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院不死,只是重生
專訪萬代福影城負責人黃炳熙
台中萬代福可以說是一家老戲院,也可以說是一家新戲院。至少我十七、八歲在台中街頭晃盪之際,萬代福從來就不是看電影的選項之一。那是位於台中舊城區的一幢舊商業大樓,播放著了無新意的二輪好萊塢片,怎麼敵得過位在百貨公司頂層的新式影城對年輕學子的誘惑力?離開台中數年之後,沒想到萬代福這個名字竟默默地傳進了另一個城市的影迷耳朵裡。關心獨立電影的讀者們一定聽過萬代福,一定知道萬代福是國民影展旅行到台中的落腳處,也一定知道萬代福是中部難得能看到獨立電影的所在。
2006年總統戲院熄燈,2008年大世紀戲院歇業;複合式影城、都市更新計畫以及網路傳播的便利不但聯手送老戲院走上最後一程,更一同葬送了一代文青的美好回憶,還有未來小文青的育成空間。難道建築物老了只能拆掉,戲院老了只能關門大吉?走進萬代福,我看到另一種可能。
萬代福原本為一票兩片制的二輪戲院,被動地接受難以捉摸的觀眾口味。受到九零年代台灣電影業幾乎崩盤的影響,台灣的本土戲院也跟著沒落。不論是蔡明亮的《不散》試圖以影像留下福和戲院的最後一天,或是侯孝賢在《電姬館》重建扶老攜幼看電影的盛況;以影像重建或留念,都只是更加凸顯「被紀念的主體」的不在,在拍攝的同時就註定成為歷史。然而,萬代福卻拒絕成為被紀念的主體,頑強地以另一個樣貌生存下來。
乾淨整潔的觀影環境和便宜的票價是理所當然的基本配備,但萬代福不只往前看,也眷戀地頻頻回顧。藏身於戲院三樓的,是一大倉庫的電影文物。數量可觀的舊膠卷堆疊成山,許多市面上很難找到的片子,竟然這樣毫不起眼地被放置在角落。牆上掛滿了油彩風格的舊式電影海報,櫃上擺著的是各式放映機、一台古董打字幕機,疊在地上的還有電影本事和剪報。走到一樓,穿越摩托車停車場,在大樓的一個角落還存在一個奇異的空間,前方張著白色布幕,後頭架上碳棒放映機,中間擺上木頭座椅;這是一個似真非假的歷史空間。建築物是舊的,東西也是舊的,但空間屬於現在。對台灣電影史失憶許久的觀眾,可望從這個空間承接歷史,重訪過去。但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經費和人力,這些珍貴的文物通常只是擺放著,而動不起來。於是我只能看著拷貝外面的電影名稱,想像電影的風采。
《放映週報》首次拉拔至台中,為讀者專訪萬代福影城負責人黃炳熙先生,談述萬代福從谷底翻身的故事、在中部推廣藝術電影的甘苦,以及影城的未來展望。讓我們一起期待獨立電影以台灣本土戲院為支點,走出首都,走入更廣大的人群。
可否談談您進入戲院業的淵源,以及當時戲院的樣貌?
民國六十幾年,我十八歲到台北去,進影片發行公司。當時的影片公司做電影發行,或是幫南部戲院排片。從那時候開始去接觸、摸索這個工作,一路走來已經四十一年了。以前電影都有照片、預告片、海報,文宣的東西很多。所以戲院工作著重於文宣。每一個戲院大概都是一廳至兩廳,空間很大,需要很多的文宣。那時候全台灣的電影院大都是一廳、兩廳,都很大廳,一個廳大概都將近千位,或是一、兩千位,早期都是這樣。一、二十年前,大概是在八十年代,開始一廳改成多廳。多廳、多變、多選擇,選擇方向就多了。不然你說電影院一廳只有演一部電影,頂多演兩部,那還是只有兩個選擇。或是說一張票看兩部,那只有一個廳,也沒其它選擇。
請您簡述一下萬代福經營模式的特色以及發想的源頭。
我們萬代福五個廳,以更創新的方式,給觀眾更多選擇。像這一檔有十三部片,一個廳演二至三部,每一場都清場。一張票看兩部,你自己隨意配,配你最喜歡的兩部片。像三年前那種傳統的一票兩片(編:指萬代福三年前的經營模式),或現在大部分全省一票兩片的電影院,他們都固定兩部片,沒得讓觀眾自己選擇。
一票兩片的制度老早就有了。只是我們在三年前推出每一場都清場,給你自己去搭配喜歡的電影。不會固定指定兩部片。因為一般人看電影會覺得:「這一部片我看過,另一部沒看過啊!」好像看了很吃虧。那我就想時代不同了,而且也因為我們全部都電腦化,才有辦法這個作業:分正、負票,全部電腦劃位。那時候剛好政府提倡、輔導小企業電腦E化。我們想反正早晚會E化,所以就提早。雖然到現在還沒得到補助,但是沒拿到也慶幸啦,拿到總是綁手綁腳的。因為全面電腦化,我們的營運才走上軌道。希望不會給觀眾在心理上受騙、吃虧的感覺。你今天感覺哪兩部片最強檔,你就看那兩部片。或是說你今天沒空看,另一部可以改天再看。或是說你回台北,把票送給朋友,一舉兩得。要讓觀眾習慣這個模式也不是那麼簡單,我們也差不多一年以後才習慣,一開始也是受排擠。因為有人習慣隨時來看就可以買票進來,一看就兩場。所以我們也藉機培養電影觀眾的水準,看電影要準時,晚到二十分鐘以後我們就盡量不給進場。因為二十分鐘以後電影一定不同的看法。
選片、排片我們有自己的想法。商業片比較死板,電影公司該給你的,你要不要隨便你。藝術電影的話,我們自己的團隊會動腦,該怎麼搭配,以及該找什麼單位的老師來當座談、講評。盡量一路走來希望能夠符合藝術電影觀眾的口味。
是甚麼契機讓萬代福從傳統二輪戲院搖身一變為中部指標性藝術電影院?
這個戲院是七十年就開始了。我八十四、五年才經手的,經手差不多十五年。後來景氣很差想結束,不過想說戲院關起來還是要繳地價稅和房租,那還是一個負擔啊。我就把所有的積蓄投資下去,不然我本來要投資到別的地方。可能更好也不一定,但是誰能說一定好呢?應該失敗的六成,成功四成。所以我投資在自己身上,失敗也沒話講,總是花在自己身上。所以那就整個翻修,重新思考適當的方向,重新再出發。就發展出一部分便宜的商業電影,一部分獨家的藝術電影這個模式。
另外,因為不景氣收掉了近十家電影院,很多東西都要丟掉或是找空間放。剛好員工宿舍空在那裡,就一個靈感,把不要的東西、一路走來累積下來的東西整理收藏起來。希望我們電影院能走不同的風格,傳遞電影的喜愛跟文物給更多人看到。很多學生或老師跟我們熟了之後,都要求我們做導覽,所以目前正在整理中。我們還有一個策畫,讓觀眾可以花兩百塊看一部電影,以及做一個導覽。或者是在一樓蚊子館的空間,看懷舊的電影。小朋友就收一百五。多多少少補貼我們一些整理的費用。因為影片天天都要整理,壽命才會長,才會放得更久。不然你擺在那裡,會腐化掉。
戲院內收藏了龐大數量的舊膠卷,請問有何保存計畫?未來是否打算找時機放映?
整理、建檔、保存的部份要有經費。我們通常都是請工讀生在整理,他們常常來半年、一年就走了。資料要整理也不是那麼簡單,要有專業的人才。資料很多,就等待有一天有興趣的人來做整理。有興趣投入的人,一些資料就可以造就很多東西。我們有郝劭文以前電影的照片,郝劭文以前還小,光著身子在洗澡的照片,其實那些都可以寫新聞。只是要有人有興趣去做。不過現在有的學生需要暑期實習的學分,像去年有一個嶺東科技大學的學生,今年有靜宜大學的。我們累積足夠的經驗之後,就可以召集全省各大學電影相關科系的學生來參與。為這些舊東西創造更多價值。
我們正在整理片名,將來可以做「懷舊影展」,或是說到萬代福做一個「懷舊影展之旅」,但不能把片名秀出來。因為有的片子有數位化,比較新的東西,電影公司還存在,出租店都有了。只是他們沒有35釐米的。在我的空間可以做這個影展,但不能秀出片名。收個清潔費,不做商業放映。我們有《嫁妝一牛車》、《王哥柳哥》、《桃花過渡》,有些影片也要我們的舊式放映機才能播,現在新型的放映機也沒辦法播。
萬代福收藏的膠卷和文物都很有歷史價值,有沒有計畫和國家政府單位合作收藏計畫?或是有其他規劃?
那要看國家政府單位,不是看我們。因為我們擁有的東西,他們希望我們雙手奉獻給他。你說這有可能嗎?因為我們想要保存個人喜愛的東西嘛!我要把我的東西,在我的戲院發揚光大;我的戲院成就出來,才能走再第二步。
規畫倒沒辦法做一個什麼規畫。我們一方面做商業經營,一方面做播放藝術電影的空間,有多餘的時間,我們就盡量整理這些收藏。樓上那個二十四個坐位的小包廂,旁邊都擺了8厘米小放映機。包廂外借做講習,可以把窗簾拉起來,給大家觀賞。看電影的時候就把它拉下來。所以走一步算一步啦。
現在全台灣的電影院,幾乎都很辛苦,我一直戰戰兢兢地在經營。這幾年來也是今年暑期開始成長比較快速,天天都有人潮。來這裡看電影,又可以看到文物。萬代福價錢比較便宜,空間也比較有文化氣息,希望可以帶動台中看電影的文化。 這是一個目標啦。也不能說想要規劃怎樣,因為規畫需要正確的人手,政府單位才有正確人手。我們還是以電影院經營為主,有多餘的東西再來創造更多的東西。
未來計畫將這些收藏做比較精細的規劃,可以做比較完整的導覽,不會像現在這樣看了好像倉庫。但是這是要花時間、精神和空間的。其實有大陸人來找我,想要將這些東西拿到鼓浪嶼去作展示。基本上我不做那種事,但是人一旦經濟出問題也許會想喔。我們沒辦法傻傻地等政府來關愛。不過目前我還是很愛台灣愛本土。
萬代福也因為固定和台北光點合作國民影展而打響中部藝術電影據點的名號,當初和光點國民影展的合作是怎麼開始的?
國民影展是台中市政府主辦,他們主動來找我,合作的很滿意。雖然上一期跑到別的地方,這期就跑回來啦。到別的地方,好像租個場地在辦活動,但是在我們這裡就好像自己的家,大家共同聚在一起辦活動。在這裡很溫暖,辦得很熱門,在這裡的觀眾群如果客滿,到那裡大概七八成。比較起來,在我們這裡很自在,觀眾也習慣來這裡。我們不苛求一定要我們,只是說在需要我們的時候盡力去配合,去做好就對了。
一部分的觀眾是用索票的,一部分沒票要排隊。有票的人排隊先進場,滿了,沒票的就不能進場。其實觀眾這麼熱烈,可以把它擠得擁塞一點,才會更熱鬧。以前看電影還有什麼對號?能看得到就好!
藝術電影的票房和二輪商業電影比較起來如何?
當然是二輪的票房比較好,因為大眾化,票價又便宜。藝術電影如果票價跟商業二輪一樣平價的話,人應該也是滿多的。但不能因為這樣我們就降低票價,藝術電影我們是獨家,其他地方沒有上映。其實這是一個金錢的支持,這樣將來影片公司才能成長。現在上《錢不夠用2》已經第九週了,每一個假日都還客滿。上個禮拜六我們也做一個慈善義演,進來看免費,你感覺影片不錯,有打動你的心,你才隨意捐款。結果一場捐了多少?捐了將近要兩萬塊。一百、五百、一千、兩千,發票四百張,湊在一起,一百多人湊了將近兩萬,也滿溫馨。就是因為電影有看頭,看了大家也感受到。
您覺得在中部推動藝術電影或影展有沒有什麼困難?在推廣行銷方面,你們的策略是什麼?
我們盡量辦活動、辦座談,也剛好有很多影評人和教授很挺我們。我們一路走來兩年多,有人會懷疑萬代福影城做這個藝術電影賺了不少錢。其實我們沒錢賺,虧損。他們會很懷疑:為什麼每個禮拜持續有這個座談,台北市大的戲院都沒辦法這麼做,為什麼萬代福有這個能耐?因為他們不知道裡面的內涵。中部大專院校的教授對我們非常相挺,不管來座談的人數多少。
我們藝術電影都會賣預售票。提前一個禮拜、十天預售,預售價錢80元;當天買要120元。禮拜五正式上映,票則賣200元。票價這樣三級跳其實是要培養支持者。不然我們為什麼要做那麼高的票價?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做?這個影片到別家戲院,一張票要兩百多塊,而我們最高是兩百。我們一方面要保持中庸的價格,而不是自己削價。我們用票價三級跳的方式,去招攬對藝術電影有興趣的觀眾群。我們盡量在幫藝術電影找尋更多的觀眾群,希望這樣可以造就更多人。我們也常常做公益活動,我們有好的電影就請老師、學校來看。希望把電影推廣給更多觀眾,把觀眾帶進電影院。看熟了他們會覺得:「划得來,便宜又那麼好!」
廣播電台也會幫我們廣播,讓觀眾call in贈票,知道這個資訊的人就可以看免費的電影。另外,弱勢團體來看都免費,台中縣的都跑來看。事先跟我們約,絕對都是免費的。不論小孩大人,只是你弱勢我們都免費。我們感覺有意義的影片都可以做贈票活動,不見得一定要藝術電影。我們也有做電影讀書心得比賽、給公司團體包場,或是印製一些免費招待券。我就是多利用我的資源、我的空間去培養、去造就一些人,這是我的目標。
很多年輕人喜歡看電影,進而想進電影業工作,對於有志進入戲院這個行業工作的年輕人,您有沒有什麼建議?
有興趣就進去摸索看看,摸索有興趣才能夠持續下去,摸索不好回頭就好了,沒什麼。每個行業都一樣啦。你讀書也一樣,修機械、國貿的,不一定出社會就走那個科系,很多都不務正業。你要找到喜愛的,也要有人用你,大學生出來不一定就有工作。昨天一個大學畢業生來做一天就走了。喜歡看電影和從事電影這個行業當然不同。要去接觸了才知道,多做多摸索你才知道你的興趣。像我們戲院,需要辦很多元化的活動。要有熱忱去企劃、去投入,才會更多采多姿。
最後,請告訴《放映週報》的讀者一個非要到萬代福看電影的理由?
來我們台中萬代福影城看電影,第一,票價很公道。場地也很舒適,不輸其他的戲院。又很特殊,我們的空間比較有電影文化的氣息。所以走進這個空間,就可以感覺到和其他戲院不同的特色。進來看電影人潮那麼洶湧,才有真正投入看電影的感覺、臨場的震撼。我們也很歡迎學校團體預約導覽,走一趟電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