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圓滿工整的成績單──2009 坎城影展競賽作品評析
掌聲、噓聲、致敬聲中,一年一度的坎城影展甫於 5 月 24 日落幕,綜觀今年的得獎名單,整體而言,其實並無太令人意外的大冷門,像是贏得金棕櫚大獎的《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首映之後立刻贏得一片好評,早在結果揭曉前,就已經是呼聲最高的大熱門。拉斯馮提爾的新作《撒旦的情與慾》,雖然褒貶兩極,但女主角夏綠蒂甘斯柏(Charlotte Gainsbourg),在片中突破尺度極限的演出,獲頒影后頭銜也可想見是評審們對她辛苦犧牲的肯定。而為了表示向電影大師雷奈致敬而增加的評審團特別獎,在意義上,也代表了本屆評審團對這位新浪潮老將的敬意。不管是《白色緞帶》的尖銳批判、《撒旦的情與慾》的挑釁反叛、雷奈隨心所欲的人生小品,或評審團獎等對後起之秀的肯定,都使本屆坎城影展在各界預期中,選出了一張圓滿工整的成績單。
《白色緞帶》冷冽犀利 剖析社會陰暗與人性善惡
已有台灣片商搶先買進的金棕櫚大獎得主《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
導演麥克漢內克(Michael Haneke)曾以《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隱藏攝影機》(Hidden)等片多次贏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這次終於如願奪下最高榮譽。不同於以往作品對於現代社會疏離人心的批判與分析,新片《白色緞帶》時代背景拉回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帶領觀眾來到了一個看似平靜祥和的德國北方小村,循規守禮的公爵、醫生、佃農和天使般金髮孩子們,表面上井然有序的社會背後,卻充滿了體罰、通姦、暴力、虐待。透過麥克漢內克冷冽犀利的剖析,深刻挖掘出存在於人性底層更複雜的善惡辯證。「白色緞帶」原本指的是給予乖巧孩童的獎勵,藉以表揚讚頌純真之美,但在片中卻成為最強烈的對比與諷刺。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評審團主席伊莎貝雨蓓,之前與麥克漢內克合作《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也讓她贏得了該年的坎城影后,所以當今年的大獎宣佈,雨蓓不顧慣例堅持要親手遞交獎座,也讓這個獎項的頒發更具感人意義。
多部影片尖銳而赤裸 引發爭議
今年坎城最具爭議性的影片,應非拉斯馮提爾的《撒旦的情與慾》莫屬,其實從英文片名的原意「反基督」(Antichrist),就可以看出拉斯馮提爾極具挑釁、反叛的企圖。影片描述一對因為疏忽意外而喪子的夫妻,妻子因而陷入了嚴重的情緒躁鬱症之中,身為心理醫生的丈夫努力想幫助拯救妻子與克服傷痛的過程。暴力、崩潰、自殘、瘋狂……,全片壟罩在極度爆裂的情緒和誇張的視覺元素之中,幾幕近乎凌虐的鏡頭,在坎城首映時不但讓現場觀眾驚叫不斷,放映完畢後噓聲掌聲互相叫囂的場面,再次證明了拉斯馮提爾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反骨性格。
贏得今年最佳導演獎的《屠夫警察》(Kinatay)則是另一個評價兩極的爭議作品。導演布里蘭特曼多薩(Brillante Mendoza),可說是菲律賓新生代創作者中的代表,一向被視為坎城寵兒的他,從第一部劇情長片《情慾按摩院》(Masahista),到去年的《高潮滿座》(Serbis),作品一向視覺風格強烈、濃重的手法,呈現個人對菲律賓邊緣族群的觀察。這次的新片《屠夫警察》,透過一個年輕且新婚的警校新鮮人一天二十四小時的生活,從早上帶著剛生下寶寶的妻子補辦結婚手續,警校上課時的天真理想,到後來意外參與了一場夜間行動,也經歷了一場價值混淆、正邪難辨的震撼教育。全片以大量的手持攝影、偷窺跟拍,以及黑夜中模糊難辯的追蹤,帶領觀眾從溫馨美好的白日,走入夜晚血腥殘忍的警察虐殺事件之中。影像上的刻意粗糙、晃動,營造了相當強烈的暈眩不安感,也使影片宛如一顆菲律賓的土製炸彈,將所有暴力一次引爆,這種獨特的觀影感受雖然讓許多觀眾不適,但或許也正是本片讓評審情有獨鍾的特色。
2006 年以《頤和園》(Summer Palace)引發撤片風波的中國導演婁燁,睽別兩年,婁燁的新作《春風沈醉的晚上》以一則纏綿糾葛的同志多角戀愛,贏得今年的最佳編劇獎。其實,相較於《頤和園》在政治上的尖銳觀點所引發的爭議,《春風沈醉的晚上》影片本身的政治態度是較不激烈的,但婁燁領取獎項時的得獎感言,強調希望今後所有中國導演都能更自由的創作,或許才是整部片的言外之音。《春風沈醉的晚上》片名源自郁達夫的詩作,片中加入了比以往更多篇幅的大膽性愛場面,幾位年輕男演員赤裸激烈的表演,不但令人驚豔,男與男、男與女、甚至交錯配對的三角關係,就某種層面而言,所有激烈狂放的情感,也似乎刻意要讓電影脫離大陸的現實時空,進入另一種純粹情慾的世界。
法國電影寫實細膩 演員表現精湛
有趣的是,以往一向給人較著重藝術性、風格化的法國電影,今年入圍的兩部作品,卻反而以相當寫實細膩的鋪陳,展現了演員表演、情節張力方面的戲劇功力。曾以《唇語驚魂》(Read My Lips)、《我心遺忘的節奏》(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中充滿音樂性的影像,贏得各界好評得法國導演賈克歐迪亞(Jacques Audiard),闊別四年的新作《預言先知》(A Prophet),不但贏得了本屆坎城評審團大獎,在風格上也一改以往優雅抒情的氣質,將觸角轉到了法國黑獄的幫派風雲,描述一則充滿種族衝突、權利鬥爭、人性交戰的暴力故事。獨挑大樑的男主角 Tahar Rahim,成功地演活了在黑獄夾縫中求生存的青年,雖然沒能如預期奪下最佳男主角獎,但片中精湛出色的表現,相信已讓他成為法國影壇的明日之星。
另一部演員表現精湛的法國片《最初始》(In the Beginning),由札維耶嘉諾利(Xavier Giannoli)執導,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描述一個失業男人異想天開的騙局,滾雪球般的謊言讓他真的展開了一段高速公路的興建,荒謬中帶出多重的生命思索。男主角由酷似達斯汀霍夫曼的法國男演員佛朗索瓦克魯茲(François Cluzet)主演,將這個掙扎於虛幻夢想與無奈現實的悲劇人物,詮釋得絲絲入扣,雖然最後沒能登上影帝寶座,但精彩的演出已經讓許多觀眾為之讚嘆。而奪走坎城影帝寶座的,則是《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裡的克里斯托弗華茲(Christoph Waltz)。原籍奧地利,精通多國語言的他,其實已經擁有近三十年的從影經驗。片中活靈活現地展現了一個納粹惡棍卑鄙無恥的醜陋嘴臉,奸詐中卻又讓人忍不住發噱,個人認為,如果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這次的新片中沒有了他多語系、多聲帶、妙語如珠的幽默演出,即使有小布(Brad Pitt)使盡全力卯力搞笑,恐怕也難以回天。
《魚缸》、《蝙蝠》並列評審團獎 類型風格迥異
由英國女導演安德利阿諾德(Andrea Arnold)執導,贏得本屆評審團獎的《魚缸》(Fish Tank),也可說是今年坎城競賽片中寫實派的代表佳作。其實,安德利阿諾德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紅路》(Red Road),就贏得了 2006 年坎城影展的評審團獎,真實深刻的影像風格,也被視為肯洛區、派克李之後的英式寫實派的接班人,今年再以第二部劇情長片《魚缸》蟬聯同樣獎項,不但證明了她優異的創作才華,也讓她成為英國新一代電影導演的代表。
《魚缸》藉由一名十四歲的叛逆少女,帶領觀眾走入英國底層人物的真實生活,被貧窮、憤怒、不安所埋藏的關懷與愛,透過安德利阿諾德細膩的刻畫,完整呈現出複雜且多層次的情感轉變。片中飾演女主角的凱特賈維斯(Katie Jarvis),雖然只是初試啼聲的第一部演出,但深刻展現出青少年反叛、不安、卻又渴望擁有他人關懷的複雜情感,自然生動的演出令人驚豔。男主角邁克爾法斯賓德(Michael Fassbender)曾以影片《飢餓》(Hunger)中絕食抗議至死的北愛共和軍囚犯,成為英國當前最炙手可熱的男演員,這次在《魚缸》裡不需要為戲節食瘦身,搖身一變成為女孩與母親的新支柱,終於讓觀眾可以看見他俊帥自然的風采。
相較之下,今年另一部評審團獎的得主的《蝙蝠》(Thirst),則是以截然不同於《魚缸》的類型風格,另闢蹊徑。曾以《原罪犯》(Old Boy)贏得 2003 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的南韓導演朴贊郁(Park Chan-Wook),這次在新片《蝙蝠》中,描述一個因為實驗意外而變為吸血鬼的牧師,開啟了對血的渴望之後,竟也愛上了有夫之婦,展開一場掙扎在道德與慾望之間的吸血人生。雖然在影像張力的強度上不如以往,但片中將種種對血與愛情的渴求,對應劇中人的神職身分,更加深了對人性中對暴力的耽溺的思索,也讓本片成為朴贊郁作品中奇幻荒誕的類型變種。
《時光依舊》展現時間與生命厚度 《尋找艾利克》細膩刻畫底層生活
雖然沒有真的拿到棕櫚葉獎座,但個人認為,今年坎城影展的大獎得主,應當非伊利亞•蘇雷曼(Elia Suleiman)《時光依舊》(The Time That Remains)以及肯洛區(Ken Loach)的《尋找艾利克》(Looking for Eric)莫屬。曾在 2002 年曾以《妙想天開》(Divine Intervention)贏得坎城影展評審團獎、影評人費比西獎的巴基斯坦導演伊利亞•蘇雷曼,新作《時光依舊》不但再度自編自導自演,更將自己的成長故事編進了電影中,受戰爭擺弄而改變人生方向的父親,默默在旁溫柔關照的母親,雞婆失智的頑固姑姑,一個個萃取自真實生命的鮮活人物,全都在個人的回憶與時代的記憶中,編結入片,導演發揮他一貫荒誕幽默卻又深入描繪人心的細膩功力,帶領觀眾看見戰爭的荒謬的同時,也為影像所展現的時間與生命厚度而動容。
而一向以描繪英國低下階層真實生活的肯洛區,從勞工、藍領、移民到青少年問題,每一次總能以最細膩關懷的角度,不僅看到社會議題本身的重要性,也看進身處其中每個人的無奈與掙扎。這次的新片《尋找艾利克》,依舊將種族、幫派、青少年犯罪等問題的探討熔匯一爐,但在故事上,透過工人男主角艾利克無意間召喚了知名足球明星艾利克的分身,真實的平凡百姓遇上神出鬼沒的靈幻球星,兩個艾利克之間的相互協助,也讓影片以更幽默輕鬆的態度,笑看人生百態。肯洛區特地找來這位曾在九零年代風靡英國的曼聯超級球星艾利克畢夏普(Eric Bishop),在片中飾演他自己,真假虛實之間的影像呼應,不管是不是足球迷,相信都會為之感動。
亞倫雷奈獲頒評審團特別獎 新作《瘋草》展現任性恣意的生命態度
而在今年坎城影展的眾多獎項當中,最毋庸置疑的,應該是頒發給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的評審團特別獎。年近八十、國寶級的電影大師雷奈,數十年前的《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in Marienbad),不但被視為開創當代電影藝術的影史經典,而他從法國新浪潮時期至今、逾四十年創作不斷的藝術生涯,一部又一部充滿文學性與思考性的影像,作品產量雖然不多,但都早已是影迷們心中的經典。新作《瘋草》(Les Herbes folles)根據法國當代小說家 Christian Gailly 的作品改編而成,因為一只紅色皮包的意外被搶,丟了錢包的女子與拾獲錢包的男子,兩人的生命都從此而改變。與三年前的作品《喧嘩的寂寞》(Private Fears in Public Places)相比,新作《瘋草》延續了相同的、對於都市男女微妙情愛的探索,在情節敘述和人物塑造上,卻顯得更加隨心所欲,透過《吸煙/不吸煙》、《法國香頌滴答滴》之後的班底演員 Sabine Azéma、Mathieu Amalric 的精彩演出,劇中男女主角即使已年屆不惑,卻展現出更任性恣意的生命態度,瘋言瘋語式的情節鋪陳與發展,讓影片一如片名《瘋草》所暗示,生命宛如任意滋長的野草,總在不經意的巧合之後,走向意料之外的未來。或許,對這位電影大師,以及對所有喜歡雷奈的影迷而言,只要能再欣賞到他思索生命的影像創作,得什麼獎、甚至得獎與否,都已經不重要。
隨著坎城影展的落幕,媒體追逐的耀眼星光、喧嘩一時的熱烈討論,似乎也將隨之淡化冷卻,但或許對全球影迷而言,最開心的應該是接下來又有不少名導新作將趁著這一波熱潮接續上檔,不管是溫馨感人還是爭議前衛,管他媒體評價如何,能夠有機會一飽眼福,看遍所有展出的電影新作,或許才是影展所能帶給觀眾的最佳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