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散》:愛情的模樣

496
2015-02-12

愛情充滿奧祕,才會吸引許多人創作論述,試圖探究並分析其模樣。然而深究之後往往發覺,愛情不只是童話書裡「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樣單純且美好,也不會像連續劇或愛情片裡處處是激情。那麼,愛到底是什麼?音樂老師喬治(Alfred Molina飾)引述《聖經》,解釋:「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Truth)。」所謂的「Truth」既是真理,也是事實,愛情的事實正是奠基於平凡的日常。

《愛,不散》的開場讓我印象深刻,演員略顯蠟黃、粗糙的腳掌和鬆弛下垂的肚腩就這麼呈現在觀眾眼前,導演艾拉.薩克斯(Ira Sachs)毫不修飾或遮掩,因為這就是生活的痕跡,是歲月刻劃在人生之上最為真實的樣貌,映照出的是喬治和班(John Lithgow飾)相愛相守近四十載的時光。從一場趕赴婚禮現場的戲,便讓人看見他們在個性上的互補,更深感他們無間的親暱,這些細微到容易讓人忽略的小地方,正體現出那份誠摯的愛。不過,作為一個局外人,很容易像凱特(Marisa Tomei飾)一樣,只看見甜蜜到令人欽羨的部分,甚至舉杯稱頌並引以為榜樣,卻忘了/忽略這份愛是如何才能堆砌起來。

導演以一對同樣步入婚姻的夫妻做對比。凱特不諱言是喬治和本的恩愛模樣,才使她只羨鴛鴦不羨仙,接受艾略特(Darren Burrows飾)的求婚。婚後育有一子的兩人,順利完成標準的「幸福家庭」圖式,然而在班借住進來後,或大或小的爭執不時上演,兒子喬伊(Charlie Tahan飾)也開始浮現青春期少年常見的叛逆問題,完美家庭幾近分崩離析。原來愛情不是表面上看來那麼簡單,尤其是在摻入各種變因之後更難掌控,包括寄居的班。班雖然始終像個「他者」,難以融入艾略特一家任何一方的生活,有趣的是,他的存在的確引起某些變化。我認為導演安排班入住艾略特夫妻的家有某種政治性意圖,如同護家盟堅信多元成家和同志婚姻會破壞原本的家庭倫理與秩序,班的「介入」也確實造成此結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難道異性戀婚姻組成的家庭就這麼容易撼動嗎?又或者當中早已存在問題,而班只是激化其發生罷了。

相較於艾略特一家的衝突,導演在處理喬治與班的問題上就顯得輕描淡寫許多。一場酒吧的約會中,班先是調皮地說謊欺騙調酒師,換得兩杯免費的酒,讓人看見他鶴髮雞皮底下的頑童之心,接著牽引出的是他過去曾花心背叛喬治的往事。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下,班的自白說得雲淡風輕,喬治聽聞後也沒有什麼情緒波動,一切依然恬適自得。這段對話只快速帶過,甚至在片中無足輕重,不過只消心細,不難體會到如今的安然其實是必須經過重重困阻,在千錘百鍊下才能成就。導演十分懂得留白的藝術,他拋出眾多隱藏在細節中的線索,卻不急於完整收尾,畢竟唯有不把故事說完、說滿,才能留下餘韻,讓觀者自行咀嚼箇中深意。特別是難解的愛情習題,更是需要慢慢品味。

愛很怪,因為它無從解讀,但同時又很誘人,常常會使人上癮。導演在前作《為你流的淚》(Keep the Lights On,2012)裡描述的愛宛如毒品,是以就算受傷、就算痛苦,也難以戒掉它的媚惑。到了《愛,不散》,這份愛已不再如此激烈,卻昇華成另一種深刻的印記。這是歲月的洗禮使然,亦是年紀的增長帶來的成熟。誰說愛情是年輕人的專利?喬治和班的親暱舉動讓人忘了社會眼光加諸於愛的年齡限制,他們雖然沒有性的激情,卻轉化成一種包容、體諒和互重的相處模式,柔情滿溢,這正是愛在生活中最真實的樣貌。話雖如此,相戀近半輩子的他們,在某些時刻卻仍流露出熱戀般的氣息,譬如班要求喬治和他共擠喬伊的小床,兩人的眼神交流頓時展現出濃得化不開的激情。這是依賴,也是習慣,是旁人無法介入的緊密關係。

導演將鏡頭聚焦在老年同志身上其實是十分難能可貴。因為同志已是遭排拒於主流之外,老年同志更是非主流中的邊緣體。就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來看,老年人是與情/慾徹底絕緣,也沒有人願意承認或正視他們對此的需求。因此喬治和班的婚禮恰是最好的反動,說明老年人也有追尋幸福的權利。不僅如此,導演還讓年過七十的班成為喬伊的愛情導師,短短幾句話的交談遠遠勝過父母親大肆的責罵,證明歲月累積的人生智慧是無可取代的珍寶。電影最後的長時間鏡頭(Long take)彷彿是《愛情的模樣》(The Way He Look,2014)結尾的復刻,但除了成長的意味,《愛,不散》更多了一份傳承──愛的真諦的傳承。

《愛,不散》講述的不只是同志議題,更多是關於愛。在迷人的光影和蕭邦的音樂交互相融下,整部電影猶如一首優美的愛情散文詩,平穩恬淡卻又沁人肺腑。尤其幾個長時間鏡頭的運用是恰到好處,不會過分炫技,讓情緒得以緩緩延伸至銀幕之外,進而深深打動觀者的內心。

你知道愛是什麼嗎?《愛,不散》讓我知道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