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電影院的舵手
中影真善美劇院經理孔慶昌專訪
真善美劇院1975年成立至今,已伴隨台灣影迷度過三十五個年頭。這座深具文化指標意義的老戲院,當年曾經是年輕男女約會的首選氣質之地,1996年1月更在中影總經理徐立功強力催生下,打造真善美成全台首座「藝術電影院」,首映南斯拉夫導演庫斯杜利卡的《地下社會》立刻獲得觀眾熱烈支持,成功在西門町遍佈商業戲院中引領出一獨特之徑。
但不過兩年後,藝術電影也成各方掠奪的激烈戰場。真善美劇院從原本一枝獨秀局面,逐漸輪番出現如華納、總統、絕色、奧斯卡、長春等戲院競爭對手,票房愈漸滑落。2006年又因中影陷入外界追討黨產聲浪及股東經營權之爭,旗下的真善美在一片混亂中關閉,引發網友熱情連署支援,其時《放映週報》亦與《破報》合作,大幅刊載〈藝術電影,您好走!〉追悼文。幸而兩個月後,真善美再度整裝上陣,繼續服務藝術影迷。
這座藝術電影院的舵手,多年來經歷風光轉型,競爭壓力,及高潮迭起的關閉事件,至今始終堅守藝術電影領域。不過因台北藝術電影仍屬兵家爭食戰場,真善美的挑戰從未停歇。今年(2010)六月,國賓影城入主長春戲院正式開幕,號稱以「頂級的視聽品質打造台北新藝文空間」,企圖開創「全台最大藝術電影院」,可謂在台北藝術電影版圖投下一顆震撼彈,直接衝擊真善美劇院。
未料真善美卻在此逆勢中突圍,票房不降反升,強力發揮老字號品牌的穩定力量。據初步狀況顯示,連鎖影城的經營模式因囊括好萊塢商業大片,自然佔據舒適大廳優勢,造成擠壓藝術影片多只能受限30-60座席的地下小廳放映,令長年死忠長春藝術影迷不滿反彈,乃至回流真善美。
華山電影館預定地
此方戰局暫時高下立判,但預料未來台北藝術電影院的版圖,仍將持續位移變動。一來近年「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正籌劃極具競爭優勢的兩廳、百人座席藝術電影院,由光點團隊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軟體內容;二來中影也力圖振作,雖然包袱重重,可自去年正崴董事長郭台強入主後,不僅整合旗下電影事業,「梅花戲院」預計將於今年十月,重新裝潢開幕!因此台北藝術電影院勢必再度面臨白熱化競爭,也提供藝術影迷更多新選擇。
本期【放映頭條】專訪中影營運處戲院部的孔慶昌經理,娓娓道來他自「新電影」時期便進入中影工作,從一名會計室人員跟拍《策馬入林》、《我這樣過了一生》等影片趣事,到1996年與徐立功一同親手打造真善美藝術電影院的實務過程,以及2006年面臨黨產混亂爭議他毅然退休,去年(2009)又難以忘情再度回鍋中影的親身經歷。訪談中,我們跟隨孔經理妙語如珠的幽默談吐,不僅回溯了真善美藝術電影院的歷史;更微妙動人之處,在於他個人生命歷程是如何深切交織著一座老牌電影機構,以及傾注畢生精華歲月投入台灣藝術電影院的發展,言語之間,這位資深中影人總不時坦言喜歡伺候可愛的藝術電影觀眾,並透露此刻正努力思索如何策劃即將重新開業的「梅花戲院」,期望帶給影迷不同層次的藝術電影饗宴。
請先談談您當初如何進入中影的過程?
當年我高考及格後,因家住天母,本想申請去榮總,但喜歡看電影,中影又比照公務員,我就選擇進入中影。加上中影是營利事業,有績效,薪水比一般公務員好。1982年我進中影,沒想到二十年後政黨輪替,2006年我就退休了,2009年又再回來戲院做排片工作。
最早我本來是財稅金融人員,在會計室,管帳的。做過金馬獎、亞太影展、日片小組的會計組人員;也跟過30多部片,主要是隨片稽核,看他們錢有沒有亂花!例如我跟過王童的《策馬入林》(1984),每天要報帳,抽查清點,馬匹有幾匹、遊覽車幾台、臨演幾個、便當幾個、旅館幾間這種事。也曾經跟張毅去日本拍《我這樣過了一生》(1985),那時公司為了省錢,我身兼稽核、會計、出納三職,在日本待了共25天,我負責每兩小時買麵包給楊惠姍吃,把她養胖,每天晚上還要跟日本人結帳,天天就是隨身背一大堆錢。為了這部電影,我還被記過!因為《我這樣過了一生》最後預算超支,報紙還有登呢;幸好後來電影賣錢,記功一次,功過就相抵了。其他像張毅《我兒漢生》(1986)、《我的愛》(1986),柯一正《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1986)、丁善璽《八二三炮戰》(1986)、劉家昌《洪隊長》(1984)等我都跟過片,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後來台灣電影慢慢拍愈少了,我就調到業務部營業組當組長,主要做戲院出租、管理。
那真善美劇院是在什麼樣的機緣與社會背景下成立的?它一開始就規劃成藝術電影院嗎?或是後來才決定轉型?
真善美劇院1975年就成立了,原本都是放商業片,但當年真善美是屬於非常有文化氣質概念的地方,年輕人約會喜歡到真善美,不僅有名氣,當時的環境很棒,有窗簾地毯,有故事大綱印給觀眾,後來才逐漸每家戲院都有提供酷卡這些宣傳品的。其間真善美也多次想改成藝術電影院,不過多因為商業考量又回到原樣。一直到1996年,才在當時總經理徐立功的積極催生下,正式改成藝術電影院。那時中影在台北有五家戲院──中國、大世界、新世界、梅花、真善美,早期奧斯卡得獎片多是真善美在演,例如《蠻牛》、《亂世佳人》等,所以我們後來就挑真善美放映藝術片。本來大家也不看好,但當時台北沒有專門放藝術電影的戲院,加上徐立功非常投入,他中午都不休息,拉著我,培養我看藝術片,一起慢慢規劃做藝術電影。
1996年1月1日,真善美的藝術電影院正式開張,我們推出1995年坎城金棕櫚獎最佳影片,南斯拉夫導演庫斯杜利卡的《地下社會》,觀眾反映很好,場次多有八成滿,算是成功打響第一炮。那時通常一季或半年前就開始找片源,向海外買片,然後宣傳,放映時如果賣座好就繼續放,不行就下片。例如《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白氣球》、《新天堂樂園》、《尤里西斯生命之旅》等都是我們引進的,最高紀錄《美麗人生》放映長達八禮拜,賣座900多萬。
另外拉斯馮提爾導演的《醫院風雲》觀眾反映也很熱烈。那部電影片長4小時45分,我們安排一天三場,10:30,15:30,20:30,五小時排一場,中間休10分鐘,結果三場都滿的。連侯孝賢後來都打電話來,說不得不請我們幫忙留票,因為他來三次都買不到票!那時常常如果只有一個拷貝,不見得全省每個城市都會上映時,許多影迷也都會打電話來問,甚至從中壢、新竹跑來台北看。當時藝術電影生意為什麼好?我曾經問觀眾,為什麼有些片子你會重覆來看兩遍、三遍?他回答說因為看不懂,就再看一遍啊。
真善美放映的國外藝術片比較多,國片稍微少。不過引以為傲的是,當年在邱順清總經理的支持下,曾破天荒放映胡台麗的16釐米紀錄片《穿過婆家村》,這是台灣有史以來難得進入戲院放映的紀錄片,不僅票房亮麗且贏得觀眾迴響。總之,藝術電影院一開始非常風光。
接下來呢?真善美一直維持優勢局面嗎?尤其愈來愈多競爭對手,還有辦法維持那麼好的賣座狀況嗎?
藝術電影院成立約兩、三年後,賣座率逐漸滑落,客滿幾乎不可能了。主因可能是其他戲院也陸續開始做藝術片,加入這戰場。華納威秀因為多廳,偶而也會零星找一廳放映藝術電影。另外當時春暉的陳俊榮也擁有絕色電影院,不過絕色是商業、藝術交錯,它的商業片比不過中影的新世界戲院(位在現在的誠品116);藝術片雖然陳俊榮自己會進口代理,但真善美的生意比較好,所以他還是常常找我們做影展,所以絕色那時生意一直做不好,之後陳俊榮因為資金問題,戲院經營權就交出去了。2001年中影關掉新世界戲院,租給誠品,我們就比較吃虧了,畢竟漢中街是人潮,成都路是車潮,先天條件等於說慢慢沒落,但真善美還是維持在藝術片。
長春戲院約2000年轉型成做藝術電影,原因是旁邊的學者戲院專放商業片、廳數又較多。長春當時也找我談,後來就決定專門做藝術片了;但長春比真善美優勢,他有四廳,我們只有兩廳。光點的話,就跟我們有所區隔了,主要侯孝賢他們是直接向國外挑片做影展,其他時段也不是放映首輪片,而是二輪的藝術片。華山藝文特區未來也聽說會成立電影院,它座位比較多,但應該比較像光點,而且因為那是台北市政府提供的場地,多少要配合市政府或電影委員會的活動,所以論地盤、論內容都跟真善美很不同了。
真善美戲院場內座椅
不過很奇怪的是,後來藝術片觀眾好像慢慢流失掉了,而且流失非常多!以前藝術電影一上映,起碼是四週以上的,現在是維持不賠錢就好了,情況差很多。我自己感覺現在片子沒以前好看了,加上我猜當年那些藝術片觀眾,現在工作大概都很忙、結婚生子煮飯洗衣壓力很大,根本沒時間看電影了。再接下一個年齡層又沒有那麼強力執著看上戲院看藝術片,新世代電腦資訊很容易取得,例如網路、中華電信MOD,戲院一下片就可以花100塊台幣在家裡看電影,時間也沒有落差很多。
另外,台灣現在藝術電影的片商非常多,競爭很激烈。以前最早只有向洋、大來、聯影等,後來陸續片商愈來愈多,雷公、佳映、海鵬、聯影、前景、原子、山水等,因為藝術片門檻比較低,例如雷公賠好幾年,約賠了500-600萬,剛好一部《送行者》賺了2000多萬就賺回來了,多少也有賭的成份。但其實也不好賺,通常拷貝費、版權費、上字幕、運費、行銷、戲院分帳,如果一部片沒做到70萬以上是很難賺錢的,即使賣錄影帶、DVD、Cable版權也要電影票房好價格才會好。不過最近財團也開始介入電影發行,一般獨立片商就不是對手了,例如像威盛董事長王雪紅外甥陳主望成立的威望(CatchPlay),10億給他玩,要賠也要賠很久呀,而且他們藝術商業片都不拘。
聯影是比較特別的例子,他們自己製作DVD,一片賣很貴約600台幣,加上只能向聯影買,所以聯影在戲院策劃影展反而賣得好,觀眾根本DVD買不下手,乾脆來電影院看比較便宜。因此聯影每隔一陣子都會辦影展,例如《偶然與巧合》好了,怎麼樣都還是有生意,好電影就是好;《烈火情人》也有20年了,完整版票房也不錯,約100-200萬。海鵬、佳映的片子就不行這麼做了。總之現在片商競爭激烈,藝術片很多,通常我是看導演、故事大綱就可以決定片單了。有時會去看試片,確定跟我想像的劇情是否一樣,但也有叫好不叫座的電影,例如《大預言家》、《血色海灣》等看了會令觀眾比較不舒服,就不賣了。但也很難說,《送行者》我們也不知道會賣那麼好,可能題材發酵票房就衝上去了。
真善美場外休息區
可不可以特別針對今年國賓影城入主長春後,他們喊出規劃成立「全台最大藝術電影院」的口號,對於真善美及整體台北藝術電影映演生態環境,會面臨什麼樣的改變?
國賓入主後,原本的學者和長春戲院都重新裝潢了。首先,他們沒有考慮到藝術片觀眾跟一般商業片觀眾是不同的。因為影城售票沒有分窗口,如果遇上《鋼鐵人》、《阿凡達》這種商業大片,藝術片觀眾就得跟著一起繞圈子排隊,他們是很不願意的。再者敗筆是,新裝潢後,原本學者的三大廳還是放商業片,長春原有的四廳改成兩廳,其一400多人座的超級大廳,當然也針對播放美商八大的電影(見「長春轉型前後影廳配置與規模比較示意圖」)。所以,美商八大片子一定放在大廳,位子最多,卻犧牲藝術片到地下二、三樓的小廳放映,只有30-60座位。
其實戲院本就有這種小廳存在,可供靈活運用。比方美商八大會規定片子一定要上映幾周,那麼如果生意好當然繼續放大廳,但若到第三周沒什麼票房了,就可以靈活運用這間小廳做調節。不過,美商非常強勢的,像華納、福斯、博偉、環球、派拉蒙等還會跟戲院簽約規定,大廳要幾週,中廳要幾週,結果最後大廳都還是放映美商的影片。而且美國人做事一板一眼按合約走,根本不能騙的,曾經有戲院偷偷調換成小廳,後來被美商查到,結果一直到現在他們的超級強片就是不給這間戲院放!而且若以西門町來說,美商也會挑戲院,他一定挑生意最好的,通常先挑絕色,因為西門町他擁有最多共9廳,其他例如國賓3廳、日新3廳、樂聲4廳、豪華4廳、新光3廳,除非超級大片要看大銀幕,觀眾才會特別選擇國賓、樂聲、日新IMAX,總之美商是很強勢的。
所以國賓長春的藝術電影自然排擠到只能在地下小廳播放,藝術片觀眾就很不爽。本來說如果藝術片生意好可以放大廳,但那幾乎不可能。加上美商八大片子又一直出,永遠不會有大廳給藝術片了,導致觀眾大多還是往上走看商業片,很少往下走,又有安全考量。不過國賓還是有他全省系統的優勢,台北有四家影城:國賓戲院、國賓微風、中和環球、國賓長春,台南、高雄也有戲院,連鎖的促銷活動也許會吸引一些不同的年輕觀眾來看藝術片,但絕對不會像以前了,票房一定往下掉。即使能夠維持現狀,國賓長春也是不滿意的,畢竟當初花錢裝潢就是期待能夠超越以前票房。
國賓影城@長春廣場
真善美現在兩廳都只放藝術片,當然不可能放美商八大的片子,何況八大片子那麼多,你挑哪一個?而且我們兩廳本來就沒有太多排片問題。其實藝術片觀眾還蠻可愛的,他們也沒什麼要求,很好伺候的,但你伺候方式不對的話,早期沒網路就算了,現在就開罵了。所以國賓長春的做法對藝術片觀眾很不公平嘛,為什麼我要在地下室,在小廳看片?其實藝術片放映的確不用很大廳,但也不能窩在太小的空間裡,不然跟高級一點的家庭影音設備也沒不一樣。
因此最近有些觀眾就回流真善美了,本來我們票房是長春五六成,現在倒過來,他們是我們五六成了。像連戰以前都在長春看,現在都跑來真善美看了。聽說國賓也緊張了,前幾天有個片商老闆,還被國賓叫去「訓話」,問為什麼一個拷貝只在真善美上映,國賓長春卻沒演?甚至還跟我們要真善美四個月後的片單,他們也都要排,沒辦法,這就是競爭。不過即使如此,國賓強調每部藝術片都要映演的結果,也很容易造成場次不完整,時間又差,排片排時段其實是門大學問呢。例如威秀影城的排片人,處理17個廳的功力就要很夠,哪些片要上要下,安排在大中小廳,你看似容易,卻非常不簡單,這是天才,因為要擺平很多人。我們以前有時知道一定會有麻煩,有些老狐狸就乾脆關機,電話也不接,熬過禮拜四,禮拜五排上去就ok了,排片會有各種狀況發生。不過最近國賓長春也出了很多狀況,像機房冒煙,影片、人手出問題,最後只好送票了事。其實以前真善美也有出過狀況,我記得那時正在放《美麗人生》、《美夢成真》兩部片,觀眾很多,結果電梯有問題,裡頭裝20人結果七樓竟然沒停,最後只好賠錢啦。
中影旗下的梅花戲院呢?尤其去年(2009)郭台強董事長入主中影後,聽說梅花預計今年會重新開幕,它未來規劃的走向會和真善美不同嗎?
中影有一段時間,許多黨產要賣要關造成不少爭議,真善美也一度關閉引發網友連署搶救。2005年真善美劇院經營權交給中時集團,內部走了不少人,我留下來了;但後來蔡正元進來擔任董事長,股權內部經營都非常混亂,我就決定退休!直到2009年郭台強入主擔任董事長,我才又再回來。郭老闆事業重心不在這邊,他也知道文化事業要賺錢很難,沒賠錢就很好了。戲院員工薪水一個月20-30萬,夏天電費又特別貴,一個月也要20-30萬,要撕多少票才能賺回來?本來郭老闆想把真善美關掉,但新聞局說不能,因為它是具指標性的文化事業,想關都不行。
今年10月即將重新開幕的梅花戲院
梅花戲院是2007年關閉的,本來也想租給別人,但郭老闆後來不租了,決定自己做。預計今年十月開幕,本想改成四廳可是沒辦法,因為消防法規的問題,為了增加殘障廁所,本來285位,一下少了很多,最後改裝成兩廳都各有170席座位。地理位置上,它周邊沒有其他戲院,一樓買票,就走樓梯上去,老人家也不見得喜歡坐電梯啦!
我現在正在準備片單,未來梅花應該還是朝藝術電影走。我想計畫一些活動,例如前三天免費看電影,放映一些經典作品,像《玫瑰人生》、《偶然與巧合》等;開幕時,再跟片商談獨家單廳上映,至少讓大家知道新梅花在哪裡,然後看看這裡的新裝潢,硬體也很好!未來方向的話,我也一直在思考,計劃梅花可以放映比較溫馨健康、閤家觀賞的藝術片,例如畫畫、跳芭蕾舞、親子主題等等,而且那邊靠近社區住宅,觀眾群應該比較不同,也稍微跟真善美的方向有所區隔。
中影修復的影片也有可能,但不見得天天放,也許每周三、六,各切一、兩場,有生意就陸續放上去。國片也可以放,最近國片題材多元化,觀眾接受度愈來愈高,例如《海角七號》、《艋舺》票房都有破億,年輕觀眾喜歡偶像趙又廷、阮經天,市場是由這群年齡層取決。王童導演就說,拍一輩子電影的票房總和還比不上人家一部電影!以前國片一部賣2000-3000萬很不得了了,《稻草人》很不錯了也才2000多萬,一輩子拍30多部片抵不過人家一部片票房,而且要加很久才能到1億呢!我想未來《痞子英雄》一定賣,《賽德克巴萊》明年上片,不知有沒有辦法再突破。所以梅花經營型態慢慢去改沒關係,就像超商、誠品一樣,賣不好就下架,一直汰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