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愷
王振愷
長期從事電影、當代藝術與南方藝文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著有《大井頭放電影》、《大井頭畫海報》、《光源下放電影》;當代影像策展「赤崁當代記」、「觀光記」;電影文物策展「菲林轉生術」、「電影.有樂櫃」等。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與職人選片、用心交陪的藝術院線告別──專訪臺南真善美劇院經理廖介山
曾經來過臺南真善美的觀眾一定不陌生,從最開始在售票處買票,到正式進入黑盒子影廳看片,都彷彿掉進懷舊的時空隧道。延續臺北真善美的經典配置,臺南真善美門口與四樓大廳設計有電影櫥窗,...
一位畫師的多重身影:論職人影像中顏振發師傅的再現
伴隨顏振發師傅的媒體效應,近年來有多部紀錄片、廣告、新聞報導、綜藝節目等影像產製,不斷以他作為主角進行拍攝。過去常見的再現手法,包括他親自繪製與教授看板、帶領研習班學員傳承手藝,...
剪黏《消失的情人節》:電影展覽「影像慢速力」裡的歷史編撰,以及時間性的多重轉向
當串流與各式媒介使得電影無所不在,美術館儼然成為電影藝術的另一個庇護所在。在臺灣語境下,我也發現電影展覽似乎有著電影院/黑盒子與美術館/白立方過度二元的場域特定思考,在展覽形式上也跳脫不開上述『...
美術館裡,翻一本關於日常、疾病與記憶的日記──專訪導演蔡明亮、北師美術館總策畫林曼麗,談「蔡明亮的日子」
疾病的身體與勞動的身體交錯又相遇,電影與現實的界線模糊,亦演亦真。凝視兩位演員其實也反身到蔡導的創作與生活,他的身體努力與疾病共處,即使帶有未知及害怕,仍舊豁達地看待這些變化,繼續走下去。就像《日子...
【2023 北影】跨國合製下,地方議題、全球思潮、大師承繼的交集場:評 2023 年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
國際新導演競賽脫穎而出的入圍作品分別來自:東亞地區的日本、馬來西亞、臺灣;中東與北非地區的葉門、摩洛哥、突尼西亞;美洲地區的加拿大、巴拿馬;歐陸地區的烏克蘭、斯洛伐克、德國。...
用史家的筆,寫類型電影:專訪蒲鋒《無惡不作—香港黑幫電影的肌理脈絡》
我認為臺灣黑幫片都有道德包袱跟勸教意義,這些角色都帶著愧疚感面對家人,基本上,臺灣沒有『大哥』電影。在『大哥、二哥』這兩大類之外,還有第三條路線可以用來說明臺灣黑幫片,但是,類型大多講求市場操作,...
影像裝置內建批判、實驗電影建構主體──「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開闢的論述戰場
高重黎的實驗電影匯集逐格手繪動畫、家庭電影(home movie)、散文電影(essay film)、業餘者電影(fan film)與撿拾影像(found footages)的美學形式,並以自身獨白...
當「鬼家人」遇上雲翔——談《屍房菜》、《十三門徒》及其他
同樣來自童年經驗,在雲翔電影裡少不了演員的裸身,他說自小就對男性軀體有著迷戀,更清楚記得第一次夢遺的夢境裡站著一位手捧大魚的強壯華人少年。他認為身體就像是一張畫布,裸體能看見一個人身上的所有細節,...
在「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裡,尋找多條動態影像跨界實踐的路徑——專訪王俊傑
編按:2022 年 12 月,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展覽,探索 1980 年代的臺灣藝文軸線。80 年代,臺灣新電影運動開展,從旁觀之,金穗獎、電影圖書館(...
【短片視野】從《野潮》到《懸日掛月》:呂柏勳的口湖生活,與邁向長片的籌備之路
我問及呂柏勳,為何不是選擇大眾最熟悉的《野潮》發展長片?他認為,影片裡的最後一顆鏡頭已經說明一切,它紀錄下當時自己想回家找歸屬的滿溢情緒,這份情感應該就停在那裡,因為現在的他,已經真的回家。
【2022 雄影】抓準時機,直球對決臺灣電影的小警總——專訪《流麻溝十五號》出品人姚文智與導演周美玲
在路線差異上,我自己關注的是臺灣這一百年來的故事,短短時間內社會產生巨大轉變,過去許多歷史是敏感與禁忌的,但來到此時此刻,是時候要『直球對決』。
【2022 南方】從地方到跨藝術、跨媒介、跨國界──2022 南方影展台南影像獎的觀察
不同於大眾視野下的主流影劇,南方影展長期經營的「台南影像獎」作品中,可以看見更貼近在地觀點、更多元形式對於臺南的再現。「台南影像獎」來自影展 2013 年創辦的「台南市民影像競賽」,2019...
搭建儀式的展演舞台:《夢洄》裡當代巫醫的多元身影
具有太魯閣族(TRUKU)原住民與閩南混血身分的蘇弘恩導演,長期關注臺灣影像中再現的原住民形象,以及身體力行透過鏡頭紀錄當代原住民的身影。在他首部獲獎無數的首部長片作品《靈山》(2015)中,...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當代迴響(上)
《甘露水》雕塑作為長久以來台灣美術史中的一個歷史謎團,在失蹤63年後終於在今年重見天日。本次《放映週報》專訪黃邦銓與林君昵,將從兩位過去聯合製作的系列作品談起,透過他們作為當代影像創作者的視角,...
小人物的普世性:《爸媽不在家》
從個人史觀看整個社會、世代的脈動,日常的配件物件成符號,生活的歷程被視為儀式,《爸媽不在家》用導演的成長自傳看整個家/族,看新加坡的社會、經濟、教育環境,...
一段愛情,兩種結局── 《因為愛情:在她消失以後》、《因為愛情:在離開他以後》
兩部長片出自同一位導演奈德班森(Ned Benson)之手,也是其初次啼聲之作。他直接將一段愛情故事分割為兩部電影,從男女兩種角度檢視一段感情的難關,透過不同視角的展現,達到敘事方式的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