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的混種與變形:2020雄影國際短片競賽初選觀察(下)
區域觀察I:在動盪下創作的香港
而對於今年初選階段全球各個區域呈現的創作趨勢,我試著分成好幾塊來談。在提到今年的亞洲作品時,必須先談談本屆的香港作品。
香港的反送中運動持續將近一年,這樣的社會動盪,也直接、間接反映在今年的香港作品,同時,不論這些作品是虛構或紀實,都能從中感受社會上強烈的躁動、愁苦或困惑。然而,雖在此狀態下還能完成創作已是了不起的成就,如何沉著將這些心境梳理,化為創作養分,引起更大共鳴,是創作者的挑戰。
國際首映的《夜更》,是處理抗爭題材作品中,在敘事、觀點與執行層面,都處理得較為沉著的。本片由《十年:浮瓜》導演郭臻執導,故事以一名計程車司機,擔任抗爭運動的第三方,並透過車上乘客對話,呈現不同世代、社經背景與政治立場的觀點。在三方相互參照之下,引導觀眾思辨孰是孰非。
▍延伸閱讀
663期【電影特寫】
|
除了《夜更》,香港導演曾慶宏的作品《木已成舟》,則是間接描繪香港人對時局困頓的焦慮,與緬懷過往可貴的人情義理。片中更可看見曾慶宏是如何擅長在各種香港狹窄的日常起居空間中,展現巧妙的調度。
區域觀察II:全軍覆沒的日韓,與東南亞的兩種創作路線
而綜觀其他東亞、東南亞作品,或許受疫情衝擊,在初審階段看到的作品數量並不算多。日韓部分,本屆南韓作品在質與量上都遠較日本豐富,劇情短片雖不乏精彩小品,但仍都少了一點大膽的驚喜,使得日本作品在本屆入圍名單全數缺席,而南韓劇情、紀錄短片雖有作品在初選會議中挺進最後幾輪投票,但仍全軍覆沒,僅有前文提到的動畫《女孩的夏日假期》一支獨秀。
而本屆的東南亞作品則有兩種明顯趨勢,一種作品持續摸索屬於自己的獨特氣味,仍延續著《越南迷情》、《午夜嘻哈夢》這般或私密、或重寓意的創作方向,或許這使得《風流孕事酸甘甜》(Sweet, Salty)這部黑色喜劇的詼諧輕快特別突出。導演楊妙靈是近年在各大國際影展展露頭角的新銳,她用俗擱有力的喜劇表演方式,敘述一個被出軌的老婆的絕地反攻,以及命運令人哭笑不得的捉弄。
此外,不少東南亞創作者在歐洲留學,風格也深受歐洲藝術電影影響。本屆此一類作品的代表,則是於年初獲得柏林影展短片評審團獎的《菲律賓女孩》(Filipiñana),留學英國的導演拉斐爾曼努爾(Rafael Manuel),以非常精準工整的構圖形成強烈風格,諷刺菲律賓貧富不均社會下的階級與性別。
區域觀察III:以動人故事探討人權的中東電影
別忘了俄羅斯與阿拉伯半島也屬於亞洲。今年的俄羅斯作品恰好多以喜劇為主,包括最後入圍的《F.屁.I.》(Seemed)與《警察加冷筍》(Crew 3,14)都是,或許反映了創作者面對許多社會結構性問題的無奈。
而今年初選階段的中東短片以伊朗作品為大宗,且入圍命中率約有6成,足見以「通俗劇」(melodrama)為強項的伊朗電影,把故事演繹得動人的能力有多強。其中《測驗風暴》(Exam)、《探監日》(The Visit)的小童星,都在片中擔綱最關鍵與精彩的演出。《我的女兒不是我的女兒》(The Other)與《放風箏的孩子》(The Kites)則都有著名導阿巴斯作品中質樸純真的寫實風格。
本屆的中東作品也特別關注人權、種族議題,《探監日》透過小女孩之眼,看到極權政府對政治犯受刑人與家屬的蠻橫,《放風箏的孩子》則是講述兩個跨越國界、不同種族的小孩,如何藉著一隻風箏搭起跨越語言障礙的友誼橋樑。此外,以色列短片《單車失蹤記》(White Eye)則以20分鐘的一鏡到底,透過一輛失竊單車主人與誤買贓車的非法移工僵持的過程,帶出以色列非法移工在現實生存壓力之下,面對與台灣非法移工極為相似的處境,也讓原本單純的所有權爭議,變成一場道德難題。
區域觀察IV:百花齊放的歐洲短片
今年的歐美作品依舊百花齊放,在劇情短片方面,題材從常見的青春成長、到對社會現象的關懷,以及奇幻作品都有。綜觀之,歐美作品的敘事掌握能力仍然屬全球各區域中最佳,熟悉以創作短篇小說的方法,來鋪陳劇情以及最後的大轉折。
英國短片《執刑日》、荷蘭短片《水水過招》堪稱本片歐洲短片的演技擔當。北馬其頓的《好爸爸戳章》與德國短片《婚姻沉沒中》都在劇情鋪陳與轉折上展現強大後座力。法國短片《無聲愛樂》則不可思議地在13分鐘的篇幅內,建立起一個說服力十足、帶有蒸氣龐克風格的敵托邦(Dystopia)世界。
台灣短片:持續拓展的創作視野
最後來談談本屆台灣作品,相對於歐美對敘事短片這樣快狠準敘事形式的熟稔,台灣創作者還是偏好以時間堆砌角色、情緒,相較起來劇情節奏也較平緩,成為一種台灣作品的特色。但同時,當這樣的敘事節奏搭配較短的篇幅,有時卻也有角色動機與劇情張力與轉折力道薄弱的風險。
在本屆作品的創作題材選擇上,近年台灣創作者對社會弱勢、對台灣與鄰近國家互動的關注趨勢,今年也仍持續著——外籍移工漁工、兩岸關係、土地開發迫遷、廢死,甚至他國內戰與童兵等議題,都是今年的創作關鍵字。其中我認為又以洪靖安導演探討高雄大林蒲遷村的《吳郭魚》,與政大學生導演吳郁芬描繪印尼移工生活的《入世》,在議題切入、劇情鋪陳、角色建立與詮釋,以及導演手法上,都展現出絲毫不輸國際組作品的成熟度。
而今年台灣組入圍作品中,也有不少在台華人創作者的作品,包括緬甸華僑許鴻財返鄉記錄國家高速開發現象切面的《以啟山林》,馬華學生導演杜芷慧的《鐵樹開了花》敘述大馬當局對華語學校辦學的百般阻撓等。藉由這些創作者對故鄉關注的視角,也拓展了台灣影視創作的視野。
▍延伸閱讀
664期【電影特寫】
|
此外,過往文化部短片輔導金、公視與高雄拍皆擔任著台灣短片創作背後的國家資源推手,近年開始,也有越來越多新的單位、計畫資源投入,包括公視新創短片、國家影視聽中心的「4X相識」系列作品,都可以在初選階段看見。「高雄拍」的《雄雞卡克》、《吳郭魚》,公視「新創短片」系列的《大吉》、《第一鮪》,以及國影中心「4X相識」的《前世情人的情人》都是其中佳作,也反映了台灣影視創作環境的演變。
在人文精神的堅持下追求生猛創意
再次綜觀初選階段的台灣組作品還能發現,台灣敘事作品雖然在觀點與導演手法上都愈發成熟,但相較於國際組,還可以更勇於挑戰打破類型框架。但這並不代表大膽嘗試技巧極限的台灣作品、或台灣實驗片在本屆完全缺席,而是一方面實驗作品或許因礙於創作資源侷限,在概念與手法上雖看得出企圖,卻想得不夠透徹,或是做得不夠徹底,減弱了作品力道。
部分作品雖展現極為高超的製作技巧,卻忽略了以人文精神作為最重要的創作基礎,使得作品處在創作倫理上的險境。如何在創作追求生猛破格時,堅持對世界、對人性最深刻的關懷與批判,也是我從本屆每一位初選評審身上學到最寶貴的一課。
2020年將走到尾聲,今年全世界面對的挑戰比去年更嚴峻:疫情肆虐、暴政加劇,還有生活方式劇變,這些局勢將如何影響各國影視創作,且讓我們期待下一年的雄影短片競賽。■
▍延伸閱讀
678期【焦點影評】
|
2020高雄電影節將於10月16日至11月1日,在高雄市電影館、MLD影城、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VR體感劇院、駁二藝術特區P3倉庫群及5G體感電競基地盛大舉行。影展片單、售票資訊及選片指南等相關活動,敬請鎖定:
雄影官方網站 https://www.kff.tw
雄影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khfilmfestival
雄影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KFF
本文由高雄電影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