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嚐鮮、經典回味

專訪2009金馬影展總監陳俊蓉

231
2009-10-30

2009台北國際金馬影展將於十一月五日盛大開幕,本屆展期史無前例延長為三週以上,將播放兩百餘部的國內外佳作。總數三千五百份、一份十五張的套票亦在短短數日內售罄。面對這一桌琳琅滿目的影像豪宴,不少重度影癡雖然垂涎期待,卻恐怕也得望著自己消瘦的荷包興嘆。

然而,作為經營二十餘年的指標性影展,又該如何擦亮老字號招牌,重新鍍上一層嶄新氣象以饗影迷?本屆金馬不再僅滿足於作為引介熱門新作、大師名牌的「二手影展」,試圖從歐美影展觀點外另闢蹊徑,發展出更貼近亞洲、華人、以及台灣本土的地域性定位。因此,本屆片單不僅有了「量」的擴充,更多了「質變」的野心,除了加強華人及亞洲特色,單元的編整上可謂施盡巧思,林林總總共衍生出二十多個浩繁子專題。於是,金馬嘉年華式的「大拜拜」菜單中,除了往年必備、各國影展常勝軍的豪華雜匯外,也開發出了更多精緻化、特色化的風味佳餚。

延續近年音樂、次文化影迷族群的竄起,「酷電影」單元中除了熱血躁動的「搖滾啟示錄」、葷素不忌的「限制級特區」,更特地為詭麗、繽紛的奇幻類型開創出「魔幻時刻」、「吸血鬼單元」,而「我是傳奇」不僅呈現各色殊異人生,並關注實驗前衛的影像思考、帶有跨界色彩的多方對話。

除了新片嚐鮮之外,本屆金馬更深入地沉潛影史、用更高規格回味經典,除了卡薩維蒂、市川準等多達六位的中外影人回顧特輯外,本屆還從各個電影資料館徵調數位修復與新拷貝,重映數部難得一見的傳奇名作。影人專題的策劃,則有了編導演核心之外的新穎切入點:「光影詩人李屏賓」將帶領觀眾珍視這位海外享譽的本土攝影大師,A.R.拉曼專題則從聽覺出發,伴隨配樂家的澎湃節奏,重覽熱情洋溢、誇張奇豔的寶萊塢。此外,本屆金馬更整合了關注家暴防治的「紫絲帶電影節」、東西德統一二十週年、及災害重建等特別企劃,呈現與人民切身相關的社會、歷史議題。

本期《放映週報》再度專訪影展部總監陳俊蓉小姐,細談本屆單元規劃佈局的方向、邀片歷程,並請她列舉本屆影展截至目前,較不為影迷注目的私房推薦片單。

今年金馬執委與影展部的架構有些許異動,侯孝賢導演雖為新任主席,但實際上則由執行長聞天祥老師監督競賽與影展業務。影展部方面,除了總監之外,另又由影評人楊元鈴小姐擔任總編輯,團隊內部有多位策展經驗豐富的人士,可否談談今年的選片機制及職責分工?

陳:金馬標榜的是多元觀眾的品味,所以今年選片希望邁向團隊編制的模式,而非僅由一人擘劃片單。



策展核心團隊約五月才成形,執行長聞天祥、總編輯楊元鈴小姐、及國際聯絡楊晴絮小姐,都有出國選片。而除了在國際影展挑片外,我們也仰賴海外代理商寄來的大量DVD試看帶,影展部內外同仁多少都有參與初步篩選的工作,最後再由我彙整意見,決定入選影片及單元編排。



執行長聞天祥老師則在影展架構及專題影人的策劃上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導,例如「經典」是今年金馬的一大重點,但邀這類舊片其實並不容易,例如版權、拷貝常分屬不同公司而不易取得,輾轉聯絡下往往耗費不少工夫,票房反應卻未必成正比,金馬是第一次做這麼龐大的影人及經典回顧,確實承載不小的票房壓力,但聞天祥老師在這方面給予我們全力支持,讓我們不用過份顧慮票房而傾力規劃。


今年選片來源大約是哪幾個國際影展?從坎城等首級國際影展中又看見哪些趨勢、或從中得到哪些策展的靈感?

陳:今年運作時間較短,大抵是五月才正式開始選片工作,但擔任節目統籌的楊晴絮小姐從去年影展結案後延續她的業務,去了年初的柏林影展、香港電影節,我在加入金馬影展前則去了鹿特丹影展,也看了一些片子,到五月時我們一行人再組成選片團一起去了坎城。



由於時程緊湊,坎城算是我們決勝負的關鍵終場及選片主要來源,不過翻開競賽片單時,可以發現裡頭全是已成名的大師及名家,在多年金馬影展陸續引薦下,台灣觀眾已經對這些導演非常熟悉,且保守估計至少七成都會有片商引進,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引進這些熱門名家的意義。



雖然和片商合作結盟,在影展的媒體宣傳、邀訪影人上會更順利,但和聞老師詳談後,我們都覺得這些現今活躍的名家已被影展消耗得差不多了,因此想將焦點轉向台灣觀眾還不熟知的新銳作者、及尚未被好好介紹的經典導演。



例如今年逝世二十週年的卡薩維蒂(John Cassavetes),就還沒在國內被完整回顧,但他其實是許多國內影人如:導演鄭有傑、林書宇、及攝影師包軒鳴心中所仰慕的「神」。他是演員出身,曾主演過多部如《失嬰記》(Rosemary’s Baby)的經典,但他其實是靠演戲酬勞來持續創作,這剛好和鄭有傑、戴立忍、鈕承澤、馬志翔等國內新銳導演的經歷相似,這些人都先在電影圈打滾一陣子才出手拍片,不像一些剛進圈子的新導演容易因不適應業界生態而夭折,這次引進他的作品,恰巧和國內影壇形成一些有趣、隱微的對照。


影人回顧專題部份,除了紀念逝世影人如市川準、文英之外,很特別的是開始從攝影、配樂的角度切入策展,可否談談「光影詩人:李屏賓」等專題概念的緣起?

陳:金馬影展時旨在期望國內除了有金馬獎競賽外,也能與國際接軌、增添外來刺激,長年下來它成了台灣影迷接觸國際電影的窗口,片源以柏林、坎城等影展中的年度熱門電影為大宗。金馬作為引介世界名家、潮流的「二手影展」其實並無不妥,但這個階段性功能已經完備,若要再升級成國際級影展,除了引進世界電影之外,開始該有更多本土性的思考,尋找自身不可替代的原創性。



以香港電影節為例,它們每年會有自己的「香港電影面面觀」單元,許多中國內地的獨立影像、乃至台灣電影,也都會選擇在那首映,可見企圖成為匯聚華語電影的地域性龍頭影展。



金馬要晉升為國際級影展仍需要多年努力及政府奧援,而今年的李屏賓專題正是一個起點,這代表我們開始正視自己最好的東西。李屏賓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攝影師,後來躍升為國際大師,和來自兩岸三地、日本、法國等國名導合作,是國內代表性影人的最佳典範,因此本次回顧專題難能可貴,更是放眼全世界的國際影展絕無僅有。



今年還邀到由關本良、姜秀瓊執導的李屏賓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並將舉辦世界首映會,我們邀請了曾和李屏賓合作的導演、演員蒞臨現場一同向他致敬,本片導演、王童、陳英雄、行定勳、《空氣人形》日本導演是枝裕和、《今生,緣未了》法國導演Gilles Bourdos……等人屆時都會來台,場面十分盛大。



這次為了讓大家更認真地看金馬影展,我們還舉辦多場大師講堂,憑三張「影人焦點」單元票券,即可兌換李屏賓、是枝裕和、伊莎貝雨蓓等大師講堂的入場券一張。上述講師還會在金馬電影學院和侯孝賢、李安、蔡明亮、杜篤之、廖慶松等大師一同授課,指導潛力新秀,驚人的師資陣容連釜山影展、香港電影節都十分羨慕。



這次還選輯了年初甫以《貧民百萬富翁》獲奧斯卡的印度國寶級配樂家「A.R.拉曼專題」,寶萊塢電影在近年影展越來越受歡迎,從配樂家角度進行策劃的靈感又是從何而來?



陳:在規劃李屏賓專題後,我發現不一定只能做導演、演員的回顧,音樂對於著重歌舞的寶萊塢電影也是個很好的切入點,我們列出這位配樂大師的作品清單後,發現每部很吸引人!像《榮耀之役》等過去只能DVD上一睹風采的名作這次都有選入,這些電影的氣氛其實更適合群眾一同在戲院觀賞。



此專題是和長年觀察寶萊塢的陳嘉蔚小姐一同挑片,影展內部人士不可能熟悉所有類型、國家的電影,所以會延請精通各類影片的專家協力規劃,此外影評人Ryan(鄭秉泓)也對寶萊塢相當著迷,他這次特地為本單元寫了一篇接近論文篇幅的精彩專文,剖析片中音樂型態的變遷與寶萊塢的發展。


法國知名女演員伊莎貝雨蓓的訪台行程很受媒體和影迷矚目,請問是在何種機緣下邀到她來台,並為她策劃專題?目前邀訪的最新狀況又是如何?

陳:我們對影展作品中的重要影人都會禮貌性發出邀請函,邀到《女人出走》一片後,法國導演Benoit Jacquot也答應來訪,並說女主角雨蓓或許可以一起成行,這是我們當初完全不敢奢望的事。在他們持續釋出來台意願後,法國在台協會也協助我們取得一套雨蓓的代表作品。法國在推廣國家電影上相當用心,雖然我們在翻譯與版本對照上仍費了一番苦心,但至少拿到了狀態良好的拷貝。



不過雨蓓十分忙碌,訪台時間短暫,聯絡過程中她一度異動行程而無法來訪,我們也因此承受許多觀眾的壓力及責難,但邀訪這類大明星時常會因為對方工作檔期等因素而窒礙難行,目前她暫定仍會來訪,我們也會嚴陣以待,準備好大師講堂、座談、記者會等活動,希望大家諒解並樂見其成。


如您先前所談,今年金馬對經典影片格外重視,除了影人焦點之外,數位修復經典單元的規模整個升級放大,是如何取得這些修復拷貝?選片標準又是?

陳:我在去年金馬影展看得最開心的正是這些經典影片,像是看《2001太空漫遊》時就十分激動。經典修復其實是國外大型影展的趨勢,比方坎城影展就有「坎城經典」(Cannes Classics)的固定單元,他們會和各國電影資料館、基金會形成縝密的聯絡網,詢問其年度修復機會並接洽放映,柏林電影博物館(Deutsche Kinemathek)每年也會推出經典修復的專題影展。



上述影展的經典單元、華語地區電影資料館的修復片單,都是我們參考的片源,而選片時我們會衡量經典影片代表性、觀眾的熟悉及接受度,再從各國外館引進。


您在'05年策劃過海洋音樂影展,'06年策劃金馬時,開始加入了「音樂無界線」、「限制級午夜場」的等較為CULT、接近年輕次文化的單元,它們已經成為近年金馬的固定菜色,之所以加入這些單元的是出於個人喜好、還是因為吸引年輕觀眾的票房考量?

陳:這牽涉我自己過去看影展的口味,當時看年度熱門電影,或安哲羅普洛斯、奇士勞斯基、華依達等大師的名作,比較像是為了「做功課」,但是我也對「性別越界」等另類單元中的人事物、次文化感到著迷,期望從電影滿足自己對世界的好奇心,接觸當時台灣還不易見到的文化面向。



'05年作海洋音樂影展時,我開始嘗試組合重現搖滾文化的片子,發現音樂節觀眾中其實有不少隱性的影迷同好,那些原本在家裡看的小眾作品,影展與眾人同樂的氣氛加倍熱烈,因此才在’06年的金馬影展中加入了「音樂無界線」等單元,而觀眾反應也很好,就覺得這是可以固定做下去的單元。



而今年將本單元取作「酷電影Film Cult(ure)」其實了多重意涵,它可以指cool的態度、另類非主流的cult film、或是德文「文化」一字kultur的諧音。而當中「我是傳奇」等專題,可以讓影迷看見五花八門的人生,或不同的次文化、世界觀,它們的形式技法未必高超,也無需用電影理論正經八百地分析,但都是很有熱度的電影。



「搖滾啟示錄」及「我是傳奇」的部份片單中,蒐羅了重要英美樂團、歌手、側拍攝影師、甚至是音樂文化聖地的紀錄片,是從哪些管道得知、蒐集到這些影片?



陳:這和我先前談到的模式有點像,規劃這個單元時得益於不少rocker掛的影迷,當活動辦久、作出口碑後,自然會有一些熱心的朋友幫忙。知名樂評家陳德政先生一直都會幫我們蒐集情報,而今年前《Look電影雜誌》主編Quiff也有協助規劃,甚至後來知名作家暨文化評論者張鐵志先生,也給予很多協助。



本專題特別選錄兩部台灣在地觀點的音樂紀錄片,分別是龍男的《誰在那邊唱》、及侯季然的《聽時代在唱歌之唱自己的歌》,可否介紹這兩部片,以及它們和西洋音樂紀錄片相較下,手法或內容上有何不同?





陳:龍男自上一部紀錄片《海洋熱》就持續追蹤「圖騰」樂團的發展。如同國外許多知名樂團的紀錄片,它紀錄了樂團成名、主唱Suming獲金馬獎最佳新人後的種種衝擊。有趣之處在於它採取偽紀錄片的形式,讓團員處於「演出」的保護膜下互動,卻會在虛實間不經意「假戲真作」,流露出彼此的真實心聲。



《聽時代在唱歌》則是滾石文化和公共電視合作的系列企劃,預計完整回顧台灣的流行音樂史,《誰在那邊唱》為本系列第一號作品,捕捉民歌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氛圍,及台灣流行樂發展的轉捩點。當時音樂家們開始思索:我們喝可口可樂、聽國外搖滾樂,卻不重視自身文化、唱自己的歌,從而開始使用母語、改編原住民歌曲進行創作,在國內流行樂壇注入自主意識。


您策劃的幾屆金馬影展中,陸續介紹了幾位前衛藝術家,例如'06年的馬修巴尼、'07年的奈良美智、及今年「我是傳奇」單元中的草間彌生,規劃片單時,是否有意讓影展與當代藝術進行更深廣的對話?

陳:其實並沒有這樣的意圖,雖然他們的身份是藝術家,但其實也都是很有趣的人(笑)。本單元策劃是從「傳奇人物」為出發點,而非著重影片題材。



「我是傳奇」中有部驚喜的發現:《羅美雪妮黛未完成》,它是關於一部四十多年前未完成、最近才出土的傳奇電影《Inferno》,該片描寫一位丈夫對美豔新婚妻子不貞的疑懼,有許多瑰麗影像及驚人的實驗手法,例如一幕女主角躺在鐵軌上用雙峰阻擋火車,至今看來仍不可思議,無法猜透在特效技術缺乏的六零年代,是怎樣拍出那些畫面。



我策展時希望能延伸影展觸角,發掘不同類型作品來滿足多元影迷需求,擴大既有的觀眾群,上述以藝術為題材的影片,或許也能吸引到時尚迷、攝影愛好者等族群。策劃寶萊塢專題時也是抱持同樣想法,現在瑜珈風潮盛行,很多瑜珈、肚皮舞教室都使用寶萊塢配樂上課,學員們其實都很喜歡,卻不一定知道出處,而這些人基本上就是我們行銷寶萊塢電影的目標客群。


今年十月中剛揭曉了西班牙Stiges奇幻影展的得獎名單,當中多數獲獎的影片恰好都被囊括在本屆的「奇幻世界」單元中,可否談談此單元的策劃構想及選片過程。

陳:我長期對奇幻電影有濃厚興趣,今年先去韓國富川奇幻影展挖寶,前述西班牙奇幻影展的作品則是後來才陸續選入。奇幻電影在台灣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因為它讓觀眾暫時脫離現實,進入天馬行空幻想世界。



規劃本單元時,是先確定奇幻的大方向去挑片後,再針對影片清單細分出「吸血鬼之夜」等小專題,「限制級禁區」標榜激烈尺度或特殊觀影體驗,「魔幻時刻」尺度較不麻辣,但充滿光怪陸離的想像,而短片、動畫也被收錄在本單元中。



當中我想特別推薦泰瑞吉蘭(Terry Gilliam)的專題,這次沒有做他的完整回顧,而是聚焦在他進入好萊塢商業體制前的早期作品,例如《巴西》就是許多年輕一輩影迷只看過DVD,卻無緣在院線大銀幕欣賞的傳奇名作。



我早年在英國求學時,也常看到喜劇團體「蒙地巨蟒」(Monty Python)的影集在電視上重播,他們將誇張、惡搞的次文化或B級片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而這次金馬會放泰瑞吉蘭和他們合作的《聖杯傳奇》、《脫線一籮筐》,都是我和一些影展朋友共同的聖誕夜電影,沒在大銀幕上看到這些作品好可惜,所以趁著今年就收進影展來與影迷共享。



《魔幻女兒國》、《超激!A幫生與死》兩部片都來自塞爾維亞,大多觀眾對該國電影工業應該很陌生,這兩片是否反映出該國的創作趨勢、或某些特殊的歷史、社會背景?





陳:這我們也還在觀察,塞爾維亞片是今年看過最嚇人的國家電影,《魔幻女兒國》是一個超大製作,當中也有一些國族寓言,講述一聲尖叫將國內最後一個男人嚇死,而闖禍的姊妹花必須要到外頭找男人回來交差的瘋狂故事,《超激!A幫生與死》一開始乍似搞笑,但看到後來可能會讓人不舒服,接近挑釁的程度。



我們未來會持續注意該國電影的發展,若有機會或許可作成類似‘07年羅馬尼亞的國家電影專題。


您在前年金馬率先策劃過「東南亞新勢力」單元,今年同樣有「來自海上的聲音-東南亞焦點」專題,在過去兩年您看見哪些東南亞電影的變化或趨勢?

陳:東南亞電影是近年國際影展的寵兒,它不一定在市場上能討好觀眾,但已逐漸有基本影迷形成,許多電影工作者也開始發現東南亞電影的創作環境與台灣的有不少相似、或值得借鏡的地方。



今年東南亞最夯的應該是菲律賓電影,該國竄起的新銳作者Brillante Mendoza,曾以《情色按摩院》入選金馬影展,更連莊二度入圍坎城競賽,在今年以《男孩看見血地獄》一舉拿下最佳導演,在坎城公佈結果時,他的影片形成有人噓、有人護盤的兩極評價。



這位導演的影像風格極盡寫實,甚至可說相當帶種,我們不敢向所有影迷強力推薦本片,但這絕對會是值得一看的特殊觀影經驗。另外這位導演的前作《高潮滿座》曾因拷貝調度等因素撤片,個人覺得這部片更有可看性,裡頭有不乏驚世駭俗的場面。



東南亞電影過去在影展中時常用靈異、武打等類型元素包裝,今年似乎並未特別強調此部份?





陳:類型的確是過去包裝東南亞電影的手法,部份台灣觀眾認為東南亞電影屬於落後、次等國家,但其實他們電影的工業技術、類型發展都以絲毫不遜於台灣。而恐怖、偶像等元素,都能吸引到基本觀眾群,所以當時會試圖先用一些完熟的類型片讓觀眾對東南亞電影改觀。



今年規劃時較為大膽,不再採用類型包裝,反而著重於發掘新銳作者、呈現年輕導演的創作態度,除了先前提到的菲律賓導演Mendoza外,印尼片《瞎豬想要飛》則呈現了年輕一輩對國家、社會議題的思考,反映了當下人民的真實生存狀態,相較慣於抽離社會現實的台灣新導演,或許能為帶來一些參考、刺激。



近年中國電影界不斷喊出產業化口號、並且傾力產出華語大片,相較下「華人獨立像」的單元似乎愈顯重要,網羅本單元影片的管道有哪些,今年作品有哪些特色?



陳:除了台灣電影外,華語電影也是金馬的優勢之一,但除了通過評審機制、入圍金馬獎的主流作品之外,我們也希望透過其他角度補齊華語(人)電影的另一面,選錄非主流的獨立影像創作。而除了先前提到的香港電影節之外,我們今年也和中國內地最大、在南京舉辦的「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合作,從中進行選片。



挑片的時候我會很好奇「中國」的生活究竟是個怎樣的面貌?因此刻意遠離大城市,關注那些鄉鎮中小人物,例如《紡織姑娘》的故事。



推廣亞洲電影的組織NETPAC(Network for the Promotion of Asian Cinema)已於近年在金馬影展設點,可否談談它在國際影展、及國內策展活動的運作及具體影響?





陳:金馬分別和費比西(FIPRESCI)及亞洲電影促進聯盟(NETPAC)兩個組織合作,兩者也都在各大國際影展設點,前者由國際影評人評選,後者則聚焦亞洲電影,兩者皆約三人左右的小評審團制,且傾向鼓勵尚不為人熟知的新銳。



費比西評審團大約會在影展尾聲,針對金馬獎競賽的華語電影來看片評選,結果將於金馬獎頒獎典禮前夕公佈,將形成另一方意見來對照、呼應主辦單位的評審決議,兩者觀點會形成扞格或一致的趣味。



NETPAC的部份,我們則會在本屆片單大致底定後,先遞送一份亞洲電影清單給他們,他們會再從中剔除已獲得其他國際影展NETPAC獎的作品,最後由雙方共同選出約十部左右的影片作為評選範圍。台灣、NETPAC組織雙方將各派出一位代表,再共同決定一位第三國代表來組成評審團,屆時在影展中期就會頒發出一部NETPAC最佳亞洲電影。


今年新增的特別企劃單元,似乎試圖讓金馬影展與歷史、社會議題有更強的聯結,策劃紀念東西德統一20年的專題時,是否會刻意與今年台北電影節的柏林城市主題進行區別?作為德方語言文化交流中心的台北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又提供那些協助?

陳:台北電影節的主題是柏林這座城市,而今年金馬則觀注在圍牆倒塌前後的時代變遷,兩者焦點不盡相同。



本次選錄的影片未必觸及政治上的遽變,大多透過小人物的故事,一點一滴拼湊出歷史事件在人民身上留下的印記,對照台灣面臨的兩岸特殊處境,我相信的那種情感其實是可以觀眾被理解的。



這次歌德學院的人員提供了不少協助,有和我們一起看片、互相給意見,且有些影片反而從德國人觀點才能看出圍牆倒塌變遷前後的影響力,比方說《決戰時裝東柏林》一片本來是劃分在同志電影中,但在他們的建議下才整併至這個專題。



過去長期由王耿瑜女士策劃的紫絲帶電影節,今年首度與金馬影展合作,可否談談本屆的策劃理念與選片過程?



陳:紫絲帶電影節今年邁入第五屆,過去它反家暴的社會功能性較強,主要是利用電影與家暴防治的網絡進行對話,在這個網絡中,受暴的家庭可以透過中心向警察、法律諮詢、心理輔導、社工、醫院所串聯的扶助體系求援。而當時之所以籌辦電影節,是為了向大眾突顯家暴的議題性,讓受暴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因此比較不是挑選影展類型的藝術電影。



今年我們開始思考紫絲帶放進金馬後的面貌會是如何?金馬的大方針下,影片的議題性或許會減弱,但原本的家暴防治網絡則能透過金馬影展的平台,進一步延伸到影迷、文藝青年、大學生等族群,拓展出更寬廣的影響力。當影迷看到這些影片後,可能會開始注意身邊的受暴族群,甚至當自己成為受害者或網絡中的一份子時,能進而投以更多的關注。



家暴防治中心參與選片時的態度相當開放,我們會一起討論選錄片單,並將舉辦不同於往年影人Q&A的映後座談,帶觀眾一起延伸閱讀、討論影片。



「照亮重建之路」這部份呢?





陳:台灣是一個健忘的社會,很多議題若媒體沒有持續追蹤就容易就被淡忘,我希望這個單元能對現下台灣的重大事件有更多回應,尤其是重建的議題更應該長期被關注,本單元中的《1428》是CNEX邀約中國導演杜海濱拍攝的川震紀錄片、《雨過天晴》以劇情短片形式紀念了921十年來的重建之路。



我們知道許多影像工作者,有持續在八八水災後的災區蹲點辛苦拍攝,因此今年特地和CNEX合作,期望擴大此議題的效應,對外徵求以八八水災為主題的紀錄片企劃案,提案人將於11月15日公開提案,屆時也會開放觀眾入場,創作者可以練習向徵件者說明構想、吸引大眾,觀眾也能更深入了解重建議題。


最後想請教一下,今年邀片時遇到哪些困難?選片過程中是否有任何遺珠?

陳:今年遇到較大的困難在於歐元和影片版權費都飆漲,是這兩年以來漲幅最誇張的一次,影展規模又擴大兩百多部片、為期三週,所以預算上相當吃緊。



遺珠方面則是《唇語驚魂》、《我心遺忘的節奏》導演Jacque Audiard今年贏得坎城評審團大獎的《A Prophet》,這部片在法國票房已經突破六百萬歐元,可能是法國影史上票房名列前茅的代表作,它也是代表法國出征奧斯卡外語片的大熱門。



不過因為影片的熱門也使得它的身價水漲船高,以國內藝術院線的票房應該很難回收,所以大家目前都還在觀望,或許等過一陣子它的聲勢消褪、版權費跌下來後,便會有片商引進。



明年四月似乎還有第二波金馬影展,可否透露一下屆時詳情及選片方向?



陳:目前尚未著手詳細規劃,不過它會是一個比較小型、輕鬆的影展,選片內容也不會那麼嚴肅,可能會針對諸如奇幻影片等特定類型進行挑選,就請大家拭目以待。


本屆金馬影展開放劃位一週以來反應熱烈,許多熱門場次均已售罄,究竟還有哪些非看不可的好片,可能影迷們還被忽略、冷落呢?且聽陳總監熱烈推薦:

陳:我這次主要會推薦有影人來訪並參與映後座談的片子,屆時影迷將可以和導演進行深入的交流互動。


金馬獎入圍影片.《心魔》

導演:何宇恆


國別:馬來西亞


年份:2009



本片由馬國新導演執導,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雖採用數位HD攝製,卻有著膠捲拍攝的質感,電影細節的捕捉相當完整、細膩、迷人。而片中透露的馬國電影工業發展景況及創作者企圖,亦值得國內新導演引為借鑑。


華人獨立影像.《潮爆北京》

導演:李照興(Bono Lee)


國別:香港


年份:2009



曾出版《潮爆中國》一書的香港文化評論家李照興執導,本片採真假掺半、難以界定的偽紀錄片形式,對於中國城市當代變遷、新世代次文化有不少犀利而有趣的描寫,片段還戲謔地直言北京的多元文化基礎,其實正是建立在盜版DVD盛行現象上!屆時預計邀請台灣文化界代表,用較年輕、幽默的角度,與導演進行對中國當代城市文化觀察的座談。


年度熱門電影.《明天的黎明》

導演 : 丹尼斯德古(Denis Dercourt)


國別 : 法國


年份 : 2009



《琴謎變奏曲》法國導演新作,性格男星文森培瑞茲主演,兩人都將蒞臨台灣參展。故事描寫後者飾演的哥哥在返家後,發現弟弟沉迷於拿破崙時代的古裝鬥劍比賽,為了將弟弟拉出看似荒謬的遊戲,他也親身下海參與,卻逐漸為之著迷,並發現箇中危險及詭譎,本片細微地演繹了角色心理的轉折、兄弟親情,值得一看。



以上圖片引用自2009金馬影展官方部落格:http://tghff2009.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