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影的世代傳承
2014 坎城影展觀察報導
全球電影界矚目的坎城影展在五月25日正式劃下尾聲,今年不論是在大獎評審團陣容,或是得獎結果上,都讓人大呼驚采。不論是努瑞貝其錫蘭獲得金棕梠獎,或是加拿大導演札維多藍和法國電影新浪潮大師尚盧高達共得評審團大獎,都讓人佩服由珍康萍率領的評審團的決定。 而今年台灣影壇在坎城除了短片《划船》(王希婕導演)、《春風》(李宜珊導演)入選短片角落觀摩單元外,就是胡金銓導演的經典作品《龍門客棧》數位修復成品,入選坎城經典放映復單元。 除了這些之外,在這個全球影壇關注的舞台上,還可以看見什麼樣的影壇趨勢?本週放映頭條邀請了高雄電影節策展人黃皓傑擔任我們的坎城特派員,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在坎城的觀察,或許,有些影片在不久後,便能在高雄和大家見面了。
非關性別 探索人性深層議題勝出
本屆坎城影展評審團主席由史上唯一一位金棕櫚女得主珍康萍(Jane Campion)擔任評審團主席,坊間盛傳本屆得獎名單將凸顯性別議題,然而,最後由土耳其導演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n),以《冬日甦醒》(Winter Sleep)奪得金棕櫚,導演錫蘭五度入圍坎城正式競賽,從評審團獎、評審團大獎,終於在本届斬獲金棕櫚,作品屢屢質疑人性,如同導演所崇拜的俄羅斯作家契柯夫,不斷挖掘著人類生活的黑暗面,本片更以三個多小時長篇,一路辯證著人類階級、婚姻、世代等多元話題,精彩萬分,讓觀者也不斷在與自我對話,導演在得獎後更說:「唯有製拍探討人性的電影,我才能獲得足夠動機…我的動機和出發點是設法了解我靈魂的黑暗面,也就是人性。」
影片中特別設計了兩個對話角色,一位退休演員經營旅館的老人與他年輕的太太,前者所指涉的是土耳其典型的人生勝利組,後者則是力求變化的年輕世代,老人財大氣粗,自識甚高的態度,在對話中不斷顯現,最終交鋒辯證後,除彼此瞭解,更獲得了自省與寬恕,這是現今土耳其之春抗爭的話題,所挑戰的正式這些少數富有的上層階級,最後,導演錫蘭致辭時,感性地要將這個獎獻給土耳其之春時抗爭的年輕世代和其犧牲者,因為這群年輕人教會他很多事。
以人性關懷取勝的得獎作品還有俄羅斯電影《纏饒之蛇》(Leviathan)獲得了最佳劇本獎,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Andrei Zvyagintsev)也是坎城常客,前作《愛蓮娜》(Elena)曾獲得2011年一種注目評審團特別奬,作品中常帶有社會批判色彩,這部《纏饒之蛇》片名取自《聖經•約伯記》中暴虐成性的邪惡巨蛇,影片所影射正是俄羅斯腐敗的政治,故事描述一個貪污的漁村鎮長以公用建設之名「合法」豪奪修車員男主角的土地,在與法院和警察局的勾結下,不惜毀滅後者的生活,如同台灣苗栗大埔事件的翻版,這部片所諷刺的正是整個俄羅斯的官僚體系,有趣的是,這部片的出資者大部份來自俄羅斯文化部,其部長看完後對於片中劇情抱持著相反意見,讓人懷疑這部片是否能在俄羅斯上映,不過本片在得獎後已賣出了40多國版權,台灣未來也可以看到這部批判力道十足的傑作。
圖:2014坎城競賽項目的評審團成員,左上起為:評審團主席珍康萍、中國導演賈樟柯、美國演員威廉達佛、伊朗演員蕾拉哈塔米、法國演員卡洛波桂、墨西哥演員蓋爾賈西亞貝納韓國演員全度妍、丹麥導演尼古拉斯溫迪黑芬、美國導演蘇菲亞柯波拉。
|
年輕世代崛起 傳承意味濃厚
當過去這幾年,大家見慣了坎城影展一片老屁股得獎名單後,今年評審團大獎大爆冷門,給了年僅三十二歲的義大利女導演艾莉絲羅爾沃徹 (Alice Rohrwacher)的《蜂蜜之夏》(The Wonders),這部描寫一個養蜂人家在荒郊野地自給自足的故事,以一個小女孩的觀點帶出霸道的父權與女性自主的能力,片中更神來一筆安插了某電視台要來鄉下尋找最佳農家的實境秀,體現自然力量的神奇,結局神來一筆,以魔幻寫實橋段,寫下感人的篇章,承襲著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手法,主辦單位特別請義大利紅星蘇菲亞羅蘭頒獎,傳承意味十足。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評審獎,同時頒給了年僅25歲的札維多藍(Xavier Dolan)的《親愛媽咪》(Mommy)與高齡83歲的法國新浪潮旗手尚盧高達(Jean Luc Godard )的《再見語言》(Goodbye to Language 3D),前者是坎城寵兒,從首部作品《聽媽媽的話》(I Killed My Mother)在坎城導演雙週單元被發掘後,後續作品屢屢入圍坎城一種注目單元,本屆首次入圍正式競賽,即與前輩高達一同獲獎,頗有世代傳承的意味。
圖:札維多藍作品《親愛媽咪》劇照。
|
高達的《再見語言》是以一種狗凝視的迷離狀態呈現,片中非常多畫面故意失焦、3D重疊干擾視覺、語言左右聲道跳動等等類似數位干擾訊號的呈現方式,高達這種惡搞3D的手法,惹怒了滿多影評,也吸引了很多影評讚賞,兩極化的反應相當突顯了高達不受外界影響的自我批判精神,此次高達依然沒有出席坎城,讓主席珍康萍半開玩笑地說,如果高達在片中的愛犬有出席,她願意在狗的脖子上幫他繫上金色的領子。
導演多藍在得獎後特別感謝主席珍康萍,因為小時候看了《鋼琴師與她的情人》(Piano)改變了他的一生,片中對女性情感的深刻描繪,觸發了他屢次以女性角色為題材的電影,如同《親愛媽咪》片中展現著美麗女性的意志與力量,劇中母親為了照顧十五歲的躁鬱症小孩,將其時時刻刻的生命幾乎奉獻給了孩子,在影片風格上,多藍更將片中大部份悲劇的內容以非傳統的 1:1 鏡頭呈現,尤其在母子暴力相待的畫面中,讓演員表情動作更為集中飽滿,母子之間激盪的熱情火花,讓現場觀眾報以熱淚與掌聲,映後甚至不少國際媒體力挺為金棕櫚熱門人選,彷彿在預告著下一個電影之神的誕生。
珍康萍與評審們皆認為,這兩位不同世代的導演,其實都有著對電影形式與內容的冒險精神,將評審獎同時頒給他們,是非常自然的榮耀。
上圖:高達《再見語言》劇照,這位新浪潮巨匠今年依舊沒有出席領評審團大獎獎。
下圖:札維多藍燈台領獎時的激昂心情至今仍讓影迷印象深刻。 |
一種注目影片多元 明星導演與狗電影引領話題
主競賽之外的一種注目單元影片多元精彩,最熱門人物即是性感男星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首度執導的實驗電影《迷河(暫譯)》(Lost River),放映前影廳外排隊路線綿延整條坎城大街,直逼主競賽片受矚目的規模,影片描述在底特律廢棄城市生活的單親媽媽與他兒子們拾荒生活的故事,畫面充滿著大衛林區般的黑色風格,動作暴力又彷如尼可拉斯崑汀黑芬,劇情卻十分鬆散,影評呈現兩極化反應,甚至有媒體批評如果萊恩不是明星演員,根本沒資格執導這部影片。
除了明星男導演,還有明星女導演,另一位恐怖大師達利安阿基多(Dario Argento)之女,性感女明星艾沙阿基多(Asia Argento)所拍攝的少女成長故事《誤解(暫譯)》(Misunderstood),描述在明星家庭長大的小孩,流離在離異父母住處的悲慘過程,唯一能夠傾聽她心事的只有一隻不祥的黑貓,其中飾演母親的夏綠蒂甘斯柏格(Charlotte Gainsbourg)演出一位不負責任放浪形骸的女音樂人,如同她戲外的真實角色,同樣有個明星老爸的她,詮釋起來十分深刻,一解明星富裕家庭重物質而忽略親情的悲哀。
這單元不只明星導演群聚,還有明星狗來嘎一腳,就是此單元的最佳影片得主《忠犬追殺令》(White God),由匈牙利導演康乃爾蒙德魯佐(Kornel Mundruczo)所執導,從一隻被小女孩父親惡意丟棄的忠犬為主角,看盡街頭流浪狗的淒慘下場,忠犬被關進收容所後,被人類激怒,帶領著兩百多隻流浪犬衝出牢籠向人類復仇,這部影片導演採用低角度的手持攝影跟拍兩百多隻狗,細膩地捕捉住各種狗兒的表情動作,影片將狗擬人化,以眼神互相溝通,這部奇片猶如希區考克的鳥,讓狂野的狗帶著復仇的意念奔馳街頭,原本自私且自視甚高的人類淪為祭品,這種讓動物翻轉主導權的電影,導演的意圖如同其片名在諷刺著‘白人種族’的優越感,也讓所有觀眾狠狠地上了一課。
上圖:《誤解》劇照。
下圖:《忠犬追殺令》劇照。 |
國際影評人週奇片崢嶸 無聲吶喊之作出線
國際影評人週一向迥異於坎城影展其他單元的選片風格,時常有來自世界各國詭奇重口味的電影,今年片單有幽默奇想的以色列電影《低調女孩(暫譯)》(Self Made),來自《藍色果凍海》(Jellyfish)導演之一的席拉葛芬(Shira Geffen)的新作,導演異想天開地讓一位巴勒斯坦女工和以色列女藝術家身軀互換,各自過著環境落差極大的生活,一個是在類似IKEA工作的女工,另一個是在坐擁舒適類Ikea傢具的公寓裡生活,種族諷刺意味十足。
另一位烏克蘭導演米羅斯拉伕司拉博夫斯基(Myroslav Slaboshpytskiy)的奇片《無聲部落(暫譯)》(The Tribe),以一位聾啞學校的青年生活為題材,全片沒有對白,沒有字幕,全部以手語呈現,有如早期的默片,所有的演員全都是聾啞人士,導演試圖構造一個無聲電影,讓可以聽說自如的人們了解什麼聽不見無法說話的世界,然而,劇情中赤裸呈現聾啞青年的困苦生活,女孩不惜賣淫,男孩結社霸凌,他們邊緣人的生活,在不斷重複悲慘的劇情下,一段又一段互毆的血腥群架,如同一幕幕無聲人士的憤怒吶喊,觀影期間諸多影評人無法忍受此奇觀,幾度奪門而出,這部奇作最後獲得了國際影評人週最佳影片。
上圖:《低調女孩》劇照。
下圖:《無聲部落》劇照。 |
導演雙週年輕世代喜劇橫掃獎項 英國青年抗爭之作閉幕
今年導演雙週選片以法國溫馨愛情喜劇《不打不相愛(暫譯)》(Love at First Fight)獲得最佳影片等三大獎項,幾乎橫掃所有獎項,讓人跌破眼鏡,這部法國導演湯瑪斯凱利(Thomas Cailley)的首部作,以特殊的野外求生題材,講述一對熱愛此運動的年輕男女,在一場格鬥賽中不打不相識,從互相看不起的敵人變成男女朋友,兩人對白針鋒相對,不斷挖苦對方,影評人認為本片有著既特殊風趣又機智的劇本,將法國年輕人百無聊賴愛做宅事的生活,以一種自然叢林中求生存的力量去呈現,這一代年輕世代的生活觀已大異於過去。
對於年輕世代的重視,也顯示在今年導演雙週的閉幕片,這部英國青年同志抗爭電影《驕傲(暫譯)》(Pride),呼應著世界各國風起雲湧的青年抗爭行動,這部英國電影更獲得了酷兒棕櫚獎(Queer Palm),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描述1984年英國礦工大罷工期間,在倫敦舉行驕傲同志大遊行的一群同志書店社團,發起同志捐款申援礦工的串聯行動,由於礦工工會呈現支持與不支持的兩極化反映,甚至發起黑函攻擊,申援運動似乎走向頹勢,但是在這群同志社團努力不懈的募款下,竟然感動了一群陽剛味十足的男性礦工們,一同站上街頭參與倫敦同志驕傲大遊行,劇情轉折十分煽情,卻非常鼓動人心,尤其在台灣太陽花學運過後不久,看到這部人民上街頭運動的電影,讓人感同身受,導演馬修沃休斯(Matthew Warchus)在得獎後很興奮地說,這部片是獻給年輕世代的電影,因為年輕人普遍對政治反感,但這部電影卻顯示了唯有參與政治才能改變世界。
上圖:《不打不相愛》劇照。
下圖:《驕傲》劇照 。 |
鼓勵新秀 影展主席以世代傳承落幕
本屆坎城影展同時也是八十四歲主席吉爾雅克(Gilles Jacob)的最後一任,他本身就是鼓勵青年導演首部作的『金攝影機奬(Caméra d'Or)』發起人,在頒獎典禮開始時,吉爾.賈克頒發『金攝影機獎』給法國電影《我媽媽是派對女孩》(Party Girl),這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遲暮女子狂歡人生之作,片中的三位導演,瑪莉耶阿瑪秋凱莉巴薩(Marie Amachoukeli-Barsacq)、克萊兒伯格(Claire Burger)與山繆賽斯(Samuel Theis)都是同校的同窗好友,三人以拍攝短片起家,並曾在坎城影展影展獲獎。
今年作為主席吉爾雅各的最後一年,從影展得獎名單中看到了眾多年輕導演的崛起,尤其以加拿大導演札維多藍和法國大導高達並列評審團獎獎項這一刻最為感人,坎城影展最為一個發掘電影藝術的最高殿堂,不拘泥於年齡經驗,不畏懼世代交替,對世界其他影展及電影人做了非常好的示範,吉爾.雅各在影展落幕後,他驕傲地宣示,成立『金攝影機奬』是他最大成就,「它代表我希望的坎城:幫助、發現、頌揚電影並開創其未來。」
圖:席吉爾雅克在他的最後一任內,讓世人看到坎城挖掘、提攜新世代的企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