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職人選片、用心交陪的藝術院線告別──專訪臺南真善美劇院經理廖介山
編按:2024 年 8 月 1 日,臺南真善美正式結束營業。從 2018 年 2 月 9 日開幕,至本日正式結束營運,六年半的時間,臺南真善美在臺南,乃至全臺藝術院線生態皆存有一席之地。本期《放映週報》,我們專訪臺南真善美劇院經理廖介山,從最早於藝術院線發行學習的經驗,到走入臺南真善美,規劃戲院經營、院線排片的思考,也為真善美劇院在臺南存在的記憶,留下片刻紀錄。請見本篇專訪。
※※
2024 年 7 月 1 日晚上,臺南真善美無預警地在官方平台上投出震撼彈:「因諸多大環境因素評估後,我們不得不遺憾宣布,營運於 8 月 1 日最終場按下終止鍵……」。消息一出,隨即引發影迷、市民、業界人士多方聲援與哀嚎,甚至連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都發文表達不捨,並表示後續將整合文化場館的藝術影片放映機制。
在去年同個時間點,樓下鄰居臺南政大書城公開停業消息後,得到多方聲援,業者最終決定繼續實體書店的經營。相較之下,臺南真善美就沒這麼幸運,目前中影總公司確定終止此戲院的營業,八月之後,院線體系只留在臺北真善美、梅花數位劇院與中影屏東影城。話雖如此,臺南真善美還是體貼地預留一個月的時間,提供在地影迷前來最後道別,並且審慎地制訂團票退費與會員點數兌換等退場機制,讓戲院在臺南有個完美的落幕。
從 2018 年 2 月 9 日開幕至 2024 年 8 月 1 日正式結束,這六年半的時間裡,臺南真善美在經營上有位核心的靈魂人物,他是業界人稱的「阿山哥」——廖介山經理。本次專訪我們與廖經理相約七月中旬、戲院開演前的一個上午,正忙於最後收尾階段的他,在完全寂靜的會客大廳,分享自己在臺南真善美的幾個重要時刻,也娓娓道來入行電影圈這 20 年來的片刻回憶。
阿山哥轉身廖經理,專業養成之道
從小出生雲林虎尾的廖介山,一直懷抱著臺北夢,以及從事演藝工作的明星夢。高中聯招後,他如願來到嚮往的大城市,跟在紅包場當歌星的姑姑後面,學習社會上的待客之道,在西門町的燈紅酒綠中成長。之後,敵不過雲林家人的期待,青年的廖介山繼續升學,前往逢甲大學銀行保險學系就讀。畢業後曾一度轉行擔任便利商店的儲備幹部,最後還是回歸專業在保險業,一待 13 年。
「阿山哥」這個名號來自保險業生涯,廖介山主責火險理賠,得常跑大大小小的火災現場,因此對消防法規都有基本認知。過去從事保險業的阿山哥,內心始終覺得不踏實,他清楚這不是自己理想志業所在。平時就喜歡看藝文電影,加上與海鵬影業的第二代負責人──姚經玉熟識,廖介山從 2004 年至 2017 年開始加入臺灣獨立片商體系,人生下一個 13 年,就跳進一個完全嶄新的領域──電影產業。
在海鵬影業期間,除了定期前往國際影展看片購片,廖介山躬逢其盛地遇見 2005 年起,美商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總經理涂銘引領中環集團,完成垂直整合佈局,擴大國內藝術片的發行與投資。當時中環就特別找到海鵬結盟,一同行銷侯孝賢導演《最好的時光》(2005)、蔡明亮導演《天邊一朵雲》(2005)、張作驥導演《蝴蝶》(2008)等臺灣藝術大片。
這也促使一間獨立片商,得以學習到美商等級的公關操作,廖介山提到,過去藝術片商頂多能做到發佈新聞稿、媒體試片等行銷策略,但在與中環合作期間,能接觸到大型國際記者會、媒體採購等面向的工作經驗,收穫超乎想像。於海鵬工作的最後階段,最令阿山哥意想不到的業務,是擔任演員鄭人碩的經紀人,他在明星身旁跟前顧後,也帶著他從藝術片領域,跨足到如《角頭2:王者再起》(2018)等商業大片的世界中。
來到臺南擔任戲院經理前的職業生涯,冥冥之中為阿山哥累積了不同所需的工作歷練,包括保險業裡對於風險管理與消防法規的認知、年輕時在紅包場裡看懂人情世故、零售業裡的進出貨點交、海鵬時期處理到電影產業的每個環節、藝人經紀理解到接待劇組的方式等。2017 年 10 月,阿山哥正式告別海鵬以及他長居的臺北城市,轉身成為臺南真善美的廖經理。
一座荒廢大樓的轉身,把武俠片的電影道具搬進戲院
「南漂」的廖經理來到臺南真善美之後,就如火如荼地跳進開幕的繁瑣業務中,他到任時,總公司已經有兩年的籌備基礎,並非從零開始。當年,中影耗資 1 億 2,000 萬進行臺南真善美的投資,除了戲院硬體設備的採購外,最大工程就在於針對荒廢已久的延平大樓翻新,包括消防設施、電梯規劃、管線重整、外觀拉皮、保全系統等裡裡外外都進行改造。
曾經來過臺南真善美的觀眾一定不陌生,從最開始在售票處買票,到正式進入黑盒子影廳看片,整個過程都具有儀式氛圍、體驗經濟,彷彿掉進懷舊的時空隧道。延續臺北真善美的經典配置,臺南真善美門口與四樓大廳皆設計有電影櫥窗,以及讓觀眾索取新片酷卡的置放架;另一頭,售票處對面的牆面上懸掛著一幅由知名畫師——顏振發手繪的電影看板,當中描繪的對象是臺南真善美劇院前身、日治時期以市營劇場作為規劃的「宮古座」(1928—1977)。
宮古座外觀造型仿自東京歌舞伎座,除了作為商業戲劇演出與電影放映,也提供國家節慶與地方團體活動場地使用。戰後由國民黨黨營的中影公司接收,拆除具有日本元素的建築改建成現今看到的延平大樓,並以延平戲院之名經營商業院線。這段關於臺南真善美的前世過去以簡易年表方式,呈現在四樓電梯旁的牆面上,老照片的對照讓到來的觀眾能快速連結起戲院的歷史。
當初籌備階段,中影特別聘請建築師朱世康打造復古風格的內部裝潢,保留延平戲院舊有的磚石、木材、舊門窗、老傢俱、舊圖像,還特別展示一臺使用過的膠卷放映設備,撕票前的等候大廳,也以早期的眷村場景做呈現。廖介山提到,其實戲院許多擺飾都大有來頭,皆是他與建築師到中影文化城倉庫挑選而來,提供給觀眾歇息的桌椅,就是許多古裝武俠片中所使用的道具。
更為特別的是,當時朱世康特別在大廳牆面設計過去臺灣社區常見的佈告欄,提供給戲院員工或觀眾張貼電影海報與資訊,他也在周圍鋪滿仿舊的招牌、廣告貼皮,讓整體帶有互動的趣味。這個巧思確實被歷代員工實踐,上頭留存有不少痕跡,包括被平均分割的《大象席地而坐》(2018)海報剛好鑲嵌在牆面的窗櫺裡,或是被許多臺南影迷盛讚、已成為招牌地標的《仲夏靨》(Midsommar,2019)電影主題牆等,皆成為未來回憶臺南真善美的重要印記。
地方映演與職業生涯 臺南真善美劇院的意義
2018 年 2 月 9 日,臺南真善美正式開幕,廖介山經理提到:「你在戲院裡看到的每個細節,背後都有不同的工作邏輯。」營運並非只有前台看見的賣票、驗票、放片這麼簡單,戲院裡所看見的大大小小、瑣碎事物都跟他有關。從片商發行轉到戲院映演,過去因為廖介山自己喜歡看藝術片,加上清楚藝術院線脈動,所以在安排上映影片與時刻表排定時,其實是帶有「選片」概念在裡頭,不像傳統商業戲院偏重報表數字。
真善美劇院之於臺南映演史來說,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是這座城市裡唯一出現過的藝術院線,也是中影在非臺北市外開設的第一間真善美劇院,可見當年對於臺南藝術院線市場相當有信心。廖經理不諱言,當年中影在市場調查時,就看準臺南國賓影城每年會舉辦藝術院線片集結的「光芒影展」,票房都是高標、辦得有聲有色,看準這個消費需求,而將原本設點在臺中市的計劃,改至臺南市。
從前置草創到逐步穩固經營,廖介山經理帶領 16 位員工讓臺南真善美步上軌道,但任誰也沒想到,在開幕第三年就遇到疫情攪局。一路走來,他始終懷抱感恩之情,面對這段最艱困的階段,總公司沒有減薪、也沒讓員工放無薪價,但員工數減至 10 位,經理得在影廳開演的前兩小時親自擔任撕票員。那段時間停業的陰影不斷縈繞,最終還是敵不過觀眾觀影習慣改變、串流強勢影響等大環境轉變。
不見不散 臺南真善美六年半的未竟之業
美好的一仗已經打過,這間擁有五個廳次(138 位座席/130 位座席/三個 66 位座席)的藝術電影院即將在臺南消失,目前,中影並未對原址有其他規劃,廖經理也將離開這座他生活六年半的城市。他提到,在臺南經營戲院就像交朋友,許多忠實的包場單位都是他「交陪」而來,如在地璨揚企業、國際特赦組織,再到臺南市政府各局處,都是真善美的長期夥伴;又或是,他也協助過幾對新人,在影廳內設計驚喜求婚的橋段,這些回憶都歷歷在目。
專訪的最後,談及這六年半時間裡,有什麼未竟之業呢?廖經理提到,其實未能培養藝術院線管理的接班人,以及始終沒有與臺南獨立電影節——南方影展合作,這是他內心的兩個遺憾。訪談過程中,能感受到慢條斯理與溫文儒雅的阿山哥,生活步調早已跟臺南這座城市同頻,他捨棄機車代步,每天都以步行方式通勤,從臺南火車站走到臺南真善美,用慢走的方式融入這座老城。
如同蔡明亮導演的電影《不散》(2003)結尾,廖介山經理像戲裡的李康生與陳湘琪一樣,持續為觀眾服務到 8 月 1 日晚上最終場的放映結束,陪伴大家到最後一秒。然後如往常般,在熄燈後緩緩步出臺南真善美——這座陪伴了六年半的電影院,與此道別,不見不散。■
.封面照片:臺南真善美劇院經理廖介山;攝影/桑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