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唐謨看2015年度台灣電影

大師出手、類型齊發、能量豐沛

543
2016-01-28

已成歷史的2015 年,或許是台灣一個難忘的時刻。我們的社會經歷了太陽花運動的衝擊,又正面臨政黨輪替的前夕;民生經濟卻依然是低薪資高物價。所幸,台灣人畢竟懷抱著「小確幸」的樂觀人生態度;反映在電影市場上,是一份充沛的活力。儘管網路影像大肆橫行,台灣的電影院,除了密集上映的院線片,各類大小影展,獎項,各類形式的映演,讓台灣在一個困惑的年代,仍保有著豐沛多元的電影文化。

大師出手:《聶隱娘》與《醉・生夢死》

美學突破和國家認同誰重要?

2015年似乎是台灣電影豐收的一年,儘管這份「豐收」可能只集中在一、二部電影上。導演侯孝賢繼七年前《紅氣球》之後,再度發表了風格,內涵都更加精確而完整的武俠電影《刺客聶隱娘》。《刺客聶隱娘》拿下了世界電影最高榮譽之一的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為台灣社會造成了話題;看聶隱娘,也成了去年最重要的全民運動之一。

侯孝賢曾經以二二八事件為主題的《悲情城市》(1989)拿到威尼斯金獅獎,也曾拍過充滿日本情趣的《珈琲時光》(2004),作品風格相當多元;《刺客聶隱娘》把主題/內涵拉到了古代的中國;故事改編唐代作家裴鉶的傳奇小說《聶隱娘》,電影對白「類似文言文」,並使用1:1.41的標準銀幕比例,再加上精細的視覺營造,呈現出台灣電影少見的「藝術電影」格局。「聶隱娘」不但是年度電影大事,其話題性也跨界至文化界、媒體界,流行文化圈,甚至政治圈。坎城影展上,舒淇的名字被誤植為中國,卻被渲染成「舒淇抗議事件」;侯導與陳文茜的訪談更是荒腔走板。然而這一切也證明了「聶隱娘」對2015年台灣文化的影響力。

相對於《刺客聶隱娘》遙遠的唐代傳奇;張作驥的第八部作品《醉・生夢死》卻落地在今日的台灣,以台灣最普遍的社交/休閒物——酒精為發想,道出經濟困頓的2010年世代,普遍存在於台灣社會/心理的壓抑與傷感。《醉・生夢死》同樣也是張作驥美學藝術的最高展現,一舉獲得台北電影獎的百萬首獎。

《刺客聶隱娘》和《醉・生夢死》分別是2015年台灣最重要,藝術成就也最高的兩部片。兩者的文本/脈絡/語言/形式似乎呈現了兩個極端,反映了台灣社會在國族認同/政治認同的兩大走向。《刺客聶隱娘》只是侯孝賢構思多年,心之所向的作品,卻因為2015年台灣「暴戾」的社會氛圍,無端捲入了台灣/中國的政治糾葛。


《刺客聶隱娘》劇照。 照片提供:光點影業;劇照師:蔡正泰

今天拍電影,明天上街頭

台灣電影與社會運動

《醉・生夢死》中對於當代經濟敗壞社會環境的傷感,也抒發在其他導演的電影當中。 2010世代的台灣經歷了太陽花、洪仲丘、反核、樂生……以及各種弱勢抗爭,「社會運動」的概念,幾乎已成為普遍的公民意識,同樣也反映在電影當中:原住民主題的《太陽的孩子》(Wawa No Cida)由導演鄭有傑和紀錄片導演勒嘎・舒米(Lekal Sumi)共同編劇執導,描寫一個原住民女子在自由經濟下,努力試圖恢復傳統原住民農業生產。片中提出了對原住民刻板印象的批判,原住民文化與現實環境的衝突,以及台灣財團橫行的普遍現象;令人聯想到近年發生了大埔徵收案,美麗灣開發案等等。另一位導演林靖傑的作品《愛琳娜》,則是以喜劇奇想的方式,描寫台灣薪資過低的年輕世代,企圖從困境中解脫突圍的掙扎歷程。許多台灣社會現象/社會運動,例如:關廠工人,都更抗爭,移工,醫療,傳統工業的式微,不得志的警察等等,都在片中有描述。鄭文堂導演的《菜鳥》或許是這系列作品當中控訴力道最強的一部片。銜接前作《眼淚》的主題,《菜鳥》同樣是講執法人員的黑暗面,從一個初出茅廬,滿懷理想的菜鳥警察之觀點,道出警界的官僚腐敗,以及正義難伸的困境。

這幾部反映台灣當前社會問題的電影中,《太陽的孩子》的溫馨勵志較為討好,也獲的較大的迴響。本片除了得到台北電影獎「最佳觀眾票選獎」,舒米恩(Suming)以阿美族語作曲演唱的 《不要放棄》也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此外,同樣關懷社會的導演吳米森的作品《很久沒有敬我了妳》則描寫原住民如何把傳統文化(音樂)從邊緣(部落)帶到中心(國家音樂廳)。片中不時帶到「社運人士」的語言與心理,例如台灣的國名、黑心商人、媒體亂象、對原住民剝削與歧視、環境污染、反核、美麗灣……等等。台灣豐沛的社會現象/問題,確實是電影創作的好題材,但是如何取捨/拿捏/呈現,卻也是台灣導演面臨的挑戰。


《愛琳娜》劇照。

不止嚇死你

類型電影的復甦

從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時期開始,類型電影就一直不是主流,作品也零星而稀少。2014年連奕琦的導演的《甜蜜殺機》為台灣類型電影開啟了漂亮的第一步。而2015年也出現了幾部亮眼的類型電影:年輕導演李中拍出了他的的處女座《青田街一號》結合恐怖片、鬼片、喜劇、動作、驚悚、愛情、靈異、黑色幽默……描寫一個滿手血腥的殺手,卻看得到死在自己手下的亡靈,因而鬧出了一連串幽默事端。整部片的整體氛圍鮮活逗趣,彷彿一部實驗性的商業電影;新進導演謝庭菡的作品《屍憶》改編自己的22分鐘短片,由打造日本電影《咒怨》(2003)的恐怖大師一瀨隆重擔任監製,故事則取材自流行於台灣民間的冥婚習俗,片中精細的懸疑鋪陳,醞釀出不錯的恐怖效果。

國片輔導金電影《紅衣小女孩》則取材自流行於台灣民間的都市傳說「紅衣小女孩」,把台灣妖怪魔神仔的傳說,放進當前的社會脈絡,恐怖之餘,也反映了2010世代年輕人在高房價低薪資的壓力之下,工作到死卻養不起小孩的普遍社會現象,宣洩當前台灣人心底的集體恐懼。

這幾部恐怖類型片,漸漸擺脫了前幾年台灣恐怖片對於西方恐怖電影的抄襲(2009年的《絕命派對》、2012年的《Z-108棄城》),而真正是由本土文化中孕育出來。唯有從自身社會環境中生出的恐怖片,才能真正感動(打動)到我們心中恐懼的那一塊。《紅衣小女孩》正因此而賣座,並打破了十年來台灣恐怖電影的票房。可以預見類型片在未來台灣電影中,會是個欣欣向榮的新方向。


《紅衣小女孩》劇照。

彩虹褪色了??

同志電影的2015

多元成家/同志婚姻合法在台灣社會造成議題,但是似乎並沒有反映在電影上。《滿月酒》是2015年唯一訴求同志議題的台灣片,比較特別的是導演也是出櫃的同志,並且現身說法,自導自演道出自己的同志生命史。導演鄭伯昱在這部半自傳電影中,探討多元成家,傳宗接代以及代理孕母等議題;老牌女演員歸亞蕾跨刀飾演母親一角。張作驥的《醉・生夢死》雖然並不是一部明顯的同志電影,張作驥卻把他電影中喜愛描寫的社會邊緣,男性陽剛,歷史悲哀,人生宿命等主題,連結到男性之間的性慾望,加上張作驥抒情中帶著潛在暴力的個人風格,《醉・生夢死》也獲得了柏林影展「勝利柱」獎:這是由柏林最大同志雜誌《Siegessäule》自所有參展的一百多部電影中,由讀者票選出的最佳影片。

此外,【他們在島嶼寫作IIˋ——文學大師系列電影】,推出了《阜陽六百里》導演鄧星勇以白先勇為主題的紀錄片《奼紫嫣紅開遍》,片中除了記錄白先勇的文學生命,敘述他在流離的世代,從文學中尋找國族認同的歷程,白先勇老師的同志屬性,以及台灣最重要同志小說《孽子》的創作等同志議題,也是這部文學紀錄片重要的主題。整部片充滿著白老師獨特而幽默的文人陰性特質,更是一份珍貴的同志影像記錄。

集合小眾力量,走自己的路

紀錄片的世界

台灣的紀錄片一直具有濃厚的票房潛力,有趣的主題經常會引發全民的共鳴而獲得票房成功。《灣生回家》是一部關於「落葉歸根」的紀錄片,回顧二戰結束之後,四十多萬被倉促遣送回鄉的日本人,這些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被稱作「灣生」。《灣生回家》是灣生後代田中實加(陳宣儒)耗費14年尋訪、歷時5年拍攝的紀錄片。灣生流離顛沛的生命,雖然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但是在2015的台灣社會政治氛圍下,這段和台灣密切相關的國族記憶,喚起了大眾對這段歷史好奇心。整部片抒情感人的敘事,獲得了大部分人的共鳴。張釗維導演的《冲天》也是回顧二戰時期,參與抗戰的空軍飛行員,在「抗戰勝利」七十年之際,回顧這場對台灣歷史有決定性影響力的戰爭。和《灣生回家》同樣慢工出細活的電影還包括陳芯宜紀錄編舞家林麗珍的《行者》,也在台灣社會得到了廣大的迴響。

在2015推出了諸多紀錄片中,比較特別的倒是台灣猛禽研究會製作,梁皆得導演的《老鷹想飛》,探索曾經遍及台灣鄉間農田的黑鳶數量逐年退減的現象。生態攝影師梁皆得20年來持續記錄動物保育人士沈振中畢生為黑鳶生存所做的努力。這部電影從生態、社會、自然科學等各方面來探討台灣黑鳶(即老鷹)的生態歷史,紀錄敘事帶著溫馨幽默,講道理則深入淺出,打破了專業門檻,一般大眾都可輕易接受。小二學童受到《老鷹想飛》的感召,寫信給企業家郭台銘希望幫助台灣黑鳶,因而促成了郭台銘購買此片的公播版權。此舉受到了廣大的肯定,蔚為佳話。

另一部傑出的紀錄片則是林婉玉導演的《台北抽搐》。這部片的主題捨棄了較具有話題性「大人物、大事件」,而把重心放在隱身台灣角落,默默做自己,為藝術耕耘的另類藝術家黃大旺。黃大旺(黑狼)患有妥瑞氏症,身體會不由自主抽動,但是他卻把如此的先天缺陷轉化成他獨特的表演風格。《台北抽搐》探索了躲身在台灣社會默默發光的另類文化,在「遊牧影展」放映後,入選台北電影獎,或許也是2015年最難能可貴的台片。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許多的紀錄片,或者非商業電影,開始利用「FlyingV」募資平台,為影片的製作和放映籌款,例如《老鷹想飛》、《太陽.不遠》等;這類電影也經常尋求包場,集合小眾的力量,以一種有別於商業電影的放映模式,在商業片環繞的電影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


《老鷹想飛》劇照。

喚起一整個世代的少女心:《我們的少女時代》

近年來的華語片中,充滿著許多「回顧青春」的電影,但是台灣卻相對稀少。陳玉珊導演的《我的少女時代》卻以此主題造成了轟動。台灣電影中少女的感情世界一直依附在少年為主的青春電影當中,例如《九降風》(2008)、《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我的少女時代》讓此主體性回到了女性。這部電影訴求的是年齡30-40歲(六、七年級)的社會中堅,以愛情浪漫、青春叛逆、港片情懷,追憶90年代少女的成長。這部片沒有大牌明星當主角,但是加進了一個「路人」劉德華,變成了今年賣最好的台灣電影之一。整部片對於90年代極度夢幻浪漫的描寫,或許也填補了2010世代人心的匱乏。

荒腔與走板

《我的少女時代》的大賣座,卻引發了荒腔走板。男主角王大陸因本片大紅,演變成全民的慾望象徵。但是當他因為票房破億脫褲露臀,卻讓大眾失望,因為他的「身材」並不完美。此事件也暴露了台灣(全世界)被整個美體市場的荼毒的事實,主流身體被當成唯一的價值標準,更顯現了台灣主流文化膚淺的部分。

荒腔走板的事件還包括台北電影節主席李烈因為「已無法再為電影節捍衛不受干涉的獨立空間」而閃辭主席一職。事件起因於新任台北市文化部長倪重華「希望電影節能為後年的世大運或市府政策服務,放映『以前賣座片』即可」。此舉造成了極大的震撼,引發了北影諮詢委員抗議商業干預藝術而集體總辭,堪稱2015荒腔走板之最。此外,以美國新聞界為主題的電影《真相急先鋒》(Truth)被台灣電檢單位指出「內容涉及刻意操控、扭曲事實等社會畸形現象,對未滿15歲之人之行為或心理有不良影響之虞」而被判定為「輔15級」,國中生因而無法觀看此片。此舉的荒腔走板,教人實在無法信任台灣電檢單位的素質與水準。


《我的少女時代》劇照。

特別提及:谷阿莫的「速食影評」

YouTube會員谷阿莫以「五分鐘講完電影」爆紅成為網路名人,但是也引發爭議。之前新北市文化局企圖邀請谷阿莫拍攝「五分鐘看小說」就引起了文化人士痛批反智。今天谷阿莫「六分鐘看完《真實魔鬼遊戲》」,再度造成話題。谷阿莫幽默機智的電影解說,獲得了網路/ptt/臉書世代的歡迎,儼然成為重量級的「影評人」。但是樹大招風,他也因此成為了新舊媒體/世代衝突下的假想敵。谷阿莫的出現,完全是整個網路世代/思考;或者說,人類文化演進之下必然出現的結果,絕對不至於厲害到「糟蹋了一部電影」那麼嚴重;影評人也絕對不會被卡位到無飯可吃。我個人就是谷阿莫的忠實粉絲。谷阿莫事件有點荒腔走板,但是在一連串的網路文章討論之中,大家也開始重新思考新世代「影評文化」的本質和方向,也是美事一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