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費里尼II:《白酋長》、《卡比莉亞之夜》

254
2010-04-23

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無庸置疑地是影史上重要的大師,他為後期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Italy Neorealism)貢獻了不同的風格與細膩的觀點;改變創作風格後的導演更用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銀幕上描繪出一個個如夢似幻的世界。費里尼一生共創作24部作品,但在台灣有發行DVD的作品並不多,目前坊間所能找到國內代理商發行的影音出版品只有兩項,一是低價位的《世界大導演系列(19)──費德里柯‧費里尼》,收錄《賣藝春秋》(Variety Lights, 1950)、《白酋長》(The White Sheik, 1952)、《大路》(The Road, 1954)、《浪蕩子》(The Swindle, 1955)等四部費里尼新寫實主義時期重要作品。另一個選擇則是本期【DVD Focus】將介紹,收錄了兩部修復版本劇情長片的【白酋長‧卡比莉亞之夜】。



《白酋長》與《卡比莉亞之夜》(Night of Cabiria, 1957)在費里尼的導演生涯中各有其特殊地位,《白酋長》是費里尼獨立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而《卡比莉亞之夜》則是導演新寫實主義時期的最後一部作品;從其下一部作品《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1960)開始,費里尼的作品風格便由寫實轉為抽象與個人情感抒發,但從《卡比莉亞之夜》裡,我們就可以隱約嗅到導演的意圖。除此之外,串起這兩部電影的關鍵,乃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個頭矮小,個性開朗豪爽的阻街女郎卡比莉亞。由費里尼妻子茱麗葉塔‧瑪西納(Giulietta Masina)飾演的卡比莉亞原本只在《白酋長》後段之中短暫登台,但因導演看到這個角色人格的獨特,認為其具有獨立發展為一部劇情長片的潛力。於是,經過五年的醞釀,費里尼以這名小女子為主人翁推出了《卡比莉亞之夜》,並以這一部作品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瑪西納也以卡比莉亞一角登上坎城影后寶座。而此版本的DVD封面上露出眼睛的金髮女郎正是《卡比莉亞之夜》法國版電影海報上的女主角,而以她天真又帶點憂鬱的眼神當作封面的主視覺,正凸顯了這個角色的人格特質,也點明了這個角色的在這兩部電影組合之中的關鍵地位。



小女子的初登場──《白酋長》



新婚的伊凡和汪達來到羅馬度蜜月,出身望族的伊凡安排了滿滿的行程,除了和伊凡家在羅馬的高官親戚見面,還要帶汪達晉見教宗,接受他為新人祝福。但汪達暗地裡早有其他的計畫,她找機會偷溜出旅社,到了雜誌出版社,想要見一面她傾心已久的寫真小說男星,一開始汪達還沉醉在成真的美夢中,過沒多久她卻失望地發現心目中的英雄竟然是個巧言令色又沒擔當的花心已婚男。另一頭,伊凡發現妻子人間蒸發急得團團轉,一方面對妻子讓家族蒙羞感到憤怒,另一方面又必須不停的想辦法向親友隱瞞妻子不見的消息。最後經過一波三折,伊凡終於找到落魄羞愧的妻子,最後兩人及時趕上教宗的祝福。



從費里尼的《白酋長》便可看出費氏風格頗異於其他的新寫實主義導演,相較於他人嚴肅、自然主義似的悲劇氛圍,費里尼在他的作品加入許多喜劇元素,使得他作品之中較嚴肅的議題能夠得到調劑。除此之外,從本片開始費里尼在他的電影作品中不斷地透露他對於各類媒體文化的高度興趣,本片中導演呈現的是女主角對於寫真連載小說明星的憧憬,和明星在媒體上的英雄形象與現實人格的落差;在《甜蜜生活》中導演的在這方面關注變成了報社記者追逐明星與社會八卦的現象;到了晚期的作品《費里尼的剪貼簿》(Intervista, 1987)中,關注的焦點則移到了電視對於影像神話的建構之上。



卡比莉亞的初登場正是在《白酋長》之中,她穿著皮草外套,套著長筒雨靴,手持著雨傘和同伴在半夜步出街道,看到廣場噴水池旁焦慮失意的伊凡。卡比莉亞熱心地湊上前去關心這位失意男子,並努力的傾聽他的心事,也努力地逗他開心,不過在卡比莉亞慫恿朋友表演噴火給汪達看的時候,她的同伴卻趁機「做生意」,說服伊凡跟她回家休息。在這短短幾分鐘的戲裡,我們就能看到這名嬌小的風塵女子有著鮮明形象,她直爽、熱心,並且有著善良樂天的本質。而費里尼就是在這樣平凡的角色身上看到這些出眾的特點,並從這裡發展出一個渺小卻不凡的角色。



小女子的丑角人生──《卡比莉亞之夜》



卡比莉亞被前一位男友騙走四萬里拉之後,仍然默默的憧憬愛情與婚姻,希望有朝一日奇蹟發生,讓她能夠永遠脫離現在的生活,沒有宗教信仰的她甚至為此參加了朝聖活動,懇求聖母開恩,讓奇蹟降臨。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男子,他對卡比莉亞除了愛一無所求,讓卡比莉亞一心以為奇蹟終於發生,於是變賣所有家產換得四十萬里拉,準備和這位男子廝守終生,但她萬萬沒料到這又是另一場愛情的騙局。卡比莉亞失去一切,但她卻從絕望之中堅強地站起來,帶著微笑繼續在人生道路上前行。



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稱許《卡比莉亞之夜》的故事精巧,情節絲絲入扣無懈可擊。更指出費里尼透過本片將新寫實主義帶入新的境界,超越了新寫實主義。新寫實主義的初衷乃是透過電影揭櫫社會現實的嚴峻與小人物在社會邊緣的奮鬥;但費里尼的作品自《大路》開始便漸漸的在寫實的影片之中加入幻想及曖昧的情節,而《卡比莉亞之夜》的形式是社會寫實,但每一段看似突發的寫實情節與元素其實都不僅僅是反映現實,而是在呈現社會現象的同時,更背負著以充滿詩意的手法描繪、襯托主人翁不凡人格的任務,這和當初新寫實主義努力的方向已儼然不同了。



而在這樣的手法之下,我們看到的這名妓女並不是一個可悲的弱者,她顯然有一套生存方式,還為自己買了一棟房子,她也看似並不因此而感到罪惡,但是這份工作的生活方式的確讓她有股深深的不安全感,因此她一直希望改變自己的生命。除此之外,卡比莉亞直爽、不服輸的個性看起來也像是她的小丑面具,她真正的身份似乎還藏有不少謎團,但我們從影片中能得知的訊息有限,因為她只有在某些時刻才願意卸下心防,顯露出個性中纖細的一面。直到電影的尾聲,觀眾看到卡比莉亞完全卸除心防展現她真實一面,卻被人一把推入絕望深谷之中時,我們不免感到深深的惋惜;但令人敬佩的是電影最後一幕,卡比莉亞從絕望中站起來,走回道路上時所展現出的堅韌與樂觀。



《卡比莉亞之夜》的最後一幕同時也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場戲,當卡比莉亞在夜色之下走出森林回到馬路上時,正好遇上一群踏上歸途的年輕人,歡樂的一行人彈著樂器邊走邊唱,不時圍繞著恰巧同行的卡比莉亞,一名女孩彬彬有禮地向卡比莉亞道了一聲晚安。這時特寫鏡頭下的卡比莉亞的神情慢慢浮現微笑,而她的視線也從望向鏡頭兩側,漸漸地來回和鏡頭前觀眾的眼神短暫的交會,這時卡比莉亞朝著觀眾輕輕點了頭。



這是多麼有力的鏡頭啊!卡比莉亞堅毅的個性頓時不言而喻,被淚水化開的眼線在眼角形成一顆黑色的淚珠,讓鏡頭前的卡比莉亞像是一位卸下戲服的小丑,少了強顏歡笑,顯露出了她原本脆弱的心,但卻又展現出令人佩服的堅毅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