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處逢生的女人與家––《鯰魚很驚奇》
經濟學中有一項「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 的理論:在一個缺乏效率的企業中,引入外部組織較為積極主動的人員,透過良性的競爭機制,刺激原先的團隊。而這個理論的原始來源取自挪威,因為挪威人愛吃活的沙丁魚,但此種魚種生性懶惰,每次從遠洋打撈回港,都早已奄奄一息。其中有一位漁夫發現,魚群中只要加入一隻鯰魚,因為鯰魚以魚為主食,沙丁魚群發現網內有異敵入侵,便開始產生危機意識,進而加速活動,讓群體都能活著回港。
入選今年新北市電影節「青春不設防」單元,並即將在本週於院線上映的《鯰魚很驚奇》將鯰魚與沙丁魚的關係,套用在兩位女主角克勞蒂與瑪莎及其家人身上,呈現一個幾近瓦解的家庭,因為一個外來人物而重新找回向心力的故事。瀕臨死亡的瑪莎,有三個與不同男人所生的怪咖小孩,因為住院的關係認識了沒有家人的克勞蒂。影片開頭是一連串可愛的黃色符號動畫,但急轉直下灰暗的色調代替,以寫實的特寫鏡頭開始跟拍克勞蒂,她始終沒說話,背後是大量的環境音與發自內心吐露的喘息呼息聲,忠實刻劃她孤獨空虛地工作、生活。
如果說《鯰魚很驚奇》是去年金馬獎兩部大片《爸媽不在家》加上《郊遊》兩部電影的綜合體,一點也不為過。克勞蒂中途介入這個家庭作為敘述線,如同《爸媽不在家》泰莉與家樂一家的關係,以旁觀者進入一個家庭,從當初的敵意關係、疏離到後方的情感認同,沒有血緣、法定關係所定義的「家人」又會在醫療體系中遇到多少不公平?這也為多元成家多了一幅新的家族相。而克勞蒂的工作環境是《郊遊》中出現的大賣場(在一段戲中,克勞蒂還帶著兩個瑪莎最小的孩子到賣場工作),這個全球化經濟下的產物,當中有被異化的勞工,也有無家可歸的邊緣人,生活的空虛完全展示在冷冰冰卻充滿家庭用品的公共場域中。
技法上,大量會移動的長鏡頭,可以感受到場面調度上的用心,每一個構圖都像是精密計算。前半段場景多在狹窄的室內(瑪莎家與醫院),因此近景與特寫的運用,都讓我們看見演員細膩自然的演出,但到了後半段走出戶外在海邊度假,卻也同樣選擇近景作為視角,這樣的配置讓觀眾像是劇中角色的家人,貼近著看她們的故事。
全片採女性中心,甚至可看作為女性主義的電影,主角清一色是女生,暗示著女性的獨立與打破家庭的刻板印象。男性在當中是被抑制的,出場的男性角色只有兩位,一是四個孩子中的老么(但因年紀還小其實可以看作為無性別特徵),以及賣場中沒有任何個性凸顯的警衛。而其他男性都以不在場的方式出現,瑪莎口述的三位前夫,一位是她染上愛滋病的原因,以及拋棄長女亞麗的前男友丹尼爾。
這部喜劇悲劇兼容、歡笑淚水交織成的的精緻家庭電影,仍有兩個美中不足:一是導演保留大量的環境音,讓電影增添臨場與真實,卻也因此讓許多真誠的對話無法清楚呈現,過多的雜音擾亂反而影響觀影品質;二是克勞蒂與瑪莎在醫院相遇段落交代的太少,時間過於短暫,讓後方她們的親暱顯得不連戲,甚至有些牽強。
死亡從電影開始就一直佇立在結尾處,後半段全家人到海邊度假,坐上象徵移動家屋的黃色金龜車。浸身在海水中,瑪莎以大地之母的姿態環抱所有孩子,當瑪莎死亡來臨前,克萊蒂送給么子阿曼多的金魚在魚缸中呈現垂死狀態,更是精巧的對照。結尾處五段孩子獨角的長鏡頭,搭配上瑪莎的口白,簡單卻充滿情感的處理方式,更讓情緒推至最高點。一隻鯰魚帶給一群沙丁魚死亡的警訊,卻也讓牠們學會起死回生的生命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