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邪西毒》終極版的書寫完成……
《東邪西毒》已不是我個人的作品,而是屬於喜歡這作品的所有觀眾。
──王家衛
1994年,《東邪西毒》後製完成,參與當年威尼斯影展,以至影片於海內外各影展略有斬獲,到影片正式上映後,因應歐港台各地觀眾的不同需求,港資台製的《東邪西毒》居然有三種版本。據說,「威尼斯版」比較文藝腔,投合影片評審的口味;「台灣版」武打橋段較多,以符合愛看武俠片者的脾胃、刺激票房;「香港版」則兼具前面兩個版本之大成,是後來影片戲院下檔了,影迷級觀眾較喜歡的VCD、DVD版本。不管如何,導演王家衛不只一次地表示,出品人和發行商當年增加的武打戲,並非他的原意,也不是他心目中《東邪西毒》的模樣。且因,當年版權發行的讓渡,影片僅限於在華人地區發行,相當不易於推廣影片,甚至15年前在中國北京的觀眾想一飽眼福也必須去尋找盜版光碟。另一傳言,片中要角張國榮也曾建議王家衛重製(remake),將《東邪西毒》重新在更多地區發行。2001年,導演王家衛在一次專訪內說:「我偶爾會在電視上看到《東邪西毒》,總覺得可以再從容一點。」2008年當《東邪西毒》終極版完成,被帶到坎城影展首映時,王家衛回顧說:「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讓他們寄放《東邪西毒》底片的公司突然結束營業,底片拿回來,發現都爛掉了,復原這部電影的工作變得很緊急……」這才開啟《東邪西毒》必須立即重製的契機。
媒體前導演王家衛始終戴著黑色墨鏡、無劇本拍片神話,和對拍片進度保密到家,讓他的電影始終帶著濃厚的神秘色彩和一波波的爭議性話題。隨著上映與DVD發行謎題揭底,觀眾們興起了一股大家來找碴的趣味活動,進行新舊版本的內容比較,因本文篇幅有限僅概述之。
這個終極版的與舊版相較,有屬全面性的變革,亦有微調式的增刪。因同時要為斷簡殘編的拷貝做整體修復聲光影像,藉由這次修復,視覺驟變為華麗飽滿的色彩,聲音部份則重新製作國、粵語配音。為了加強效果,終極版加入多個視覺特效,乃交由過去《蜘蛛人》、《哈利波特》等特效片的BUF公司製作;配樂部份,請來中國音樂奇才吳彤以笙、西洋古典馬友友以大提琴演奏,將舊版陳勳奇原創音樂重新編排,加強電影配樂對應影像流動的效果,在DVD版本,也從單聲道提昇為立體環繞了。微調式增修部份,最顯著的在敘事結構上,《東邪西毒》時間更迭命題原以角色獨白道出農曆節氣變化,終極版改插入「驚蟄、夏至、白露、立春、驚蟄」五個節氣「字卡」,將全片做了結構性劃分成章節性的敘事體。另外,如同舊版裡面本來就有很多無聲短暫的場面,從原來聲嘶力竭地生命怒吼倏地轉接靜謐無聲,加強影像在聲部前後差異的衝突感,並讓人更感受到影像整體內斂的力道。而前述所刪掉原來非王家衛本意的武打戲的空間,則加入不少空鏡(Landscape Shot)的運用,與「無聲」為殊途同歸的道理,空鏡頭的加入是終極版中少數讓我心儀的部份。
終極版的空鏡頭,鏡頭時間並不長,在舊版內亦早有類似的安排,如梁朝偉所飾演之盲劍客,大戰馬賊那場戲梁朝偉最後被馬賊不知名快刀割喉斃命,倒下前血流如注的噴灑有如颯颯風聲,定鏡向上朝客棧門外的遮陽棚拍攝中間被打鬥一刀兩斷卻隨風飄逸的棚布之景,聲音部份寄此須臾間則是徐緩幾近靜謐的大自然風聲。同樣的,終極版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梁家輝(飾演黃藥師)在酒館差點被由愛深恨的仇人林青霞(飾演慕容燕/嫣)殺害:「林青霞長劍出鞘、梁家輝中傷退避於屋角一隅、怪貓亦被劍傷及四腳硬梆梆撞(貼)於牆面死去、林青霞屋內拔劍斜向天際的姿態」的連續快速鏡頭,其中怪貓中劍的瞬間鏡頭,在終極版被置換為「暗湧伏動的一潭深水」的空鏡頭,剪接的快速、衝突的迸發和仇敵心裡的暗潮洶湧,動靜之間都在這個空鏡頭中得到一個包容內蘊且同時外顯釋放的象徵和中介。這個空鏡頭或長或短,有時像個註腳,有時則像極導演慣用聲部的角色獨白一樣,影像內充滿豐富的故事裡外、角色內心的敘事,讓擅於使用音樂和獨白的王家衛其影像聲畫更臻契合。
終極版更磅礡了嗎?或者果真更從容了嗎?
舊版較具俐落明快的節奏嗎?又更具餘韻猶存的遐想嗎?
這些疑問則待新舊版本仔細分鏡比對。從形式美學與電影語言上去聲畫考察終極版的特效是補強亦或是累贅,而舊版的結構曖昧是餘韻或是難解;以及終極版最初訴求的「從容」是化繁為簡,抑或根本就是化整為零使得敘事間破碎矛盾邏輯不連貫。
自2008年坎城首映,台灣則在今(2009)年6月底的台北電影節上映兩場,乃至終極版典藏DVD於7月底發行,至今終極版仍持續發酵當中。我試著抽離隱沒影迷的身份,以首次觀影終極版提醒自己,然後再次探索著終極版影像故事外溢於言表的意義。
終極版的意義
15年前,《東邪西毒》上映,為一部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的改編電影,作一部以「武俠片」為號召的類型片,更是星光閃閃更讓眾所矚目大卡司鉅片。然而當年,除了一饗明星迷眼福外,武俠迷大失所望,因為片中沒有絕世神功和武林盟主,即便放入慣常的武打場面,但一招都被快速剪接變成半式,幾乎僅見刀光劍影拳打腳踢的吉光片羽了。金庸迷更大肆撻伐此種不忠實和不尊重原著的改編。這些都造成觀眾進戲院前已建立起敘事圖模(schemata)和類型樣板(template)瞬間瓦解,《東邪西毒》成為觀眾心目中複雜難解的一部電影。因此不由得懷想——如此不叫座的電影,怎麼經過15年,小蝦米變成大鯨魚,《東邪西毒》已成為華語電影的經典之作。
15年後,《東邪西毒》終極版正式上映與發行典藏DVD,同樣的,召喚出各式的觀眾(重度影迷、一般影迷、明星迷、金庸迷、武俠迷)引頸期盼並引發和1994年原著與改編爭議雷同之新舊版優劣之辨/辯。當舊版成為經典並被重製,一如金庸和武俠類型為經典被改編時,這樣的終極版問世似有一種德希達的延異概念(differance)產生。(註1)同中有異,此時票房不再是重點,作者個體的實踐、作品的書寫完成和亡靈(張國榮與15年前正在銀幕上的明星幽靈)的祭獻方是導演、演員、觀眾們之間關注的焦點了。
然而比舊作更為劇烈與激昂的 differance,是讓作者、演員、觀眾三邊角色位階之間狂亂的浮動。當作者一再重複擔任觀眾,認為作品不夠從容必須重新書寫;當演員多年前卸下戲服坐在觀眾席裡看不懂,多年後卻了悟了;當擁有的前文本從「武俠片」、「金庸小說」、舊《東》片,加上15年生命經驗積累,觀看《東邪西毒》舊版與終極版,所謂的觀眾/讀者已全然的不同,成為一個新興的自由讀者、平等的讀者和漸能博愛原作、改編與重製版的讀者。終極版再度牽引這群新興觀眾,提供玩耍鬼魂章節的空間(註2)、召喚出對話互動的電影幽靈,觀眾參與影像活動分享生命經驗,不再乏人問津了,如您願意一試google一下,影評眾家爭鳴、各個見識不凡。作為一個作者導演(auteur),王家衛這麼對媒體說:「《東邪西毒》已不是我個人的作品,而是屬於喜歡這作品的所有觀眾。」或許藝評家可以從羅蘭巴特「作者已死」的論述中,得到一個理論印證,從中亦然發現了王家衛深知觀眾群在哪裡,「喜歡這作品的所有觀眾」意味著影迷要成為「喜歡這作品的所有觀眾」的指稱(signifier),並試圖指涉必須回歸到觀影本身,先看過《東邪西毒》,才能涉處進入片中荒野大漠中的情感世界,被觸動、啟發與一同成長,成為真正擁有《東邪西毒》的觀眾和所屬於喜愛觀眾的《東邪西毒》。
然而扣除並消匿這些生硬艱澀的論述,王家衛從2046年走回1994年(途經《藍莓夜》, 註3),從「每個人心目中總有一個蘇麗珍」、到「這個蘇麗珍的心鎖總會開竅」,再回首「每個人心目中總有一個桃花」,不難發現這位創作者的成長、演進與突破,王家衛還說:「如果沒有《東邪西毒》,就沒有現在的王家衛。」思及舊版片頭歐陽峰的獨白:「很多年之後,我有個綽號叫做西毒……。」很有趣的,作品有個自我反身性(self-reflexivity),在很多年後,我們終看到了《東邪西毒》走向成為《東邪西毒》終極版。
若您曾經看過1994年的《東邪西毒》,怎能錯過2008年的終極版本呢,若不得已錯過,更不能錯過2009年正式發行的終極版DVD了。 《東邪西毒》終極版DVD內尚附兩個預告片和難得的幕後花絮訪談(14分鐘),包括導演王家衛、武術指導洪金寶、攝影師杜可風、音樂家馬友友及演員梁朝偉、劉嘉玲、楊采妮等集體創作理念的暢談,甚至張國榮生前的幕後留影,將能提供只看過曖昧晦澀舊版或只看過王家衛其它影片的觀眾更深一層認識的基本參考資料。且,當您只看過終極版時,亦不妨看看舊版,甚至去翻出《射雕英雄傳》金庸原著小說,歸屬加入這一場趣意盎然的敘事體系中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影群式活動。
註1:德希達(Jacques Derrida)開創一個新詞「differance」(中譯:衍異或延異),取自法語本有的「difference」,但新、舊兩個從法語的發音中是無法被分辨出來的,直到書寫才被發現兩字的差異、爾後意義彰顯,而這個差異是被延遲的。《東邪西毒》的新舊版本之間的意義則延宕了15年。
註2:任何敘事文本多少都會在時空上有所跳躍,而這些跳躍後留下的「空缺」則需要讀者去填補,這種憑藉想像或推測而進行的填補工作是文本完成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者艾柯(Umberto Eco) 把這類活動稱為撰寫「鬼魂章節」。
註3:姑且不論所有對王家衛「江郎才盡」撻伐之聲,這是筆者仍喜愛著小品文《藍莓夜》和期待王家衛電影世界另一個山頭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