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魏斯的偏執成就魏斯

452
2014-03-31

有著《天才一族》的章回體裁,也沿襲著《月昇冒險王國》的節奏與風格,美國導演魏斯安德森的新作《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用其一貫冷調的喜劇口吻,集其影像功力大成,重塑了歐洲在二戰前曾曇花一現的浮華,也頌揚在戰火中的難得曇花一現的人性光輝。

顧名思義,本片講述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亞東裔移民「無」‧茅斯塔法(Tony Revolori飾)來到當時冠蓋雲集的這間飯店擔任門僮,在飯店經理葛斯塔夫(雷夫范恩斯飾)身邊共事的日子。葛斯塔夫能言善道,心細手快,善於打點下榻的各路政商名流,甚至有許多老貴婦為了她特地來光顧,但某天老貴族寡婦D夫人(蒂妲史雲頓飾)卻在離開飯店返家隔天死於非命,而在夫人遺囑中,她將一件家傳珍寶送給葛斯塔夫,這個結果令夫人的家族無法接受。財大勢大的後嗣在將葛斯塔夫視為殺死夫人的嫌犯,動用關係將他押入大牢,並企圖派打手(威廉達佛飾)搶回傳家寶。在季諾的協助下,葛斯塔夫逃出大牢,一邊希望找到關鍵證人洗刷冤屈,也和一路追殺的打手展開奪寶大站。

魏斯在以往的作品之中,就擅於運用影像與敘事的形式,在《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中,他對形式的把玩更是全展開,令人目不暇給的影像語言與敘事技巧,打造出一個色彩繽紛、詼諧又有點詭異的奇幻世界。在影片一開始,本片主場景 1930 年代的大飯店登場的倒敘過程,就是像是拆開一個被層層包裹的禮物。這一層一層的倒敘,首先從一處看似共產國度下的蕭瑟墓園開始,一位年輕女作家來到這裡向作家之墓致敬,並坐在墓旁閱讀作家的回憶錄;接著,畫面溶入作家本人(湯姆威金森 飾)坐在書桌前的身影,他像主持電視節目般地向觀眾說話,將故事帶回他年輕時曾經下榻過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在那,年輕的作家(裘德洛 飾)遇到了年邁的「無」先生,而當年飯店的輝煌時光,這時才從老人口中娓娓道來。而影片畫框的長寬比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隨之變動,當故事回到1930年代時,畫面的長寬比跟著從原本的 16:9 變成老電影的 4:3 比例,彷彿透過這層層敘事框架、畫面框架上的設計,搭起了一個自外於真實世界,有著傳奇色彩的奇幻舞台。

舞台搭出來後,就能盡情發揮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了。畫面中手繪的景片配合了故事發生的年代呈現復古質感,粉紅色的大飯店多了一分可愛諧趣,也加強了影像風格的奇幻色彩。服裝與場景的配色、演員的肢體表演也在刻意誇張的設計之下,傳達出一股詼諧感。飯店員工在肢體上的誇張表演,也讓人想到 2001 年巴茲魯曼《紅磨坊》中可愛的波西米亞人們。其實我們可以也如此解釋,這些色彩絢麗、人物詼諧的世界,可能是作家回憶錄中的文字,在這個成長於壓抑共產社會的年輕女作家腦中形成的影像,因而有著如此鮮豔奇想的樣貌,但無論如何,導演魏斯的確是為自己找到一個比以前任何題材都可以大膽玩形式的絕佳舞台。

為什麼要用這樣誇張、荒謬的形式來訴說這個故事?這不只是魏斯安德生身為創作者的創作慾實踐,故事本身的歷史背景似乎也透漏了答案。當時的歐洲瀰漫山雨欲來的不安氣氛,各國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但是上流社會的人們仍然持續忽視心中的不安,選擇縱情享樂,對金髮、美酒等等膚淺的追求,或是繼續為財富汲汲營營,對邪惡勢力擴張視而不見。而魏斯的表現手法越誇張詼諧,則越凸顯他們的不切實際,也越凸顯小人物的可愛與可憐。同時,這樣的荒謬詼諧,正是一如《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的吉利曼索,以及《無聲婚禮》的賀拉提‧馬拉耶拉等東歐電影創作者面對共產獨裁體制時,用以詮釋暴政的工具。

在這樣絕佳的題材設計之下,魏斯安德生對於電影形式幾近偏執的著迷,反而成就了《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讓它成為一部飽滿而完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