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永不消音──《無聲婚禮》
看著片頭灰濛濛的天空和傾圮的斷垣殘壁,我還以為這部是一場懸疑的驚魂記,沒想到接下來看到的是一段段樂天知命,和仰天長嘆的不勝唏噓。
1953年,在羅馬尼亞的一個小村莊,眼裡除了愛沒有其他的男女主角決定在3月9號結婚,不巧,史達林在他們婚禮前夕崩逝,蘇聯決定進行七天的國喪,在軍官嚴厲的威嚇下,婚禮只好取消。山不轉路轉,一等到負責監督的軍官離開,兩人的親朋好友偷偷跑了回來,靜靜地為他們舉行無聲的婚禮。
片中的羅馬尼亞村民平日極盡嬉笑怒罵之能事,肆無忌憚的玩笑滿天飛,你沒時間搞清楚這個梗究竟是粗鄙還是幽默,因為肚子早已笑的發疼。一聽到他們要辦婚禮,我猜想熱鬧程度比起台灣的流水席一定有過之而無不及,諷刺的是,在這笑語充斥的生活中,最歡樂的高潮竟然只能啞然無聲,別說村民,連觀眾都錯愕的哭笑不得。
鑼鼓喧天的婚禮想必看過不少,無聲的瞧過嗎?婚宴上嚴禁使用會發出鏗鏘聲響的刀叉,吉普賽樂隊只能裝腔作勢的空彈,對新人的濃濃祝福只能用誇張的唇語傳遞,連敲隔壁二愣子的頭都得隔著枕頭。偶爾來點情不自禁的意外聲響,就算只是放屁也讓宴客心驚膽跳人心惶惶……
綜藝節目上常有「笑就挨打」的橋段,演員忍俊不住的克制模樣引人發噱。一開始婚禮就如同綜藝節目般,一切都新鮮有趣,儘管氣氛詭異,仍藏不住每個人眼角的洋洋喜氣。不知道憋著怒氣跟鎖住笑意哪個比較困難?但應該都傷身體。只不過哪個新娘願意大喜之日將歡樂五花大綁,眼裡流露出的悲哀和感傷令人不捨。「哈」是最不該被梗在喉頭的文字,嚥下笑意比吞下怨氣更令人不吐不快。
明明時時處在政治壓迫的氛圍,你分不清楚支撐村民燦爛笑容的精神究竟是「苦中作樂」還是「知足常樂」。導演相當內斂隱喻的處理負面情緒,將哀傷用層層笑鬧糖衣包裹,你大口吃下儘管滿嘴甜膩,但咽喉偏偏就是有一絲絲難以言喻的苦澀徘迴游移。很喜歡而且佩服這樣的處理方式,觀眾在品嘗整部電影的當下,終究能體會到村民開懷底下的艱辛無奈而淚流,但劇終人散那刻卻不會滿嘴酸苦,因為記憶裡還有滿滿的暢懷笑聲揮灑中和。
心疼女兒的爸爸後來受不了婚禮的低氣壓,起身大喊:「這是婚禮阿!」於是眾人開始狂歡,羅馬尼亞人的樂天性格在這聲怒吼下完美詮釋。天塌下來也不要放過開心的機會,更何苦緊抓哀愁。笑得合不攏嘴是如此難得,錯過有多可惜。他們不是為了對抗政權而跳舞,不是反骨作祟而高歌,只不過是遏抑不住內心那股奔騰的祝福而歡欣。
現代人有很多壓力、不滿、困頓,諸多規範讓你失去了嘴角上揚的力氣,擔心鼓掌不合時宜,甚至忘記「哈哈」要從哪裡發音,生活再多笑料也像這場無聲婚禮般被狠狠壓抑。看完這部電影,就算沉重的坦克在外悛巡,我們能不能像這群羅馬尼亞村民,擁有微笑的勇氣?
其實笑到下巴掉落地也無法掩藏不堪的現狀,問題更不會隨著嘻嘻哈哈消聲匿跡,但卻能拯救心靈在淚水裡耽溺,避免情緒在哀傷中沉淪,然後陰霾黑夜將露出一線光明,日子會繼續過下去。
因為政權打壓讓這場無聲婚禮變成悲劇,但我卻不想用政治的角度去看待劇情。樂天的他們,不該被悲情的定義成共產體制下的犧牲品,而是單純懂得活在當下的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