陳宏瑋

陳宏瑋

編劇、監製、策劃、影評、廣告業務經理,東吳法律學系畢業。長年以筆名波昂刺刺從事評論書寫,領域涵蓋同志電影研究與台灣短片等。2021年完成首部劇本《金魚缸小姐》獲文化部影視局短片輔導金,翌年編劇策劃作品《我的媽媽是網友》再獲短片輔導金。現任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曾任台灣國際酷兒影展選片小組、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台灣競賽獎初審、2022年金穗獎影評人推薦獎評審。最近常被問:「你真的有時間睡覺嗎?」

BL、張國榮與公路電影——專訪《我在這裡等你》導演鄧依涵、美術指導謝明仁

2024-05-10

本片的視覺美學跟隨著角色設定。電影場景中,可以看見蜿蜒的海岸線、弧狀的瀑布場域、蜿蜒的山路、回行的火車、陡峭的溫泉階梯,與沙灘的浪花碎光。這些臺灣的自然風景,形成臺灣人阿翔的風格,柔順曲線,...

學會與自己相處,再陪《莎莉》走向世界追愛──專訪導演練建宏、製片王威人及曾曼盈

2024-04-03

練建宏認為,愛情詐騙不是嶄新題材。很多人講過,尤其是網路交友詐騙,不是這幾年才有,這是當前世代的普遍現象。反覆思考故事內核後,練建宏更想單純地講:『人究竟要如何學習自處?』於是展開一連串的田野調查。...

【2023 雄影】人生好難,此題何解——專訪「後難題短片輯」導演林劭慈、吳季恩及丁啟文

2023-10-15

《如果時間在此刻停下》劇情講述離鄉多年的主角歸返、《我可以暫時逃跑一下嗎》描述房仲業務與性工作者宣洩慾望過後,開啟一段扮演遊戲、《注意看,這個女人……》文本聚焦在職場性侵的流程處理,這三位 1990...

談漫畫改編、喜劇結構與商業電影思維:專訪《他馬克老闆》導演瞿友寧

2023-09-30

賣座與創作如何權衡?看你要做什麼樣的作品。如果今天做一個更人文更藝術的東西,我就必須要有所堅持;當我要做一個跟市場對話或者感染力更強大的東西的時候,我就必須要想這些東西對觀眾的感受,才能達到效果。

【2023 金穗】金穗獎入圍劇情片整體觀察,兼談臺灣短片現況

2023-05-20

當大家都想講自己的故事,編導合一者往往缺乏劇本開發能力。弔詭的是,在影集、劇情長片的世界裡,導演與監製、行銷、編劇(團隊)合作是絕對必須。那這段鴻溝、適應與溝通協調,若不從學院開始,...

預算、文本、跨類型,看見億萬票房背後的策略整合思維:專訪《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監製金百倫

2023-02-14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最困難的是雜揉複合類型,倘若全盤一次托出,未觀影民眾必然混亂。金百倫比喻作品是驚喜大福袋,不能慌了陣腳胡亂,否則「觀眾會覺得好混亂,我不知道怎麼認識你。...

【2022 雄影】愛慾狂放,顛覆類型——專訪「雄成人短片輯」導演潘客印、黃丹琪及蔡佳穎

2022-10-29

編按:2022 年高雄電影節放映「雄成人短片輯」,由高雄市電影館與公共電視合作,邀請潘客印、黃丹琪及蔡佳穎三位導演,貢獻出性格各異的三部「異色」作品,並於十月在高雄電影節進行世界首映。

【2022 酷兒】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酷兒影展?兼談臺灣同志影視的未竟之路

2022-09-30

影展是什麼?最早影展/電影節的功能就是文化交流、放映電影。現在大大小小的影展不再是只有放映電影,而會衍伸各式功能,可以帶動娛樂工業,例如韓國影視工業的起飛,釜山影展在中間扮演具有影響力的位置,...

《頭七》:類型故事勉強及格,創意品質參差不齊

2022-04-13

作為鬼片,最重要的是嚇人招式。《頭七》就只有大量基本招式,音效、鬼影、鬼手等等,當年《咒怨》用的招,20 年後的《頭七》依舊沿用。另一點讓我詬病的是,《頭七》「重複撞鬼,實質是做夢」的敘事段落,...

談金穗獎新章與台灣短片未解僵局,以一般組劇情片入圍為例

2021-09-22

有長期關注金穗獎,不乏看見大量無限循環與高度同質性的文本題材。例如單一且可憐形象的弱勢族群,著重描繪人物的社會處境。以虐心哭調為主key之我愛臺灣土地loop大競賽,美名在外為社會/正義發聲,...

電影中的臺灣同志:回顧同婚兩週年之多元性別電影

2021-05-31

同志電影變得多元,或是窄化?會不會婚姻平權造就自滿與終點的錯覺,認為同志已大獲全勝,不需要繼續關注?想想美國的黑人同志、無家可歸同志、跨性別同志仍趨於銀幕少數。回望台灣,...

是讓步還是進步,評論中國式框架下的《緝魂》

2021-03-15

2000 年以降臺灣影視產業西進,程偉豪依循前人步伐,端出《緝魂》這部中臺合資、創作生涯製作成本最高的電影。伴隨口碑發酵,針對作者論與電影類型相關評論一波接一波。本文僅就他人少提及四大點評析:...

必然「可憐」又必然可敬:論《迷失安狄》作為馬來西亞同志電影的定位

2021-01-15

《迷失安狄》的原型人物是一位英國父親,2011 年進行性別重置手術,並宣稱子女因其變性斷絕關係。2017 年她刮中彩券獲得 400 萬元,立刻找記者採訪,隨即 BBC 拍攝以其為主角的紀錄片。對照《...

表演是一種信仰:專訪金馬獎影帝莫子儀

2020-11-25

莫子儀提醒,若故事刻意填滿,反而缺乏靈魂。當創作者追求炫技,某種強烈的情感,反而會過頭,忘記生命當中的平淡。莫子儀神情認真吐露:「我覺得生命更長遠的感受,是它可不可以讓風吹過,...

史詩般的同志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導演柳廣輝專訪

2020-09-30

電影更藉謁陵讓主角們離開臺中,掙脫既有束縛(校園),獲得逃離體制的幻覺,才發現社會的一切都陷在桎梏。導演解釋:「(去臺北)就是一個逃離,某一種心理、生理跟腦子的逃離,逃離臺中受壓迫的環境,...

在地視野的創作印記:訪「高雄拍」導演群

2020-05-29

相較於短片輔導金與公視系列補助,「高雄拍」是個特異的存在。除了些許基於城市行銷的拍攝地域限制,高雄拍對於題材的容納相對寬廣,無特定議題、分級偏好;通常會是定額款項,...

2019 大學畢展觀察:談臺灣電影的起點、逗點與句點

2020-03-17

學生作品常有明顯缺失,卻往往能看見更多純粹感。在除卻商業回收的包袱之下,這些作品的創作方式更直覺性,時常能找到驚喜。雖然許多作品徒具野心,技術和劇本都有不到位的問題,卻仍有難以忽視的能量在其中發酵。...

譜寫香港在地酷兒羅曼史:專訪《叔·叔》導演楊曜愷與其他

2020-03-09

比起 90 年代末對於拍攝一部「真正/精彩的同志電影」的追求,現今的香港同志電影聚焦在符合同志社群文化的真實性。甫完成第二部作品《北京遇上紐約》後,楊曜愷決定回歸本土,拍攝主流社會以外的人事物。...

從泥巴裡長出的臺灣味──專訪《江湖無難事》導演高炳權

2019-10-15

這是高炳權導演第二部針對大銀幕的電影作品。在 2012 年與林君陽導演一起執導《愛的麵包魂》(改編自高炳權執導的 2007 年同名人生劇展)後,他曾受邀擔任中國賣座電影《小時代》(2013)...

一部情色電影的誕生:《情色小說》演員黃采儀、王可元專訪

2019-08-02

色情理應是想像、慾望、身體、情感串連而成的活絡能量。做過愛的人都懂,乳首的吸吮、姿勢的變換、獸慾的挑逗、與羞恥共存、高潮瞬間的不顧一切,才是性愛的寫實樣態。不過,這在臺灣銀幕卻是稀世之珍。...

我們的「失敗」在臺灣: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2019-04-15

儘管失望,可是有兩個字她全片旁白未曾說過,那便是「失敗」。失敗興許是一個太過蓋棺論定的詞,無法輕言定調。可是失敗對我而言,幾近是《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主軸。不管是電影暢述的兩位社運明星潮起潮落,...

通俗劇信仰的捍衛者──訪《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導演林孝謙、編劇呂安弦

2018-12-09

呂安弦指出,林孝謙的骨子裡有喜劇魂,類似《五星級魚干女》那種很ㄎㄧㄤ的,因而迸出比韓版更瘋的貓女 Bonnie、開場錄音室內的怪歌歌詞等瘋狂設計。「笑淚交織」的佈局,是林孝謙的本心,也是思考下的結果...

打出一條血路,我們想建立臺灣動作類型片的品牌:專訪《狂徒》導演洪子烜

2018-11-03

動作片不僅需要動作設計上的專業,還要熟悉鏡頭調度、攝影機運動、剪接和身體語言之間的關係,才能達成某種風格。早在申請輔導金階段,洪子烜便與動作指導洪昰顥密切聯繫,替全片動作風格定調。他表示:「...

【女影】超限制級的變裝基佬:《姊的SWAG姊來唱》

2018-10-15

琳恩在里約放克(baile funk)這種音樂類型裡,注入基進酷兒元素,扭轉二元分立的霸權:男性主導的音樂流派總是具侵略性、色情露骨、對女性採貶抑態度。因此在電影開場的演唱歌詞中,...

同志,趴場,藥物:這是我的「毀經滅典」第一部——專訪《紅樓夢》導演吳星翔

2018-08-29

臺灣同志電影不乏多元議題,《阿莉芙》圍繞原民同志、《飄浪青春》描繪感染者、《滿月酒》聚焦借孕生子;弔詭的是,似乎擔心抹黑同志運動二十年苦心建立的健康平權形象,娛樂性用藥竟成避而不談的潛文化。...

渴望平凡的末路狂花:《美麗》導演周洲、監製程青松專訪

2018-08-26

導演夢周洲很早就有,只不過始終認為當導演是 35 歲以後的事。直到 2012 年的長春電影節,他作為嘉賓碰上擔任志願者的池韵,被她充滿故事的純真眼神吸引。隨後看了她主演的話劇《暗戀桃花源》,...

真實與虛幻之間:專訪《嫐》導演余為彥

2018-04-24

余為彥在多數影迷心中,總是與楊德昌連結,他擔任《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製片、美術設計,是這部曠世巨作的幕後重要推手。不過他亦擁有導演身分,1993 年推出的《月光少年》,...

慾望同志的純真尋愛——專訪《你找什麼?》導演周東彥

2017-10-13

便利科技之下,「愛」卻顯得模糊幻化。交友軟體上簡單一句「你找什麼?」,彷彿是哲學大哉問。問題的解答究竟是:找友情、找愛情、找激情,更或者是寂寞症患者的孤獨呢喃。拍過紀錄片《剩女,真的?》...

「羅曼蒂克」就是你我的尾巴:《玩尾女人》

2017-06-29

對於愛美女人,臉上長顆痘就已不再完美,必須遮暇掩飾才能擁抱愛情。更何況是屁股長出一條肉瘤尾巴。《玩尾女人》將這份逼死人的自我外貌要求,以奇幻色彩置入一個你我存在的現實世界。

當代愚蠢人類目錄——專訪《愚行錄》導演石川慶

2017-06-14

「愚行錄」三個字倘若白話解釋,就是愚蠢人類的目錄名冊。導演石川慶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愚行」,差異只僅於有否自覺。透過電影第一顆鏡頭,沒有文字,沒有敘述。觀眾清晰看見了電影主軸與自我投射。

一封獻給母親的電影情書,一部挑戰社會結構的影像見證──專訪《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

2016-11-26

黃惠偵導演的首部紀錄長片《日常對話》以黑馬之姿,在本屆金馬影展曾打敗了經典國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世界》盤據觀眾票選獎榜首長達十日。本片聚焦於母女之間的對話,...

酷兒影展策展人林志杰:在臺灣種下「泰迪熊獎」的種子

2016-10-14

今年初,台灣國際酷兒影展(TQIFF)策展人林志杰(Jay Lin)受邀擔任第三十屆泰迪熊獎評審,趁著酷兒影展開跑在即,《放映週報》特別專訪了林志杰,分享他在泰迪熊獎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