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當畫筆、困苦為顏料畫出的幸福──《折翼天使》

206
2009-05-08

英國導演麥克李(Mike Leigh)一向見長於以鏡頭寫實地呈現英國升斗小民的生活。在他幾部主要的代表作,諸如《赤裸》(Naked, 1993)、《秘密與謊言》(Secrets and Lies, 1996)、《天使薇拉卓克》(Vera Drake, 2004),或是2008年的新作《無憂無慮》(Happy-Go-Lucky)中,他以時而犀利、尖酸刻薄,時而幽默睿智的手法,切入各種社會議題的核心,並且同時以沉著平實的口吻,娓娓訴說著小市民的故事。



麥克李2002年的《折翼天使》(All or Nothing)一如導演其他的作品,也是以英國社會底層市民的生活為題,訴說著倫敦一處國宅社區裡頭一群勞工階級市民的生活故事。電影的主軸圍繞著中年的計程車司機菲爾(Timothy Spall 飾)和他的家人:他的同居人超市收銀員潘妮(Lesley Manville 飾)、他們在安養院當清潔工的女兒瑞秋(Alison Garland 飾)、以及沒有工作的兒子羅瑞(James Corden 飾)。他們的生活拮据,經濟來源幾乎靠潘妮支撐。工作不甚勤快的菲爾收入微薄,甚至到了繳交無線電租金的前晚,他只能在家裡四處搜括零錢,再低聲下氣懇請潘妮從家計金中抽出一些錢借他,才能驚險過關。他們倆人被生活重擔壓得精疲力盡,以往對彼此的熱情早已不復再。除此之外,他們與下一代的相處也是困難重重,胖兒子羅瑞是標準的「沙發馬鈴薯」,沙發是他的領土,電視是他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他動不動就對父母的關懷或是勸說惡言相向。而女兒瑞秋的個性雖然乖巧,但是她因為肥胖的身材而非常內向,只能將自己對愛情的憧憬寄情於言情小說的世界中。他們的生活幾乎沒有交集,直到有天菲爾因再也無法承受這一切不如意,欲輕生但又怯步;同時年輕的羅瑞突然因心臟病住院,而在這關鍵時刻,菲爾手機與無線電都關機,使大家找不到人,引發菲爾與潘妮之間一場激烈的爭吵;這才發現他們勞碌的生活已蒙蔽了他們對彼此的愛,而愛才是幸福的關鍵,只有它能夠跨越物質匱乏的障礙,為生命注入活力。



雖然電影最後傳達的訊息很勵志,但是麥克李在菲爾與潘妮的爭吵發生之前,讓觀眾在影片中看到的,是一個在勞力生活下失去活力的生命;而影片本身將近兩小時,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的情結的架構,其實正與主角菲爾覺醒前冗長、了無生氣的生活相互呼應。如此,麥克李在傳達影片的人生觀之餘,更展現出他關懷社會的熱誠,透過它的故事讓觀眾認識與體會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而透過劇中其他的角色,在導演鏡頭下的這個社區儼然成為倫敦勞動階級社會的縮影。影片裡,上一代的角色在面對這勞碌而乏味的人生時,除了像先前看到的,菲爾和潘妮為之壓得喘不過氣之外;有人則是樂觀面對,也有人取巧或選擇用酒精沉浸在過去美好的回憶中。而透過片中下一代的年輕人,導演呈現了他們對於自己生命的各種態度。有人腳踏實地的工作,自力更生;但也有人不願面對現實,選擇窩在家裡。有人一心嚮往浪漫的戀情,但是乏味、沒有社交管道的生活只能為她帶來年邁同事對她拙劣的搭訕;有人懷了孕,但是男友卻翻臉不認人,將責任推卸到她的身上,一走了之。



除了呈現的英國中下階層社會的眾生相之外,相較於本片男性所透露出的軟弱,女性在片中的形象則大多顯得堅強而且成熟。女主角潘妮以她弱小的身軀守護著三個身型壯碩的家人。尤其在他趕到醫院焦急的抱住病床上羅瑞碩大的身軀大哭時,她堅毅而偉大的形象更因兩人身型的強烈對比,而越發鮮明。而潘妮的好友兼鄰居莫琳(Ruth Sheen 飾)也是一位堅強的母親,她未婚懷孕生下女兒,並靠著超市櫃台的工作,和在公寓幫鄰居燙衣服的收入,獨自撫養女兒長大成人。而且她豁達的個性,使她面對再艱辛的生活,都能幽默地一笑置之。當她發現女兒竟然誤犯她過去的錯誤,不小心懷了孕之後,她也挺身而出作為女兒的後盾,給予她最大的關懷和心靈的依靠。而女主角潘妮的女兒瑞秋,相較於逃避現實的哥哥羅瑞,則是個務實、乖巧,且成熟的女孩。此外,她也像是這個家的守護天使,話不多的瑞秋其實一直都在一旁默默的守護著父母的感情,當母親不自覺得用言語傷害菲爾時,是瑞秋向媽媽證實父親的指控;她也比他的父母了解她哥哥,所以當她母親信誓旦旦告訴羅瑞的主治醫師他兒子沒有抽菸的習慣時,正是瑞秋出面指正母親的錯誤。



而麥克李在《折翼天使》中的成就,不只在它以故事反映了英國社會裡勞工的生活,和愛情在這樣困苦人生中的重要。導演深厚的功力更展現在電影每一場景勻稱、細膩的構圖中。從電影開場,瑞秋在安養院穿廊拖地一幕,其安定對稱的構圖、與演員精確的走位,讓這個乏味的人生好像變成了一幅掛在美術館中優雅的畫作。此外,麥克李安排配樂的方式,也透露出他樸實的敘事手法。在本片之中導演並不想仰賴配樂在情感強烈的段落搏取更多觀眾的同情,相反地,配樂對導演來講,只是營造電影整體苦悶氛圍的工具而已。在關鍵的幾場戲,例如瑞秋與菲爾的爭吵,和電影尾聲主角一家人在病房裡和羅瑞聊天時,導演刻意不使用配樂渲染角色的情緒,而是讓觀眾從角色之間的一言一行體察他們的心境。如此的做法不但不會使敘事過度的矯情,反而可以產生更大的說服力,讓觀眾更深刻的體這個家庭因為「愛」而產生的改變。



因此,當《折翼天使》在這金融風暴重重衝擊生活的當下以「重」裝經典(這次是「重新」的「重」)之姿,和觀眾再次見面時,對我們的生活似乎是種激勵,提醒著我們別讓彼此之間的愛因為工作的勞碌而淡忘,而要時時更新,我們才能踩著艱苦的困境,品嚐甘甜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