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地訴說著寂寥的影像:《遠方》

249
2010-03-19

土耳其導演努瑞貝其‧錫蘭的《遠方》(Uzack, 2002)與《適合分手的天氣》(Iklimer, 2006)兩部影片是台灣在2008年認識了導演的最新作品《3隻猴子》(Üç Maymun, 2008)之後才一口氣補進的兩部前作。努瑞貝其‧錫蘭的作品成就都很高,上述三部電影皆入圍坎城影展的金棕梠獎提名,《遠方》是錫蘭首度叩關坎城影展的作品,不但拿下了評審團大獎,兩位男主角更一同成為當年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的贏家,其餘兩片也不曾在坎城影展的得獎名單上缺席。本期DVD Focus將從努瑞貝其‧錫蘭的《遠方》帶各位一窺這位土耳其當今最重要導演的電影風格。



《遠方》是努瑞貝其‧錫蘭的半自傳性作品,講述一位獨居於伊斯坦堡的攝影師馬穆(Muzaffer Özdemir飾)和表弟尤恕(Emin Toprak飾)之間的故事。尤恕從鄉下來到伊斯坦堡找工作,借宿於馬穆的家裡。尤恕原本預定借住一週,希望覓得一個水手的工作好一圓他雲遊四海的夢想,無奈求職四處碰壁,但也不願回鄉,就這麼一直住在馬穆的家裡。而馬穆的生活不好也不壞,離過婚的他過著單身生活,偶爾還會跟前妻見見面,心中一直掛念著他,但寂寞難耐時,只能約情婦到家裡過夜。表弟尤恕的出現讓馬穆的生活增添許多不便,見到尤恕求職碰壁卻又沒有顯現出積極的態度,他也漸漸對於無條件的接濟這位不成熟的親戚感到厭倦。最後終於因為一個小事件使得這對表兄弟漸行漸遠;同時,馬穆心中牽掛的前妻也要啟程和丈夫移民到遙遠的加拿大。最後,馬穆又回到了一個人的生活。



除了這是一部半自傳的作品之外,「遠方」這個片名也處處緊扣著電影劇情,一來象徵著主角本身從他鄉隻身來到首都的個人背景;一方面隨著前妻將和丈夫移民加拿大,片名也像是形容主角情感的遠逝;而遠方同時又暗喻著在廣角鏡頭下,表兄弟之間,還有都市裡人與人、人與空間疏離的情感。



廣角鏡頭在這部電影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運用廣角鏡能誇大被攝物體或空間長度的特性,錫蘭將鏡頭靠近角色拍攝,使得他們的身形被放大緊貼銀幕,甚至稍微變形,就像快要穿出銀幕一樣。而因為五官被放大,角色的表情與性格也就顯得格外清晰,不論是尤恕走在積滿雪的伊斯坦堡街頭時茫然的模樣,或是馬穆在懷疑尤恕是否偷了懷錶時的神情,都在廣角鏡頭之下被觀眾的眼睛仔細地審視。此外,因為廣角鏡頭能夠誇大空間的長度,因此,導演也常將角色至於場景的深處,使他們在遼闊的空間之中看起來格外地渺小,不只凸顯出「遠方」的主題,也描繪出導演作品中都市人物一貫的蕭瑟寂寥之情。



除了廣角鏡頭以外,大量運用的長鏡頭也是努瑞貝其‧錫蘭的《遠方》和他其餘作品最重要的特色。如果侯孝賢的長鏡頭就像一個旁觀者用他的眼睛,不急不徐地勾勒出生命的時光,蔡明亮的長鏡頭宛如靜止,卻暗流湍急;努瑞貝其‧錫蘭則透過一個個長鏡頭的凝視,堆疊出於凡人心中看似微渺,卻不斷縈繞的苦澀心境。錫蘭的作者個人風格非常明確:因單一色調與昏暗光線而顯得濃濁的畫面、因在廣角鏡頭下的前景而顯得非常貼近銀幕的人物、與運用沉著幾近於極簡的長鏡頭(long take)與遠景鏡頭(long shot)的運鏡模式等,這些作者印記在台灣市面上三部錫蘭的作品《遠方》、《適合分手的天氣》、和《3隻猴子》中皆可明顯地看到。錫蘭的影片步調很慢,一個鏡頭(Shot)的長度動輒便從10秒起跳,加上導演並不喜歡使用大量的配樂與對白,因此觀看他的每一部作品皆需要充足的精神在背後支持。但是,透過這樣的運鏡方式,鏡頭下的空間也從被動的被攝物變成主動參與敘事的角色。在每一個鏡頭裡,導演給予演員與場景空間充裕的時間互動,使得演員不再是鏡頭下唯一能夠透過行動帶領觀眾的視線並產生意義的裝置;相對於角色們在鏡頭下的「動」,被攝場景用來回應、包蘊角色行動的「靜」正因為每一個鏡的時間寬裕,始能開始在觀眾的觀影過程中參與故事的敘事。因此,觀看努瑞貝其‧錫蘭作品的過程對某些人而言或許辛苦,但是當電影最後一幕結束時,影片傳遞出的那股無以名狀、餘韻濃郁的情緒將會在我們的心中淡淡的發酵,縈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