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皓怡
翁皓怡
臺大中文、外文系就讀中,第八屆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喜歡女性、紀錄、實驗,與散文電影。現經營 ig @cathparadiso。
她們,掉下去了:《千禧曼波》與《尼羅河女兒》的音畫時空縫隙
如果說在《千禧曼波》裡,片段片段的時間像一暈一暈霓虹光點,明滅閃動著,各自切片地、去脈絡地存在,那麼在《尼羅河女兒》中,時間便是流動的河,在敘事中,在剪接的轉場間,沖刷、奔流而過。...
民族記憶與「影像」物質交疊的靈性儀式——專訪《God Is a Woman》導演安德烈斯佩侯
我意在拍出電影的『物質性』,它作為保存記憶的媒介,是可能會腐化、消逝的。至於我剪接的方式,也是刻意模糊它們的來源,讓一切看起來片段片段的,因為在我的紀錄片敘事裡,找到膠捲之前,...
在攝影機或前或後的,那些複雜之愛——專訪導演砂入博史,談《Okinawa Philadelphia》與《沖繩炙戀》
曾有教授開課,邀請石川演講,並以她的照片作為引子介紹沖繩的抗爭歷史。教授演講之後,石川接著上台,她接下來所說的內容深深地震撼了我。她大力斥責這名教授將自己的攝影作品政治化解讀,『我的作品總是關於愛,...
聚合海島的動能──專訪 Cinema at Sea 沖繩環太平洋國際電影節總監黃胤毓、策展人翁煌德
我們希望透過影像的力量與創作者的聲音,集結沖繩、環太平洋精神。紐澳有很多影展,但歐美選片人不常去那邊選片,沖繩作為一個中繼站,未來能夠成為環太平洋區域影展的代表。我們也希望活絡沖繩本地的電影產業,...
【他踏浪而來】屬於他,亦屬她的故事與季節——《小畢的故事》、《最想念的季節》小說到電影的敘述視角
陳坤厚的視角不是完全固定的,他掌握了一種流動性,一種之間性,一種介於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間的中間位置。而這正是影像化朱天文小說最有趣的一件事之一,那個非常鮮明的『我』一下被提煉,一下又被置換,...
以美術之眼,穿梭在自己與父輩的童年記憶裡:《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導演黃文英專訪
拍完《最好的時光》後,我興起想說我家附近一帶故事的想法,也就是嘉義火車站那一塊,一條旅館街,也有很多山產店,原先預計是一個關於嘉義老家橫跨百年歷史的故事。開始創作之後,一直寫寫停停,直到幾年前...
【2023 女影】流動,拼貼,觸摸:《水戲》、《日日月月》、《腦內風景》的女性影像質地
《水戲》、《日日月月》與《腦內風景》的實驗均發生在對影像、創作媒介,和它們與創作者心境連結的探索,有一種存在影像之外的動能。『記憶』不再只是影像畫面的『內容』,在這些實驗電影中,它有材質與觸感。...
當媒介成為民族記憶,記憶又轉動媒介:專訪第 12 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策展人司黛蕊
以歌仔戲來說,從內台到外台的差別,甚至之後到電視上播出,以及當它成為了一個戲劇類別後,這樣的『媒介』轉變,會對觀眾帶來什麼不同的感受?『舞台』對觀眾的意義究竟為何?——這些是我所關注的。講回這次影展...
【2023 北影】幽默、迷幻,而不再羞恥的「變身」:專訪《虎紋少女》導演余修善
我特別想讓故事圍繞在這群女孩之間,她們的小團體是瘋狂、殘酷、有時暴力,卻又充滿愛和關懷的,我特別想刻畫這種女性情誼之間的愛恨關係。吒凡最好的朋友 Farah 具象化大人社會灌輸女孩的思想,...
女性意志流動與不被定義的自由——策展人楊元鈴、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羅珮嘉談 2023 臺北文學.閱影展
這兩個單元像三段式的意志體現——西蒙・波娃的純文字,再到莒哈絲夾敘夾議的影像與文字糅雜,最後還有大島渚純影像的力量。現在是個相對意志力疲軟的時代,世界的巨大變動讓我們有很強的恐懼與焦慮,...
從「家庭理髮廳」到「在路上」的創作軌跡——專訪《本日公休》導演傅天余
《本日公休》原先找了很多間臺中的理髮店,最後還是回到我的老家拍攝,直接以我媽媽的理髮店作為主要場景。身在其中,並不像是人造的電影場景,我覺得那是個奇幻又寫實的地方。當我們在排戲,隔壁我媽媽有客人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