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選到壞總統

<font size=2>投票前務必先看電影</font>

341
2012-01-06

中華民國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即將在下週舉行投票。三組不同顏色的正副總統候選人、所屬政黨以及他們熱情的支持者在過去半年,儘管全球經濟不景氣,還是耗費大量資源進行宣傳造勢。他們處心積慮想方設法要爭取選民的認同與支持,有人甚至到了不惜抹黑與中傷對手的地步。

你或許會厭惡選舉所掀開的人性醜陋面、鄙視每天看到的負面競選廣告、痛恨屋外疲勞轟炸的拜票大聲公,但是你千萬不要忽略自己手中神聖的一票。尤其今年總統大選在選前的各家民調顯示,國、民兩黨支持度十分相近,親民黨也透過主觀判斷的另類民調宣稱他們的候選人必勝。你的一票很可能就是決定台灣未來四年領導人的關鍵一票。

《放映週報》雖然平日只看電影不論政治,但是在這四年一度的大選重要時刻,也要善盡媒體義務,在此提醒每人手中小小一票所代表的民主精神可貴,懇請有投票權的讀者下週六(1月14日)務必踴躍投票。除此之外,週報編輯群也特別從近年來各國刻畫總統、首相等國家領導人的電影中選出九部供讀者在投票前可以與國內總統候選人對照觀賞。每部影片週報編輯群也特別加註對我們未來總統所應為(宜)與不應為(忌)的期望。請週報讀者投票前如果有時間,務必先看看這些電影,再仔細觀察每位正副總統候選人的特質與言行,千萬小心不要選到壞總統!

《白宮風暴》(Nixon, 1995)




主角: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


最近「水門案」因為大選成為媒體的熱門關鍵字。而奧立佛.史東導演1995年《白宮風暴》的主人翁正是原始醜聞的主角,美國第36任總統理查‧尼克森。本片焦點其實並非水門案,它講述的是尼克森從初次逐鹿失利到因醜聞下台之間的從政生涯回顧。《白》讓觀眾看到他們熟悉的尼克森總統──那個政治立場保守,善於挑撥煽動民心,野心勃勃但立場反覆的政客;它也呈現了大家看不見的尼克森:一位因出身卑微而內心自卑脆弱,卻又自我膨脹幾近狂妄的野心家與陰謀論者。



另一方面,《白》也推翻了尼克森的外交成就,讓我們看見在亮麗錦旗之下,大國領袖間醜陋的權力交易與政治算計。同時本片也控訴當年尼克森政府的冷血無情,只顧鞏固與擴張美國的國際霸權,毫不心疼地將人民送上戰場,同時對國內人民不滿的聲音充耳不聞,將抗爭者抹黑成流浪漢與暴民,甚至不惜對他們開槍。



最後國會因水門醜聞一案提出總統彈劾決議,尼克森不得不辭去職位。儘管他卸任後獲得赦免而免於審判,但他的作為已成美國民主史上的汙點。當年因為時運和包裝,尼克森成功將向美國「推銷」自己,但這樣的野心陰謀家著實是總統人選的下下籤。作為借鏡,台灣選民在投票前請別忘了仔細擦亮我們的眼睛啊!(洪健倫)



總統人選:






勇於認錯、知所進退





選舉耍奧步、企圖愚弄百姓



《驚爆十三天》(Thirteen Days, 2000)




主角: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


1962年,美蘇持續冷戰並進行軍備競賽,十月中,美國偵察機飛越古巴上空,發現蘇聯疑似正在當地興建飛彈發射場,若美蘇處理不慎,一場以毀滅性核武為主的第三世界大戰即將展開,美國白宮進入了為期約兩週的驚濤駭浪。



《驚爆十三天》描述小甘迺迪總統在這場迫在眉睫的危機中,如何冷靜且步步為營,不畏主戰鷹派的軍方施壓,做出一連串正確的決定,最終以智取勝,阻止可能的核武浩劫。小甘迺迪總統由加拿大籍的布魯斯.格林伍德飾演,無論外型或口音都有相當程度的著墨。



本片之迷人之處,在於它涵括了大量的辯論與決策過程,讓已定論的歷史事件在繁複的討論當中重現當時的緊張。小甘迺迪總統秉持著維持和平的原則,與各部會商討對策,雖年紀輕輕、經驗不多,面對主戰又有類似經驗的軍方,甘迺迪廣聽意見,掌握各式情蒐,有時間壓力卻寧可緩下腳步,謹慎思考,不在情緒中做決策。



除此之外,甘迺迪與眾人的相處之道是其優點之一。 他與幾位核心幕僚情如兄弟,除共同研商國家大事,彼此間的噓寒問暖或玩笑打屁也不少,因此幕僚各個忠心耿耿,當甘迺迪心力交瘁而顯得不耐,幕僚更不忘將總統帶到一旁「精神訓話」,鼓勵甘迺迪無論如何都要堅守對的原則。另一方面,儘管甘迺迪因立場不同與軍方領袖產生摩擦,但當甘迺迪遵守原則而和平化解危機,就連軍方也不得不低頭佩服。



甘迺迪所展現的危機處理能力終讓美國以及全世界,在核武末日的危機中,和平的看見了隔天的太陽。(Gina Wang)



總統人選:






遇事沉著、以蒼生為念不輕起戰禍





英年早逝



《最後的蘇格蘭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2006)



主角:烏干達總統阿敏(Idi Amin)

拉丁美洲、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獨裁政權的興起,除過往殖民歷史遺留的政經脈絡,也與獨裁者本人的性格有著重要的關聯。何以這些當初打著國族主義與經濟建設口號,被民眾熱烈擁戴的強人興起後,往往變質成另一個充滿貪腐與殺戮的政權?



本片以1970年代在烏干達實行恐怖統治的獨裁將軍阿敏為主題,透過其私人醫生的角度,觀察軍事強人從極端自信逐步變為多疑陰沈的隱微心緒。能作為領導者鼓動人心,必然有著過人的政治表演天賦;然而在這樣的光環背後,身處權力極峰的舞台不也像如履薄冰般令人心驚?為了維繫既有地位,開始將自身神祕化,權力陰暗面的本質莫過於最深的孤立及恐懼。而阿敏之所以能藉著操縱當地民眾的情緒而出線,以及他對私人醫生起初的信賴到之後的反覆無常,換個角度而言,也是整個國家對於殖民情結欲拒還迎的縮影。領導者使用的語言(或謊言),無疑最是適切地反映了偏見的意識形態,以及最終導致國家不幸的根源;而民粹主義的操弄,無疑更是理性思辨氛圍尚未落實在整個政治環境之下的危機,令剛學步的民主政體搖搖欲墜。



《最後的蘇格蘭王》所闡明的,便是不論原先的動機為何,政治人物一旦進入權力中心,便勢必要與其必然導向獨斷的特性周旋,而能否迴避這個缺陷,端看是否有外於體制的呼聲持續地呼告著。(林忠模)



總統人選:






具領袖魅力能鼓動民心





猜忌多疑、專制獨裁



《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 2006)



主角:維多上尉(Capitan Vidal)/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墨西哥籍的葛雷摩‧戴托羅執導的《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El laberinto del fauno)背景為1944年的西班牙,此時西班牙內戰才剛結束不久,佛朗哥政權崛起,實行法西斯主義的獨裁政權。游擊隊等殘餘勢力躲藏在山區,伺機對佛朗哥政府所派駐的部隊進行攻擊。電影以魔幻寫實的手法創造出兩個平行的世界,一是本片女主角奧菲莉亞(Ofelia)身世來源的地底王國,由羊男看守,並給予奧菲莉亞三項任務,作為她能否回到地底王國的考驗。其二則是奧菲莉亞的繼父,受政府指派、駐軍於山區產除剩餘共產勢力的維多上尉。由童話故事所建構的地底世界和內戰過後肅殺冷冽的現實世界形成對比,而本片耐人尋味之處就是歐菲莉亞代表的純真善良,與上尉的冷血殘暴所產生的衝突對照。就歷史層面來看,電影雖未直指特定人物(至少沒有指名道姓),但不論是維多上尉的形象和時代背景都十分神似西班牙軍國主義政治家──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電影開頭,奧菲莉亞與懷孕的母親歷經漫長的旅途來到政府軍隊駐紮的山間,映入眼簾穿著軍裝的上尉不但沒有親切問候,不僅堅持要懷孕的太太應他的面子坐上輪椅,對奧菲莉亞更是疾言厲色。當太太因懷孕性命垂危,他提出保住小孩(兒子)為前提的要求,因為他的兒子能傳遞並延續的他的血脈和名字(family name),女人、妻子都只是達到目的的工具。他審問臥底在家中擔任女傭的瑪莎迪絲(Mercedes)更彰顯他對女性的輕視,一時大意疏忽讓他身受多處刀傷,嘴角還被劃破一個大口子,這道傷口無疑是對他所代表的男性霸權和沙文主義最鋒利的反挫。此外,奧菲莉亞受羊男指派進行的任務,也都是佛朗哥獨裁政權的喻體。盤據在樹根下,掠取一切養分,使大樹無法生長的癩蛤蟆,和因為兩顆葡萄就對奧菲莉亞趕盡殺絕的瞳魔,各自凸顯了極權主義的種種暴行,人民困苦無法生存,並隨時處在生死不定的極度恐懼之中。



電影結局,被圍捕的上尉,交出手中的兒子,在他往後的成長歲月,上尉的名字和他的真實身世將被掩蓋,傳遞、延續家族名聲和香火的大夢儼然成空。而奧菲莉亞寧可失去返回地底王國的機會,也不願傷害純真嬰兒的生命,她做出無私的抉擇,得以返回王國,以正義和愛統治她的國家逾百年。如片末提到的,她的治理只留下細微的痕跡,在樹上開出幾朵白花,綠草在土壤上繁盛。真正的領袖,應懷著對土地最誠心的尊重,對人民最真摯的關懷,我們不妨拋開成見,用彷若孩童靈動的眼光,做出最公允、正確的選擇吧。(萬修安)



總統人選:






有純真之心,愛人民、愛土地





陷百姓於痛苦深淵



《黛妃與女皇》(The Queen, 2006)



主角:英國首相:東尼.布萊爾(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伊麗莎白女皇二世(QueenElizabeth II)

《黛妃與女皇》描述黛安娜王妃車禍意外身亡後,英國皇室與英國政府之間不為人知的秘密衝突與危機應對。以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海倫.米蘭飾)為中心的保守傳統皇室,與新任首相布萊爾(麥可.辛飾)所代表的創新派,對此重大事件的應變與態度缺乏共識,雙方穩定關係開始動搖,人民對於女皇的迴避逐漸不滿,甚至開始質疑皇室存在之必要性。



《黛妃與女皇》裡,英國新首相布萊爾上任後,對於組織新政府有著滿腔的熱血與抱負,人民對他寄與厚望,認為他可以為傳統的英國帶來創新。他懂得運用媒體發表動人言論,適時塑造自我形象。雖與皇室保守作風大相逕庭,但他政治手腕高明,贏得人民高度認同。黛安娜王妃意外事件發生後七天,布萊爾積極與皇室溝通斡旋,當人民的悲憤情緒逐漸無法控制,民調結果甚至顯示女皇危害君主制度時,一通電話,布萊爾以緩慢深長的語氣,以最誠懇衷心的語氣給與女皇建議。即使女皇的態度一開始冷漠強硬,他仍堅持說服女皇對人民表態,挽救英國此時的動盪不安。布萊爾首相扮演了人民與皇室橋樑般的關鍵角色,不但彌補了人民與英國皇室的裂痕,也創造了英國民主更加開放的新氣象。(吳若綺)



總統人選:






善於溝通、能調和鼎鼐





故步自封與時代脫節



《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 2009)



主角:南非總統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演員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一般而言帶給大眾的觀感都相當積極正面,他演出的電影也多有熱血勵志、化腐朽為神奇的反轉作用。他在《打不倒的勇者》中飾演無論品德或謀略皆高於常人的南非總統曼德拉,該片所要傳達的正是某種「奇蹟」式的局面扭轉,以及曼德拉總統非比尋常的領導者人格特質。在羅本島監獄坐了二十七年政治黑牢才獲釋放,而後成為一國之首,黑人曼德拉展現出大器、寬闊的胸懷。上任後,他留下原本與其敵對的白人職員繼續在總統府工作(甚至連貼身護衛也留有白人保鑣)。總統致力於拼經濟、拓展南非外交之餘,同時還需設法解決國內嚴重的「膚色分裂」問題,這也是《打不倒的勇者》全力著墨的重點──奇蹟逆轉的「世界盃橄欖球賽」。



南非「跳羚隊」的成員多為白人,原為一支弱小的球隊,基於族群相互仇視的緣故,比賽期間南非黑人只會幫「跳羚隊」的對手加油。然而曼德拉卻敏銳地意識到,國際運動賽事的勝出將會成為國內團結的關鍵,他需要神奇的契機來喚起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這種將不可能化為可能的榮耀將帶給國家強大的向心力。



電影的尾聲,原本老是輸球的隊伍果然不負眾望地贏得世界冠軍,球員光榮地成為國家的英雄,而曼德拉總統則是促成這勝利時刻的偉大推手。這孤注一擲的賭注強化了南非總統膽識過人的形象,曼德拉的傳奇之所以振奮人心,也是因為他具有人民心之所往的德性與氣魄。這個總統可說是一位剛柔並濟的領導者,紛亂的時局下特別需要如此傑出的領航人。(游千慧)



總統人選:






捍衛人權、不畏挫折、贏得百姓愛戴





以政權為報復迫害工具



《建國大業》(Jian guo da ye, 2009)



主角:中國毛澤東主席

建國的領導者神話,往往建立在用貌似理所當然的邏輯,簡化詮釋實際上錯綜複雜的歷史線索。為慶祝中共建國六十周年拍攝的本片也不例外,卻聰明地隱藏在多個角色之間的關係及情節;透過強調國民黨政權的腐敗結構與蔣中正的無力處理,反襯出毛澤東與共產黨如何團結一心,並願對其他政治勢力釋出善意。有趣的是,與單純宣傳領導者高貴情操的作品相比,影片裡呈現更多的是毛澤東運籌帷幄、善謀的務實能力,以致能在當時詭譎不明的政治氛圍中作出正確的策略;同時,影片賦予毛一個給人溫暖的大家長形象,對比於蔣中正專斷自為的作風,毛總是在會議中讓眾人發言完後再行提出意見,並跟一般市井小民親切地相處,強烈地暗示毛何以能聚攏人心、以令眾「智」成城的緣由。



這樣的鋪排底下,毛澤東本人被描繪得不像帶頭衝鋒的軍事型領袖,而是具備政治敏感度、能協商合作、從戰爭紛亂中建立起制度的幕後推手;背後隱含著這才是能建立起一個眾人參與的國家之關鍵的訊息!影片反覆呼應「建立新中國」這無處不在的前提,潤飾、淡化毛澤東的領袖氣質,令其下降為參與這樁建國大業的一分子;因此他並非從上而下的指導,而是代表人民期望並貢獻其卓越才智。但令人感覺弔詭的是,這樣的作品在此時出現,對此刻的中共及中國而言,究竟是單純的政宣片,還是代表懷舊心理所導致的、對於領導人物的理想性投射?(林忠模)



總統人選:






與人民站在一起、打擊貪腐





為權力鬥爭毀壞文化、晚節不保



《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 2010)



主角:英國首相亞當朗(Adam Lang)

電影《獵殺幽靈寫手》描述英國卸任首相亞當.朗(皮爾斯.布洛斯南飾)在卸下職務之後,計畫出版一本自傳,因此他需要聘請一位不掛名的寫手私下幫他代筆,而由於前任寫手離奇身亡,出版公司找上伊旺.麥奎格所飾演的專業寫手「影子」來繼任前任寫手的職務,然而就在「影子」擔任幽靈寫手的期間,他卻一步步發現亞當.朗背後深植已久的政治陰謀。



英國首相在片中的戲份其實不重,但卻是個關鍵人物。他英俊帥氣的外型呈現出最好的國家門面,然而,當陰謀逐漸被揭發,我們才了解原來他只是幕後強而有力政治黑手下的一顆棋子。他是個浪漫主義者,為了熱衷政治的太太露絲(奧莉薇亞.威廉斯飾)才決定投身政治圈,然而,卻也因為如此為愛執著和缺乏主見的個性,縱使他具有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卻仍淪為枕邊人和美國政府的魁儡。也因為他的盲從與洞悉能力的不足,一路從擔任首相到卸任,甚至是被暗殺之時,還是不清楚事件的真相,不明白原來他只是個被利用、被操控的政治工具。在這總統大選之際,各位選民應該要注意到總統候選人對自身主控權的掌握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足夠的洞悉敏感度,千萬不要選到只單純被政黨或其他政治黑手牽著鼻子走的魁儡總統。(陳俐瑋)



總統人選:






在朝在野皆心存善念





利用媒體編織謊言



《希望大道》(Lula, Son of Brazil, 2010)



主角:巴西總統路易斯.因納修(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

暱稱魯拉的路易斯.因納修從1989年起第一次參選總統大選,歷經三次失敗,終於在2003年當選成功,並成功連任,於2010年卸任。本片根據同名小說拍攝而成,重點在呈現魯拉一家人如何從極為貧困的北部省份來到聖保羅,在堅毅又溫暖的母親持家之下,讓他受教育、考取機械工程師執照、加入工會,最後走上政治一途。魯拉是貨真價實的普羅大眾之子,「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完全體現在魯拉成長過程中。在擺脫酒鬼父親之前,一家吃不飽還得挨揍;進入鋼鐵工廠工作後又遭受工傷失去小指;不巧遇上國內政局動盪不安,出現大批失業潮;娶了青梅竹馬,卻一夜之間痛失愛妻和未出世的兒子。但在母親的適時鞭策及鼓勵之下,魯拉不曾放棄。



面對獨裁軍政府對共產黨員的壓制,魯拉發展出不以政治意識型態為分野,而是一切為勞工為生活的實際態度,不論是集會演說,甚至罷工談判,他不打高空不走極端。當勞資對峙面臨死胡同,而軍警又虎視眈眈之際,他不願以雞蛋碰石頭。未此面臨「叛徒」的指控之名,他坦然接受工會會員對他的質疑,並以直接民主的投票方式讓他們決定是否要讓他繼續當家作主。這樣平實、平等、不因掌權而自大的態度讓他贏得民心,並且在工會理事成員遭軍政府逮捕監禁之後,激發一般輿論對他以及勞工的同情。電影雖然結束於魯拉母親的逝世,但魯拉在宣誓就任的演講中將這份榮耀獻給他的母親,也許對他個人而言,「聽媽媽的話」才是最重要的領袖特質。(黃怡玫)



總統人選:






英雄不怕出身低、一心為民服務





讓百姓看不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