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看短片?回歸短片創作的原生力量——2020關渡電影節國際觀摩短片總評
「為什麼要看短片?」這是作為一個長年關注電影的評論者,每每在心中反問自己的問題。
當我們提到「電影」,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長片」(Feature),而不是「短片」(Short)。當長片成為電影市場的主要,同樣的一張票價,多數觀眾寧願選擇在同樣時長,欣賞一部能夠值回票價的長片。而在片長與能滿足觀眾程度都較為吃虧的短片,則逐漸被市場遺忘,雖能偶爾在影展上曝光,但所獲得的關注度依舊遠遠不及長片。
然而,對於一個電影創作者來說,短片往往才是最重要的起步,甚至觀眾能從他們的短片中,預見往後創作道路的根基。如擅於操弄時間敘事的克里斯多福.諾蘭,在《記憶拼圖》、《全面啟動》、《天能》等片中,一次次闡述高概念的迴圈故事,也一層層揭開深埋在角色的情感核心,早在他1997年的短片《Doodlebug》裡,僅用短短三分鐘的時間,就完成一場自我心理懸疑的展示;又或以超現實場景交織虛實著稱的西班牙導演路易斯.布紐爾,技驚四座也被稱為電影教科書的短片《安達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 1929),通過高超的蒙太奇技術串連現實與幻想,短片中所傳達的創作理念,都能隱隱看見日後是如何於《青樓怨婦》、《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自由的幻影》等片,詮釋夢境的閃回和人內心的恐懼與慾望。
今年(2020)第十二屆的關渡電影節,匯聚來自三個國內外短片電影節的精選作品——高雄電影節、東南亞短片節(SeaShorts)及香港獨立短片及媒體藝術節(ifva),試圖通過多元影展的角度,展開一場國內外短片的深度交流。
圖:《探監時刻》劇照,關渡電影節提供。
|
高雄電影節短片競賽的十年耕耘
作為高雄電影節的重點特色,創立於2011年的「雄影國際短片競賽」,今年已邁入第十個年頭,在此次關渡電影節推出十年精選單元,再分成「首獎」篇與「特別獎項」篇。儘管每年評審團組成不同,但從首獎(包含國際火球大獎、台灣火球大獎〔改制前為高雄獎、台灣獎〕)的獲選影片,都能看見高雄電影節多年來持續關注議題的重要性,評審團們也不約而同地從短片感受到創作者對於周遭世界的關注與著墨。
如甫於2019年獲得國際火球大獎的《庇蔭之地》,是越南新銳導演范玉麟的作品,以黑白映像為底,藉由同樣的「山丘」,一個是位高權重者打高爾夫的果嶺,另一個則是母子尋思父親墓碑的丘塚,透過望遠鏡的凝望與穿越,鮮明對比當前社會顯著的貧富差距。以戀童者為題材的《戀童如詩》,採用三位戀童者的第一視角旁白,用詩意敘述將他們內心的感受轉為具象,觀眾亦能從實驗的影像中,體驗陷入掙扎的內心泥沼。《探監時刻》取材自1984年土耳其禁說庫德語的真實政治環境,「無聲」地特寫這對相聚夫妻,如何在桌底下偷天換「鞋」。而兩部由台灣導演拿下首獎的作品,黃邦銓的《回程列車》將「返鄉」的思念注入於影像,拼貼橫越歐亞大陸的沿途鐵路風景,喚醒過往回憶,並巧妙運用帶有口音的法語,流露出異鄉人的身份與情緒;張立約的《一起去天堂》則以減法方式呈現,雖沒有過多的對白,卻能拍活一個等待家人回來的遺棄孤兒,只願陪著生命僅存的白羊,一起去到抬頭仰望但無法觸及的天堂,小孩自然生動的演出,細膩且動容。
圖:《妹妹》劇照,關渡電影節提供。
|
特別獎項篇的部分,同樣展現雄影一路以來專注的多元性。所謂多元,不只是議題的選取,更多是在如何用短片既定的片長與框架,再進一步從風格、類型乃至鏡頭語言,帶來破格視聽驚喜。希臘導演柯斯坦利娜.柯賽瑪妮的《混沌之子》,宛若一則寓言,講一名被視為不幸的白子男孩,強迫獻祭給擱淺的流浪大鯨魚,鯨魚的嚎吼、男孩的眼淚,當兩個孤寂的生命體交會,黑夜的星體也閃耀著光明。曾憑 《禁止下錨》榮獲柏林影展奧迪短片獎的曾威量,在《妹妹》裡只採用一顆鏡頭,從特寫一路拉遠至遠景,畫外的聲音充滿層次,人物也逐漸進入故事中,而這名持續出現在畫框內的「妹妹」身影,在不語之下,亦能道出生活背後的心酸與現實。胡偉的《酥油燈》簡單地以藏族攝影師幫牧民們拍攝全家福為主軸,通過一張張充滿異國風情的照片背景,體現當今全球化思潮,也從對話中聽出老人們的知識城鄉差距;而當背景一拉開,背後是那正被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環境,僅存的藏族語言和淳樸信仰文化,也令人倍感珍惜。
東南亞短片活力的交流平台
相較雄影國際短片競賽,位於馬來西亞的東南亞短片節(SeaShorts)可說是影展新生兒。2017年由馬來西亞導演陳翠梅與眾好友一起創辦,每年在馬來西亞不同地區舉行,致力促此短片節成為東南亞短片茁壯的溫床。在獨立創作不易下,通過影展平台讓短片們能進行交流,更一年一次齊聚許久未見的好友們。
▍延伸閱讀
625期【放映頭條】
|
在「東南亞短片節A」單元裡,挑選的是在國際影展獲不少肯定的資深創作者。現今柬埔寨電影領頭羊周戴維,在《柬埔寨2099》以一顆環伺周圍的鏡頭,顯示柬埔寨當今發展,通過角色的穿越奇想,在樸素的影像中添加一絲魔幻寫實的趣味。2018年台北電影節焦點影人、泰國導演索拉育.帕巴潘,幽默是他的招牌創作本質,《大收音師》詼諧呈現幕後收音師遭遇的各種難事,除了自嘲,也諷刺了政府一把。新加坡導演陳威強的《王國》,以動畫表現人迷失於未知空間的無助徬徨,探索找尋只為覓得邁向未來的出口。印尼的《牆中之花》則取材自1998年因反抗蘇哈托政權而莫名消失的社運詩人維吉.圖庫爾 (Wiji Thukul),妻子帶著孩子法加申請丈夫的死亡證明,卻沒有任何依據,一去不回的丈夫仿若就此消失在世界上。維吉.圖庫爾的故事不僅是電影《詩人的漫長返鄉》(Solo, Solitude, 2016)的題材,現實的法加如今也繼承父親意志,成立獨立樂團「玫拉敘事」(Merah Bercerita),將父親的詩詞與精神轉化為音樂傳遞。
圖:《大收音師》劇照,關渡電影節提供。
|
東南亞短片節除了主要競賽外,也會有一個次要競賽,稱為「下一波浪潮」(Next New Wave)競賽,影展主席陳翠梅也是2015年在馬來西亞國家電影發展局(FINAS)支持下,在「下一波浪潮」下開設青年電影人工作室。「下一波浪潮」旨在關注馬來西亞的本土電影,而在「東南亞短片節B」單元中,亦能看見這群富有潛力的新銳馬來西亞創作者們,各自擁有的豐富無垠創造力。
《幻影機》由《分貝人生》導演陳勝吉和導演李添興主演,以黑色幽默風格對比出兩名主角截然不同的身份地位與夢想。《追風公寓》讓居民騎著單車穿梭在公寓裡的走廊,用特殊角度觀察社區的生存面貌。受到《今天暫時停止》等時空迴圈電影影響的《南海的小鎮》,男孩南海又該如何打破生活規律,找回眼前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母親的記憶,同時重拾與父親間的情誼。而《送貨員》則是將有東南亞Uber之稱的Grab搬上銀幕,以手機畫面作為主要敘事,跟著司機遭遇怪奇的接單任務,藏在手機螢幕後的恐懼與壓力,更隨著目的地的接近,溢於景框之外。
導演余修善在《少女宵夜不吃素》講述兩名平常嬉戲的青春少女,白天看似無異樣,但直至入夜、深入叢林後,才發現閨蜜的驚人秘密,慾望也逐漸茁壯。擅長營造詭譎氛圍的余修善,在她的下一部短片《產房奇浴夜》(Vinegar Baths),仿若《三更2之餃子》的謎樣驚悚,透過精細美術、鮮明色塊,呈現護士大啖血肉的饗食時刻,該片也獲得2019年東南亞短片競賽的最佳短片。當我們從國際聚焦回東南亞,更能嗅出短片裡那股獨特的氣息,一種來自原生的力量。創作者如何從現實環境感知,不論是建設發展的緩慢、電影創作的趣事,或是政治壓迫的無形恐懼,這群東南亞短片能在有限資源中,完成自我意志,開出一朵朵令人驚喜的影像之花。
圖:《南海的小鎮》劇照,關渡電影節提供。
|
香港獨立短片及媒體藝術節的破格性
除了上述兩個短片電影節,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香港獨立短片及媒體藝術節(ifva),是旨在推廣香港及亞洲獨立影像媒體創作人的重要搖籃及推手。前身為1995年創立的「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競賽類別目前分為「短片」(公開組、青少年組、亞洲新力量組)、「動畫」、「媒體藝術」三大區塊。比起正規認知的劇情短片,ifva更聚焦的是影像敘事的多變性,他們渴望挖掘獨立短片的潛能,也希冀鼓勵兼具劇情及藝術性的影像,在既定框架內發展創作自由,探索並超越藝術的邊界。
在羅偉良的《星燦騎士》中,當主角以黑白之姿自述顯現,說著流利的廣東話,一開始觀者並不知道他的膚色族裔,直到透過分隔畫面重回案發現場,槍響背後,無力感漸強,劃破的是族裔多元但充滿歧義的香港社會。李刀拿的《那麼溫柔的,爆裂的》令人聯想起貝瑞.傑金斯第一部短片《My Josephine》,同樣的洗衣店緣分,似於王家衛的影像手法,皆透析忙碌生活中的節奏與傷痕。《一一》和《團團圓》則是兩部紀錄片,《一一》紀錄一對新馬舞蹈藝術家郭亞福和黃天寶,他們相愛、生活、舞蹈,生病時在對方身邊照料,正如同英文片名「Ward 11」所代表的:「舞動於禁忌的愛情之中,無條件的愛,在白日下、在夢裡,在一起,再分離。」《團團圓》則是端詳導演李偉盛的阿嬤過世後,家中親戚所產生的變化,似於香妲.艾克曼在《非家庭電影》(No Home Movie, 2015)的呈現,李偉盛也將攝影機遠遠架設在家中一隅,觀眾可以慢慢從門縫中看見,原本和樂吃飯的家族,是如何愈漸爭吵激烈,讓門內的親情逐漸分崩離析。
圖:《一一》劇照,關渡電影節提供。
|
***
所以「為什麼要看短片?」於我而言,欣賞短片像是一場挖掘寶藏的過程。
能拍長片的導演並非一蹴可幾,他們都是經過多部短片累積,將短片作為長片的試驗場,並從過去經驗中學習,一步步將自身想說的故事,用更成熟的方式精準表達出來。也在這些短片打磨的同時,所謂的「創作者理念」與其堅持的脈絡便能體現而出,如廖克發從短片、紀錄片到劇情片,一貫探索其家鄉馬來西亞的歷史,以及外來移民如何融入新社會的命題。
而作為一名觀眾,隨著短片觀察創作者一路走來,在未來我們可以期待曾威量正籌備的長片《Mongrel》,見證余修善延續她的女性怪誕路線,完成她的首部長片《Tiger Stripes》,或繼續關注范玉麟長片《Cu Li Never Cries》的製作,及柯斯坦利娜.柯賽瑪妮再次以《Titanic Ocean》展開奇想的美人魚寓言⋯⋯還有更多更多正在醞釀中的潛力。在這群新導演完成長片前,且讓我們回顧其短片創作,感受那股來自他們體內最純粹、最原生的創作能量吧。■
本文由關渡電影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