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ECFA時代的台灣電影前景──專訪

電影處副處長田又安、科長林成家

272
2010-08-26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已於本月17日在立法院第二次臨時會審議通過,並預定於九月開始陸續實施。在之前公佈的早收清單當中,也將台灣電影片配額納入,承諾台灣電影片經過中國主管機關審查之後,不限定配額數量,可在中國商業發行映演;另一方面,中國電影片進口台灣仍維持每年十部的配額限制。日前消息一釋出,許多圈內電影人立即額首稱慶,電影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朱延平樂觀表示市場的擴大有助於提高投資金額和電影相關就業機會。相較於農產品及工業原料組件,電影配額部分似乎爭議不大,從各方面來看都是利多消息。就在民間電影業者摩拳擦掌之際,政府的電影相關法規及配套措施也顯得格外重要。同時,簽定ECFA所可能帶來的衝擊與影響,也是當下實際的焦慮,需要進一步解析。

針對中國大陸市場,新聞局電影處投入了大筆資金,規畫以「旗艦計劃」為主的一系列補助方案,從劇本寫作、拍攝、後製、行銷、乃至國際參展與票房到達兩千萬門檻都有各別補助項目。今年度啟動的旗艦計劃短期目標致力於提升台灣電影的質與量,長期目標則著眼於培育人才,以及吸引各國電影與台灣跨國合作,共同瞄準中國大陸市場。然而如此一來,台灣電影未來會不會趨於單一、或關注本土議題的片子被邊緣化?要是所有導演都去弄合拍片了,我們會不會只有一種電影?「我們希望維持多元發展,我們把市場開在那裡,自己去想自己的片子要拍成怎樣。」田又安副處長如此回答。

為能夠讓台灣觀眾和電影界人士更清楚ECFA簽訂對於國內電影產業將帶來的影響,本期【放映頭條】製作了專題報導,邀請到新聞局電影處田又安副處長和負責承辦執行的第二科林成家科長,一起談談ECFA的具體內容及簽定前後的差別、台灣電影的優勢及方向,也針對國內電影界人士給出實用建議。

將電影這個文化產品列入ECFA早收清單中,是基於怎樣的考量?

田又安(以下簡稱田):我們一直覺得台灣本身是一個很小、很淺碟的市場,應該要放眼於華語市場,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陸市場。由於拍電影成本很高,單靠台灣市場是不夠的,需要開發大陸市場,因此趁著兩岸關係比較和緩的情況下趕緊去做這個簽署的動作。我們原本希望朝著10部對10部的方向,因為從86年開始就已經有10部大陸電影在台灣商業放映,而台灣過去的片子一直都要在50部的外片配額內去跟其他國家競爭,我們覺得這一塊是可以去談的,最早就是希望台灣電影可以進去大陸市場,這是我們的目標。


ECFA簽訂之前,台灣電影要銷往大陸有哪些主要的困難?

田:之前只有50部的quota,裡面有20部保留給好萊塢,另外30部是開放給其他所有國家,台灣要跟其他國家一起擠那30部,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能夠擠得進去。而且,之前能在大陸放映的大部份都是合拍片,現在針對的則是進口片。過去,以台片名義在那邊上映的片子只有三部:《海角七號》、《聖石傳說》和《運轉手之戀》;像《不能說的秘密》、《功夫灌籃》則是合拍片。所以,要如何幫助我們這邊不用去擠那30部,我們覺得這次談得還蠻漂亮的。



主要困難除了配額,是不是也有市場、戲院管道方面的問題?



林成家(以下簡稱林):大陸現在的電影年產量大概400部,除了包括好萊塢在內的50部,他們自己生產的片子也不一定能夠擠上院線,能上映的大概只有100多部。再加上一些跟香港合拍的片子佔據一部份戲院檔期,使得映演場所的檔期整年下來都很擠,倒不是國片在那邊沒有市場,主要是他們電影年產量也很大,加上合拍片,戲院業者基於商業考量,也會選擇他們認為會賣座的片子。


ECFA簽訂之後,您認為上述困難是否能夠得到解決?又,您是否預估台灣電影製作的數量和投資金額將會大幅上升?

田:我們後續還要再發展這件事情,簽完之後要怎麼讓台灣電影順利在大陸放映是我們要去努力的方向。我們會跟兩岸電影委員會討論,更進一步去突破一些細節,現任主委是李行導演,現在也都在幫忙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做推動大陸市場的業務,兩邊都會去做合作,看怎麼協助業者突破後續可能遇到的困難。不過現在國片愈來愈好看,愈來愈知道觀眾口味,可以說進步蠻多的。



林:我們對於簽署ECFA之後台灣電影進去大陸很有信心,因為台灣影片在時代劇、偶像劇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例如王力宏的《戀愛通告》在大陸目前已經達到人民幣六千多萬的票房,表示國片題材對大陸有相當的吸引力,所以我們不會過於悲觀,畢竟已經突破數量的限制。只要我們國片有一些題材、偶像明星能夠吸引大陸觀眾,對他們來說很時尚,因此我們很有信心。



田:片量的部份現在有在明顯增加,這也跟政府投入的輔導金有關係,現在的輔導金不像過去那麼單純,還增加了旗艦組和策略組的輔導金:一億以上的是旗艦組;六千萬以上是策略組;而六千萬以下的就是輔導金。其中輔導金又分三種:一般輔導金、新人輔導金、和電視電影輔導金。這樣的區隔是以人才培養為目標的階梯式概念,比如說學生可以先拿短片輔導金,磨一磨,OK之後再拿電視電影輔導金,再到新人組、一般組,這樣漸漸往上。因為這麼多的組別,整體片量有在增加。



最近,旗艦計劃今年開始啟動,我們也增加了一些輔導措施,像是劇本研發。我們希望在前製階段就能夠有一些錢來研發劇本,我們會挑10部左右,如果過去票房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自動來申請這筆錢,給80萬;沒有的話就會從劇本大綱裡挑選有潛力的劇本,有50萬,這筆錢是給製作業。在人才培訓的部份,我們也希望學生可以來跟拍大片,這些都是今年新增的。



在投資金額方面,最近也辦了招商說明會鼓勵企業投資電影,目前反應如何?



田:在招商大會上我們也針對電影做了報告,電影如果做得好的話,投資報酬率是很高的,很值得企業界投資,尤其是ECFA開放之後有這樣的大利基。除了輔導金措施之外,我們也有優惠貸款,幫忙推薦給信保基金,OK之後我們也可以補貼前三年的利息。此外,電影法底下還有五年投資抵減的辦法。所以,整個搭配起來是很完整的,從前面製作階段的輔導金、到後面的行銷映演補助、出去國國際影展另外有補助,還弄了金馬創投會議來媒合。另外,還有票房獎勵,票房若達到兩千萬可以補助下一部片的20%。我們的整個體系算是蠻完整的。


目前政府已經設計了完整的補助措施,若以進入大陸市場為優先考量,您覺得台灣電影需要特別加強的是哪些環節?

田:大陸市場有審批的問題,以《艋舺》這樣的片子來說是比較難進去的,所以業界考量市場時可能會有自己的focus。我們沒有辦法幫你拍片,我們只能把環境建立好給你,你自己必須要針對想要的市場做考量。我們主要還是想鼓勵國片的成長,幫忙在市場上得到優勢。現在,兩岸電影委員會固定每一年做交流參訪團,做得蠻好的。後面的部份,大陸到底能夠讓我們進去多少片子,就要再做觀察。


大陸雖然取消配額限制,但是還是要先審查。要審查的項目是否有明確訂定?

田:沒有談到。前面都在談配額的問題,而且不論要進入哪個地方,都要去尊重他們的體制,比如你要進入台灣,也要遵循台灣准演執照、分級制度等等體制。任何好萊塢片也都要接受他們的審查,本來就應該要follow別人的制度。



林:大陸的審批制度行之有年,對全世界影片的標準也都是一樣的,不會針對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另外一套特別的標準。他們對一些題材,像是暴力、同性戀、亂倫這些部份比較有禁忌,對全世界都是如此。很多國片像《一頁台北》、《近在咫尺》、或《愛你一萬年》這種比較清新、不涉及上述禁忌題材的還是很多,我們的國片年產量現在將近40部,其中還是有很多不會涉及上述禁忌。我想,ECFA簽了之後業者也會去調整拍片的路線,若要進軍大陸市場也會評估演員、題材的吸引力,這方面是他們的專業,所以,我覺得國片有很多題材都可以進去。


大陸市場龐大,如果國片順利推進大陸市場,您是否會憂心國片類型屆時多以大陸口味為導向,關注本土議題的影片將越來越難以有機會存活?

田:我覺得倒不會,因為這些片子大部份都是輔導金的片子,審查的時候委員都會去顧慮這些問題,並不是全部都要商業電影,若要拍藝術電影也會給一定比例的經費。除非每一個送來的案子都是商業片,那就是製片業的考量。以目前情況來看都還是很多元化,有原住民的案子、紀錄片、弱勢團體題材、激烈動作之類的也有,所以類型上很多元,我覺得不至於會有這個問題。


您認為國內電影人士對大陸市場及ECFA內容有足夠的了解嗎?可否具體給予一些建議?

田: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常常帶很多導演去那邊接洽,有很多年輕導演剛浮上檯面時不可能在大陸很有人脈關係,所以一定需要有經驗的人帶沒有經驗的人去,這是我覺得基金會做得很好的地方,之前就帶了導演去東南亞、新加坡等地認識片商。常常去大陸的人也是要花很大的時間和精神建立人脈,新導演當然要慢慢接觸熟悉。我們有很多導演純粹在台灣,不是做兩岸合拍,可以在這個場域裡面努力,希望可以擴大市場。



我建議台灣的導演們可以常常接觸基金會這個平台,我們會補助他們去其他地方認識片商,希望透過這個平台可以比較團結、整合性較強,藉由這個場合吸收、分享經驗。



林:簽署ECFA剛公佈的時候,製片李烈、長宏的老闆吳敦、還有朱延平導演都是大聲呼籲,認為這對台灣電影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有些人可能很早就開始從事合拍片,所以覺得ECFA沒有太大差別,也有一些人對於審批制度有些疑慮,但我覺得簽署之後經過時間去慢慢摸索、去了解大陸市場,應該可以感受到簽署ECFA對台灣電影發展有很重大的意義,等於是為台灣電影開一扇窗。過去,大陸從來沒有針對台灣給過任何配額;在香港已經簽署CEPA之後,他們也取消了限制。如果這次談判沒有任何進展,台灣在亞太地區的狀況可能會被邊緣化,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今年九月份,兩岸電影委員會會組一個團帶一些導演、製片去大陸,就是想要實際接觸、建立管道,了解將來片子如何賣去大陸。去年大陸電影票房收入有62億人民幣,等於兩、三百億台幣,台灣包括外片一年大概50多億台幣,所以很值得開拓。



田:單獨開放了我們的配額之後,對於我們跟其他國家的跨國合作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大陸現在還是有50部配額的限制,其他國家的電影進不去(比如說日本、韓國),就會希望跟台灣合作,變成台灣電影進到大陸去,不用去搶配額,這對我們而言是很有利基的。


因此,目前除了交流參訪之外,後續的具體措施都還需要時間觀察?

林:對,大陸目前在電影方面的銷售都是透過中國電影集團,底下有中國電影集團進口分公司和華夏公司,他們會處理進口影片的買賣。我們會利用去上海電影節、金雞百花獎的場合跟大陸建立平台、了解實際運作模式,所以需要一點時間,我們都盡速進行當中,所以國人只要把片子拍好,未來這些應該都不是問題。


除了進口片,政府目前對於台灣與大陸電影業者合拍片的政策是什麼?從香港與大陸電影業者這些年的合作中能獲得什麼借鏡?

田:香港簽署的是CEPA,跟台灣的ECFA不太一樣,基本上大陸認為香港片是他們自己的片子,而我們就是台灣的片子,情況不太一樣。我聽過一些大陸人的想法,他們比較喜歡台灣片,認為比較有質感,在文化水準上比較有深度。以他們的標準來說,他們覺得台灣電影在大陸市場受歡迎的程度比較高。我覺得合拍片還是會照走,台灣片還是一樣會繼續,因為每一個導演都有自己的特色,朱延平、周美玲、蔡明亮、豆導都各有自己的特色,我覺得都會發展出不同的樣子,不會太過單一,等於說去多元發展。我們把市場開在那裡,自己去想自己的片子要拍成怎樣。要維繫這個產業,還是要有商業電影;要提升台灣國際知名度,還是要有藝術片,這兩個方向不可能偏廢,我覺得我們這種情況蠻不錯的,這是台灣的特色。



林:香港的電影以前也興盛過,他們的題材都偏向暴力、鬼片,比較煽色腥的,他們如果要用港片名義進入大陸就會遇到審批的問題。但是,台灣電影最近的發展跟香港完全不一樣,我們的題材比較多元,情況有所不同。香港現在的情況是紛紛跟大陸合拍,但是台灣題材多元、社會比較民主開放,所以會有很多國片因此有機會進入大陸。



田:合拍片的部份,很多旗艦組的計劃就是針對大陸市場在走合拍片的方向。用一點他們的演員、或是跟他們談好,等於是整個通路也OK,所以,合拍片我們是很鼓勵的。輔導金裡有合拍片很早就開始了,只是可能沒那麼明顯,現在就是直接表明是合拍片。


大陸影片進口台灣的配額限制日後勢必要開放,屆時大陸影片對國內的電影產業您預估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或衝擊?

林:台灣的市場現在有90%以上都是西片,我們從86年開始到現在都是維持10部配額,這次的談判還是維持10部,就是有考慮到要保護台灣本土的電影。將來,如果大陸要求我們開放,我們當然會先觀察,看看台灣影片究竟在大陸執行上可以有多少數量。談判的過程一定會牽涉到這些議題,如果台灣過去的影片有很多數量,我們才會開始考慮要不要調整配額。不過基本上,我們還是會優先考慮本土電影的映演、生存空間,短期之內不會談這個部份。目前商業映演一年10部,大部份的票房成績也不是很理想,另外還有一些影片是透過觀摩影展進來,所以,簽署後短期之內應該可以維持一個平衡。大部分的大陸影片在台灣的票房都是6、70萬左右,《唐山大地震》算是票房比較好的,這也是電影奧妙的地方,同一部片在不同的地方票房可能差異懸殊,這是文化差異的問題。例如《非誠勿擾》在大陸有四億票房,在台灣就不怎麼樣;反過來說,台灣票房冠軍《海角七號》在大陸票房也不好。所以,業者會去摸索一個兩邊(甚至香港市場)都能收到票房回饋的電影。


除了中國市場,政府目前對於國片拓展本土市場與大陸以外的亞洲市場有什麼樣的規劃與策略?據您觀察最需要的加強的什麼部份?

林:國際的部份,我們一年在國外四個重要的市場展都有招標委託外面的單位設攤,就是柏林、坎城、香港、釜山,這四個是我們評估過最重要興盛的四個市場展,我們會在那邊設攤位讓國片去那裡宣傳、洽談版權,也會舉辦台灣之夜造勢,向國外宣介台灣電影,一方面也是宣傳電影處目前整套的補助政策,吸引國外公司來跟我們合拍。另一方面,我們也會輔導電影團體參訪,兩岸影展也是類似的活動。另外,透過新聞局50幾個駐外單位舉辦台灣電影節、選送部份國片的海外公播版權,這都是紮根的活動,讓外國人熟悉台灣電影,也算是國際市場的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