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賴和去壯遊》──朝現實邁向一步
399 期
2013-03-16
這支紀錄片的企畫靈感來自青年賴和的台灣行腳紀錄,十九歲時,賴和與同學杜聰明相伴從台北步行回彰化,沿路見聞化為二十二首漢詩,或抒情、或傷懷、或敘景、或自省,紀錄了他眼見苦難與體驗差異的情緒和思索。二○一○年,客家電視台徵集六位彰化高中、女中的學生,跟隨賴和的行跡,添上當代的風景,歷時八天,從台北到彰化,走出二十一世紀的青年壯遊。
這六個高中生懷抱知識與信念,此番行旅的「景點」除了仿古,更刻意安排了三鶯部落、灣寶、大埔等行程,最末回到反國光石化的一級戰區,也是他們的故鄉彰化,讓媒體上的社會議題成為眼前的肉血生命,進而扣回家鄉的重要戰役。鏡頭前,孩子們傾聽土地被強制徵收的農民的心聲,內心衝擊完全表現在紅著眼、擰著臉,沉默的表情上。畫外,林強的旁白悠悠朗誦賴和詩句,是回應也是對照,兩塊世代、兩種政權,底層人民的生活總是在發展前線被犧牲了。
賴和在其作品中尖銳質問日本政府帶來的現代化生活──開發並不是為了改善島民生活,而是為了支持殖民體制,現代化帶來的秩序、效率、理性,其實就是控制、壓抑、支配的同義詞。他的文字總是充滿苦悶與矛盾,某些控訴讀來甚至貼近現下情緒──「在這時代,每個人都感覺著一種講不出的悲哀,被壓縮的痛苦,不明瞭的不平,沒有對象的怨恨、空漠的憎惡……」(註)。當所謂的民主政府對比百年前的殖民政權,現下的發展主義、圈地政策根本不減其暴力,在開發的大傘下,究竟是誰能受其庇蔭?
除了外顯的階級衝擊,所謂成長,也許更是內在的反思與轉折。導演林靖傑細膩地紀錄了這群孩子離開校園生活的齊一與秩序,如何處理旅程中的意外,面對與同伴的差異,緩解衝突的時刻。影片不厭其煩記錄彼此協商的過程、置入各自的反省文句,我們看見這些原本在安穩堡壘中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們辛苦且微小地調整自己的舒適圈──壯遊,其實是朝現實邁向一步。於是,這支紀錄片更似成長電影,無論是成人世界帶來的衝擊或內在世界的挑戰,讓這八天行旅成為具教育意義的成年禮。
有趣的是,壯遊之旅結束後,導演並未關機,他繼續追蹤回到校園的六個孩子,拍下他們在考試升學、補習班牢籠中,蒼白無味的面孔。在此,導演似是留下了一個懸念,鏡頭裡沒說出來的是,在父母的期待下,這些第一志願的孩子們即將進入主流的遊戲規則,在競爭中向上攀升,他們有能力讓自己的處境與地位離遠三鶯的原住民、失田失地的農民、無家可歸的遊民。那麼,這八天行旅會留下什麼?意味什麼?當觀眾在讚嘆與感動之餘,這或許亦是這部看似溫暖的記錄片留下的,稍微尖銳的提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