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遇到愛》:沒有減法的電影

463
2014-06-18

合拍片與觀光行銷,一直是這幾年台灣電影產業的熱門話題與產業趨勢,尤其當大陸觀光客絡繹不絕的來到台灣時,若能完美結合這兩項合作模式,再加上周邊資源的整合與行銷,似乎可以讓製片公司比較好找到拍片資金,甚至是未來的潛在商機。是否真是如此,我並不真的了解,但是《痞子遇到愛》給我的感覺,似乎可以從中看見這樣的盤算。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兩位大陸旅客──北京紈褲子弟王瑞(王睿飾)與他的跟班,台商之子天才(姚淳耀飾)──他們來到墾丁,因為王瑞的爺爺曾是隨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的老兵,在這邊有塊地,他要提供給他的孫子作為創業之用,然而,王瑞其實是想賣地還賭債。然而因為土地產權複雜,他需要一一蒐集100多位居民的同意書,才能順利賣地籌錢,因此他便想盡辦法連哄帶騙的想讓大家盡快交出同意書。其中,有幾位老住戶成了他最棘手的障礙,他也因此和其中一位女孩歐陽晴(林逸欣飾)不打不相識,也譜出一段曖昧之情。

先說好的部分,林逸欣飾演一位在媽媽離家後,獨自扶養體弱妹妹長大的姊姊,她的表現在片中有漸入佳境的趨勢,她在後段的一場戲中,將這個角色生活的委屈與辛酸表現得頗有力量,也令人同情。而妹妹小天(劉令萱飾)在擅自請求兩位主角帶她去找媽媽時,影片在情緒上處理得也還算合理,是有幾分動人。此外,本片的編劇與導演也企圖展現他們對於被社會漠視族群的關懷,小戽斗所飾演的獨居老人和發生在他那邊的故事,的確也帶出了一點這樣的意味。

但是除此之外,本片並不算是一部處理得很好的喜劇。本片其實集結了老中青三代很多極具話題性的甘草演員,例如小戽斗、林美照、九孔、沈文程,甚至還有《陣頭》中的瑪麗亞,但是,劇本在角色的塑造上手法粗糙、刻劃過於淺白與平板,使得每個角色存在的功能過於明顯、甚至誇張。例如王瑞身為一位外地人,又是大陸客,在墾丁理直氣壯的賣地,以南部的民情,為何沒有任何一位鄉親會感到不悅?而沈文程從頭到尾穿著繡有傳統圖騰的服飾,刻意用很誇張、滑稽的原住民腔調說中文,深怕不知道這個角色有原住民血統;九孔在片中深怕觀眾不知道他喜歡用眼睛吃女孩子豆腐,而他的綽號「馬卡龍」又似乎取得有點不明就裡;而林美照在劇中的角色叫做「林娘」,自頭至尾也頻頻拿自己的名字出來做文章。簡而言之,喜劇的劇本若是能夠「妙語如珠」,絕對是錦上添花,但本片太刻意在字面上做文章,反而過猶不及。

這個現象也再度反映出,部分台灣影像創作者在電視劇與電影之間的差異,並沒有辦法精準的拿捏。我個人認為,拍攝商業電視劇是一種加法,工作者面對觀眾在觀看時來自各種因素的干擾,必須盡可能的放大角色的特色、情緒,削弱角色的層次,以便迅速吸引觀眾的目光,並且讓他們可以快速地了解角色的個性與面臨的狀況。

但是,拍攝以寫實為基礎的電影時,創作者要用是減法。在戲院觀看電影時,觀眾們身處於干擾較少的黑盒子中,注意力幾乎全放在前方的大銀幕上,因此任何的刻意誇大──不論是對白內容、演員詮釋方式、或是攝影機的運動──以往在電視或電腦螢幕上還可以接受,到了電影院裡,就算觀眾再不動腦,看來都還是變得尷尬唐突。因而,創作者從劇本撰寫到現場執導都要反覆拿捏,如何不要讓角色說得太多,而又如何把一些原本寫太白的東西,藏到這個角色的行為或個性裡頭,讓他顯得更有層次,讓觀眾不會容易對角色感到疲乏。而處理商業喜劇時,這些細節的拿捏又需要更為細膩。

拍出好的喜劇電影和拍出闔家歡樂的電視節目,兩者不盡然是同一件事,是不同的邏輯。而如何讓劇本說更少,影像說更多,應該是當前部分有志於商業電影領域的創作者們,仍須不斷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