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頭四之後──《約翰藍儂:紐約城瞬間》

407
2013-05-13

「我最興奮的,是出去吃飯或看電影,
做一些從前身為披頭四無法做的事,
真的讓我很興奮,偶爾有人來找我簽名或握手,
這種時候很酷,我也不介意,
我的知名度還足以讓我自負,但也無名到可以讓我四處溜達」

--約翰.藍儂

這段話在電影開始後不久,一段約翰藍儂(John Lennon)身穿銀色大衣和小野洋子(Yoko Ono)悠閒散步時,有人上前來要簽名的錄像,搭配約翰藍儂親口旁白,說出他剛到紐約的興奮與新鮮。這位被時代定義也定義時代的搖滾巨星,在解散英倫傳奇樂團披頭四(The Beatles)後與小野洋子揮別倫敦,移居至紐約。約翰藍儂在這裡重新找尋自我,不希望永遠被披頭四定義,約翰藍儂說:「我錄專輯,是因為我覺得我應該要繼續往前走了,我不想幾十年後,我坐在輪椅上,人家指著我說:『欸!你看!那就是和Paul寫出《Yesterday》的那個人。』」《約翰藍儂:紐約城瞬間》揭露藍儂從1971年後移居紐約的生活,那段當他不再是披頭四的時期。

影片一開始重現了藍儂在最後一個時期《雙重幻想》(Double Fantasy)錄音時的聲音。那是約翰藍儂暫時「退休」,照顧兒子尚恩.藍儂(Sean Lennon)五年之後正要重新投入音樂界的時期。他在錄音室裡打電話訂壽司與工作,淘氣中帶點正經,隨興中有著認真的語氣,他的影像尚未出現,白色的線條如同他獨特的聲線,逐漸勾勒出他瀟灑刷弄吉他的身影。而電影也開始透過訪談約翰藍儂的好友、樂隊夥伴、遺孀小野洋子還有艾爾頓.強,娓娓道來他們與藍儂的回憶與那精彩動盪的十年。

在「雙重幻想」時期之後,電影再回過頭,從約翰藍儂1971年從事反戰社運開始追溯他的人生,紀錄片的段落依照約翰藍儂的專輯名稱大致分為幾個時期:《紐約城瞬間》(Some time in New York)、《搖滾》(Rock’n Roll)與《牆與橋梁》(Walls and Bridges)等等。透過好友的口述,搭配大量的歷史影像與照片紀錄,這部紀錄片重現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當時如何舉辦演唱會,上節目,用音樂與文字宣揚他們的和平理念,但卻也因此承受尼克森總統驅逐出境的威脅與聯邦調查局的跟蹤壓力。除了記錄藍儂和陽子身為積極運動者和巨星的足跡,本片更讓觀眾看到他與小野洋子的分居,荒誕的酗酒時期,以及後來和小野洋子複合並生下兒子成為超級奶爸的家庭「煮」夫的人生階段,這些歷程都與他的音樂密不可分。約翰藍儂每一時期的專輯主題,似乎都是他人生轉折的註解,如同約翰藍儂的好友所說:「他是個很誠實的歌手,他的歌詞可以代表任何人。他的歌曲唱的是他心底最真誠的感受。」

《約翰藍儂:紐約城瞬間》透過藍儂的昔日夥伴、製作人、妻子的訪談,除了搭配上述提到的歷史紀錄與照片,更透過家庭錄影帶的錄像,使觀眾更加貼近搖滾巨星私下的樸實生活。此外,整部影片雖有許多藍儂親友的口述,約翰藍儂本人的聲音也不停地出現在電影中,無論透過歷史影像,或是旁白,都彷彿在向觀眾對話,也印證這些親友們對他的描述。片中不停出現速寫的文字或是線條,隨著約翰藍儂的語氣延伸或停止,呈現出了即便本人的映象不在,透過這些隨意書寫的線條,仍舊傳達出約翰藍儂的言詞中的叛逆不羈、隨興與淘氣。如果親友的口述與歷史錄像逐漸構築了約翰藍儂的形體,整部影片不斷出現的藍儂的聲音與樂曲則是他的精神與靈魂,即便肉身已死,只要他的歌曲永續傳唱,愛與和平的精神將永遠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