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F】《大象之夢》:全球資本遊戲中的金夏沙幽魂
關於電影裡的非洲形象,雖已有著不少的論述資料,如知名的《金剛》所開啟劇情片中的非洲印象,本屆TIDF的焦點導演雨貝.梭裴(Hubert Sauper),其著名的非洲三部曲亦在紀錄片範疇裡,坐擁相當重要的地位。而本屆選映的《大象之夢》(Elephant's Dream),則詩意的將三個故事交織成一幅剛果地景,深深刻畫出庸庸碌碌背後,關鍵的歷史因素及政經發展。
比利時導演克里斯多夫.比爾森(Kristof Bilsen)曾以攝影師、剪接師的角色悠遊於劇場界,有了兩部短片的執導經驗後,將鏡頭對準比利時過去的殖民地—剛果民主共和國,推出了首部長片作品《大象之夢》。影片記錄了首都金夏沙市的三個故事,分別是一位沒有信件的郵局女工,為了不想過著每天坐等薪水的日子,決定另覓出路,從新學習更多技能以謀得好生活;第二則的主角是個在火車班次極少的車站警衛,看似認真工作、在乎行人安全,心底卻比誰都清楚這個職位的無能,終日徒然消耗生命與尊嚴,捍衛著一個走向衰亡的車站;最後的一位是消防隊員,身負城市安全的重任,卻因為消防栓沒有獲利的可能,缺少資金的投入而造成救災的種種不便,甚至讓市民唾罵、鄙視,如此巨大的現實落差,都壓負在消防員身上。三者雖身處城市裡的不同角落,遇到的困境卻意外地相似,如悲劇一般地以同樣的模式運作著。「等待」是這部片最鮮明的表現,透過三者對生活時間的重演,拼貼出一幅難以言喻的圖騰。在沒有任何發展空間裡努力掙扎著,三人平靜地在那座人潮擁擠、毫無生機的城市裡,處在各自的角落,等待時間一點一滴地走過,彷彿沒有人在乎、沒有人曾注意過。
本片也可以看作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經濟史,不健全的郵政系統繼承著殖民時比利時對當地民生建設的輕視,來自過去的郵局如今空無一人,仍舊矗立在不被重視的年代;資源不足的消防體系則受限於中國投資方,由於沒有賺頭,基本設施的興建成了商人爭利的沃土,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犧牲了救災的引水問題。一天僅剩一班車的車站,就像是真實的此刻,這座非洲第三大城裡,最無意識的遊蕩。過去、現在與未來,融匯一體,宛如非洲最無奈的真實。片中使用的手法特別難忘,在訪談三人對自己的期待、未來的志向時,僅透過錄音,配上的畫面卻是在工作岡位上,不斷等待時間流失的無力樣貌。這組搭配建立起一層如心事般,隱伏在人心底下的憤怒,也讓每個看似空洞的眼神,都有了更為熾烈的批判能量。
但我們也別忘記,擁有九百萬人口的都市裡,必然有著工業化的基礎。這點突顯出本片拍攝對象的特殊性,他們在蓬勃發展的城市裡,可說是毫無作為,但三人的自白明確地指出他們各自的抱負,以及想要活出自我價值的決心,於是我們可以從其工作崗位重新檢討,本片所涉及的三項工作性質,恰巧都落在公共服務的範疇,郵政、公共安全、消防三者所代表的不僅是角色的身分背景,更是凝練著當地政府失能,導致最基本的民生問題漏洞百出。而透過三者勾勒出這條政治意味濃厚的批判途徑,目的是重新檢視公共服務的歷史病灶。從比利時政權獨立後,政治混亂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沒有足夠的資本能夠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建設,因此轉向同期間壯大的強權,也就是吸引中國資金進駐,然而,在公共設施的建設過程,既缺乏殖民時期長遠的規劃,獨立後又直接受到獲利取向的經營模式所主導,造成許多該解決的民生問題沒有受到中國資金的親賴,落得無人管理的窘境。這些產業雖然具備重要的都市機能,卻在歷史發展上,因為政治力的因素而沒能持續發展,造成定位不明、功能缺乏的身份斷層。
導演聰明地選擇了如此特別的角色背景,作為本片隱含對當代政治批評的重要根基,它有力地代表著脫離殖民後的國家,在快速的現代化過程所受到國際資本干涉,在政經主導下所形成不健全的發展,並透過角色呈現出人民無力、被動的狀態。因此,這三則故事所缺乏的能動力,恰是該國在經濟發展上的侷限,亦是第二波、第三波民主化的國家,如今所在國際態勢上所面臨的困境。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在本片紀錄式的鏡頭檢視下,這些角色與城市的關係近乎兩條平行線,可謂是金夏沙市的幽靈,困侷在產業歷史上的斷層,沒有終點地徘徊在城市邊緣。這些人們的生命被政治力輕輕放下,彷彿注定要走向衰微。《大象之夢》創造出夢境般的無所意欲,悲傷卻幽默,輕輕地銜接著歷史性的悲劇。本片的出現,既是國家發展的影像紀錄,也是一種對國家失能的反抗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