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燈一年,整裝再出發

國民戲院十年回顧與展望

409
2013-05-27

已經進入五月下旬,你是否已經注意到,在台北各大小藝文據點裡,始終不見2013年光點台北「國民戲院」任何影展的宣傳訊息?經記者詢問,主辦單位台灣電影文化協會透漏因為近年經費籌措不易,因而決定暫停一年,重新思考未來方向。
「國民戲院」並不是一座電影院,而是一項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部前身)與新聞局結合地方資源,於2003年積極推動的映演計畫。希望藉由打造一個公共色彩的常態性映演管道,提供國內外非商業性影片一個更好的舞台,為優質影片增加曝光機會,也讓民眾看到更多的影片。此計畫則由其催生人台灣電影文化協會負責策畫每年各單元影展,以位於台北之家的「光點台北」為主要據點,並巡迴北中南各城市和校園,讓好電影也能走出台北市,走到更多國民面前。
從2003年底推出第一檔影展「北歐影展──來自雪地的極光饗宴」至2012年的最後一檔「波蘭大師華伊達影展」,國民戲院已有十年歷史,他們所推出的影展內容保持著一貫的精緻品味,已在北部地區影迷心中塑造出優質影展的品牌形象。或許,我們就是要經過失去,才能夠驚覺曾經擁有的美好,本期【放映頭條】特別為各位讀者回顧國民戲院過去十年的默默耕耘的努力足跡,讓我們在2013影展百家爭鳴的一年,花一段時間回味國民戲院曾在我們生活中增添的韻味。
(刊頭主圖:2012年國民戲院「波蘭大師華依達回顧展」《丹頓事件》)


位於中山北路的台北之家內的光點台北電影院,是國民戲院的主要據點。攝影/洪健倫

2003-2005 影展活力四射
藉推廣與回顧尋找國片定位

2003年-2005年的國民戲院影展規劃方向多元,初期主要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理事長黃文英擔任策展人,並廣邀聞天祥、張筑悌等策展人協力策畫,影展主題充滿活力,趣味十足。第一檔影展「北歐影展」,為台灣觀眾帶來北歐優秀導演的作品,國民戲院於之後也陸續推出東歐、印度、南歐、拉美、俄國,到近年的拉丁美洲、東南亞、伊朗、阿拉伯等,引介在英美德法日等主流文化國家之外的優秀世界電影,並將這些國家的作品對照台灣電影展現的文化現象,拓展國內影迷文化國際視野。

除此之外,國民戲院於2003年推出,時值國片市場最低迷谷底,國民戲院推廣國片也不遺餘力,於該年七月推出,由黃文英策展的「這個夏天颳“台”風──國片颶風籠罩全台影展」便集結了二十八部從1989到2003年的重要國片長短片作品,希望為國片扭轉觀眾心中的刻板印象,並引爆下一波觀影熱潮。2004年時,國民戲院邀請策展人黃翠華策劃了「新導演Tailly High影展」,這個以「太/台厲害」諧音為名的影展集結當時台灣近年新進導演的短片作品,其中包括現在已在華語電影界備受肯定的林靖傑、吳米森、陳正道、林育賢等人的作品,並引介亞太地區各國的新導演電影做為觀摩,在為國片尋找明日之心的同時,也放眼亞洲地區的電影新趨勢。

同時,國民戲院也積極藉由回顧華語電影的重要類型,為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在電影史上重新尋找目前定位,站穩腳步。2003年的第四檔影展「經典武俠影展──當俠客遇上武士」就很有巧思地將華語片特有的武俠片,對比上同樣也是日本特有的時代劇,透過經典作品讓觀眾對照這分別以俠客和武士為代表形象的兩種獨特亞洲電影類型,同時也思考這兩種獨特電影類型是如何吸引西方電影世界的關注,並進而影響了歐美主流電影的美學風格。2004年的第三檔影展則推出「鬼魅影展──全台起異」,播映包括港片新舊兩版《倩女幽魂》(1960/1987)、台語片《地獄新娘》(1965),到《見鬼》二部曲等片,回顧從1930年代已降的港台華語驚悚片。2005年持續這樣的精神,在當年第二檔影展邀請影評人藍祖蔚策畫「聲影紀事──台灣及華語電影的音樂情旅」,回顧音樂在華語電影中所扮演的角色。

2006-2012 跨界思維不設限
開拓影展可能 影響台灣影展規劃走向

從2005年最後一檔影展「俄羅斯電影與文學影展:文字的顏色──從蕭洛霍夫到帝國的瓦解」開始,國民戲院的隨著策展人王派彰的加入,展開一段探索電影和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界限的旅程,陸續策畫了以搖滾樂劇場舞蹈古典樂電影地下電影等概念為題的影展,是台灣當時少數的跨界影展。

而2006年的「聲音的痕跡-影像V.S.音樂」以搖滾樂為主軸,播映包括庫斯杜利卡《巴爾幹龐克》(Suprer 8 Stories,2001)、高達拍攝滾石樂團的《一加一》(One Plus One-Sympathy for the Devil,1968)、卡薩維蒂《影子》(Shadows,1959)以及《邊境音爆》、《性手槍美國放浪行》(Dead On Arrival: A Right of Passage)等音樂電影,是國內當時首見的搖滾樂影展,這些跨界影展播映的影片打破紀錄片-劇情長片的傳統解線,並廣納和其他難以歸類的電影作品,拓觀了以往策展時以大師、劇情片、紀錄片為分類標準的傳統策展思維,也進而影響了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等大型影展的策展方向,例如搖滾樂專題已是近年這兩大影展主題單元的固定班底。

以影像探索哲思主題

除了以跨界藝術題材拓展影展的可能性之外,策展人王派彰也從電影作為哲學思考載體的概念,以意識身體禁忌等特定元素為主題,策畫了一系列影展。

例如2006年,此一系列的第一檔影展「感應的謎與惑──『催眠、附身、集體瘋狂』」以荷索《太陽牧者》(The Music Room,1989)、大衛林區《橡皮頭》(Earaserhead,1977)、赫茲《焚屍人》(The Cremator,1968)、阿比查邦《極樂森林》(Blissfully Yours,2002)等20部影片,帶觀眾一探電影創作者如何以影像敘事展開對人類複雜意識狀態的探究。而2008年的「Body Song」則以紀錄行動藝術教母瑪利娜的傳記電影《巴爾幹巴洛克:瑪莉娜的身體自傳》(Balkan Baroque,1999)、貝托魯奇《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1973)、蔡明亮《河流》(1997)等包括劇情片、紀錄片、實驗電影等影像作品,探討藝術家對於身體、性別的辯證。


電影巨匠經典全回顧

國民戲院除了對於影史、類型的回顧,以及影像可能性的探索之外,另一個影展不可少的就是大師作品的回顧。2003年國民戲院在該年的最後一檔影展配合小津安二郎百歲冥誕,推出「日本映畫巨匠影展──小津安二郎\成瀨已喜男\溝口健二」回顧展,大手筆集結小津現存36部作品拷貝,以及成瀨和溝口兩位大師的經典作品來台放映,其後曾規劃的大師專題也包括了2006年「羅伯布列松,然後」、2007年「完全費里尼」、2008年「電影史上最深邃的心靈散步──柏格曼」、2009年法斯賓達彼得布魯克與賈克大地高達與米耶維勒三檔,以及2012年「波蘭大師華依達回顧展」等大師回顧展。同時,因為和高雄市電影館、台中市萬代福戲院都有多年放映合作的關係,因而,國民戲院也是國內唯一能讓大台北地區以外民眾一親大師風采的影展活動。

為了更遠的將來儲備能量
期待克服經營難題

推出了這麼多精彩而多元的主題影展,國民戲院仍不敵現實挑戰,按下了暫停鍵。影展經費就是其中的最大難關。雖然十年來國民戲院一直獲得文建會和新聞局的補助,以及後來兩者合併而成的文化部的經費補助,但是國民戲院仍需來自民間企業的慷慨解囊,才能將影展辦得更為精采豐富,但在景氣持續位於低檔徘徊的台灣,找到贊助單位一直是主辦單位的一大難題。

而近年國際電影市場環境的變化,也為影展籌辦時購買拷貝版權增加不少難度,國民戲院早期都是直接接洽獨立電影的版權所有單位(導演或是小型電影公司),每一部影片的議價空間較高,而近年歐洲世界的獨立電影人逐漸將版權洽談委託給代理機構,大家統一定價,議價的空間也大大壓縮。另外,意外增加的關稅支出則是另一大不確定因素,過去國民戲院曾遇過拷貝在運送至影展過程中,無預警遭到中途落地國海關扣押,並索取高額關稅的狀況,為影展增加不少負擔。

除了資金之外,拓展觀眾,則是國民戲院的要克服的第二個挑戰,外界以往對於國民戲院的質疑,便是此一影展的執行效益。國民戲院影展撥放的國外影片有不少都以播映場次計算版權費用,而國民戲院的主要放映場地位於光點台北電影院,而光點電影院內只有一間88個座位的放映廳,也影響了能每一場次能夠觸及的觀影人數,因而對於主辦單位克服萬難、花費不貲所引進的珍貴拷貝而言,難免也稍嫌可惜。

而如何調整影展方向,以貼近各界對於「國民戲院」的想像,吸引更多觀眾,也是主辦單位需要思索的課題。國民戲院初期規劃的面相較廣,除了引介非主流國家電影、和大師作品回顧之外,還以相等的比例策劃了對於各類電影類型發展的回顧,也有對於電影趨勢的前瞻,此類主題中展出作品除了獨立電影之外,也不排除過去的經典作品,和台灣「國民」的生活經驗較為貼近,而策展人為影展主題建立的論述也深入淺出,平易近人。而近年的國民戲院推出的主題雖然多元,焦點卻多著重於藝術與文化領域的哲學思辨,和早年影展相較,論述的呈現方式也較為複雜艱深,所在論述和選片策略上呈現了文化菁英的視角,無形間和大眾拉開了距離。因而,「國民戲院」要如何一方面引領、拓展國人文化視野,同時又讓觀眾覺得親近,這個距離的巧妙拿捏,則是未來考驗著主辦單位的課題。

文創熱潮帶來影展生態變化

國民戲院的最後一個挑戰來自於近年快速改變的藝文環境。在國民戲院計畫開跑的2003年,正值國片市場的谷底,而台北地區行之有年並較有規模的影展和現今相比,則相對較少,包括台北電影節、女性影展、金馬影展等,在成立初期的國民戲院扮演著推廣國片和獨立電影的重要舞台。

而近年台灣吹起文創熱,國片市場也明顯回溫,各級政府積極參與舉辦文創活動,金馬於每年初小規模推出的「奇幻影展」已成為台北影迷年初引領期盼的盛事,新北市近兩年的影展也普受各界好評,各個影展連番上陣,令人目不暇給。同時,代理獨立電影的小型片商也抓緊文創風潮,看準獨立電影觀影人口上升和藝術電影映演空間增加,紛紛策辦小型影展作為有力行銷管道,山田洋次向小津安二郎致敬的《東京家族》在台上映,便結合小津的《東京物語》和侯孝賢《珈琲時光》舉行小型影展,在台北造成不小的話題。國民戲院推廣獨立電影的階段性任務似乎已經到一段落。

影展百花盛開,讓台北宛如四季如春的影視城,但是各個影展的選片風格皆大同小異。而近年同樣以藝術電影、紀錄片為選片主力的國民戲院接下來要如何定位,在眾多影展中展現與眾不同的姿態,也是主辦單位不得不思考的方向。

中南部的優質電影重要推手
期待整裝再出發

儘管台北地區影展眾聲喧嘩,國民戲院在台灣還是有其不可取代的角色,他是台灣所有重要影展之中,少數能夠在大台北以外地區進行有規模的放映的影展,透過國民戲院,台中、高雄等其他地區的民眾才有機會在大銀幕上一親大師作品芳澤,我們衷心期盼明年再度見到國民戲院以更貼近常民的面貌重新登場,繼續帶著好電影造訪各大城市,相信它在未來一定能夠為全台灣的電影市場創造一番新象。


2012 國民戲院「那麼遠又這麼近--東南亞影展」《我家樂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