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認真,越荒謬──《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
如果要一口氣看到布萊德彼特與喬治克隆尼兩人一起不計形象扮痞、扮醜,我想只有在柯恩兄弟的作品《即刻毀滅》(Burn After Reading)裡可以看到吧。電影的卡司堅強,除了上述了兩位巨星之外,還有約翰麥可維奇(John Milkovich)、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蒂坦史雲頓(Tilda Swinton)等實力派演員也參與了本片的演出。卡司陣容豪華是《即刻毀滅》給我的第一印象,但是,去掉曾在《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偷拐搶騙》(Snatch)中以叛逆形象出現的布萊德彼特不談;看到以往在銀幕上有著成熟性感形象的喬治克隆尼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神經兮兮又懦弱的花心男,則是這部電影的內容給我第一個的衝擊。《即刻毀滅》聽起來似乎是個情節緊湊刺激的動作片,但實際上,這是一齣不折不扣的喜劇。
劇情的主軸圍繞著一張裝有奧斯朋的回憶錄草稿與個人財務檔案的光碟。奧斯朋(約翰麥可維奇飾)因為酗酒問題被中情局革職,氣不過的他決定寫一本回憶錄,來個秘辛大爆料。此時他太太凱蒂(蒂坦史雲頓飾)因計畫和先生離婚,因此暗地裡調閱丈夫電腦裡的財務檔案,打算做為離婚的籌碼。而裝有這些資料的光碟竟然掉在查德(布萊德彼特飾)和琳達(法蘭西絲麥朵曼飾)上班的健身中心,他們一廂情願地相信這個有一堆數字資料的光碟是一份機密情報,想要靠它來發一筆意外之財,但是查德卻在它做發財夢的途中意外地送掉了自己的小命。
在主軸之外,次要的情節發生在奧斯朋夫婦與哈利夫婦這兩對夫妻身上。凱蒂和哈利(喬治克隆尼飾)暗通款曲,而哈利除了跟凱蒂偷情之外,更偷偷的在交友網站上「拓展版圖」,四處留情。沒想到他太太也沒有多安分,早就另結新歡,並也打算和哈利離婚,因此偷偷雇用律師為他的離婚官司佈局,偷偷跟監她的丈夫。最後,兩條敘事線終於交會在一起,查德潛入奧斯朋住所,希望能找到更多「機密」,而意外地被在奧斯朋家偷情的哈利轟掉了頭。接下來,所有的鬧劇皆以失敗收場,主要的角色們死的死,逃的逃。而在背後監控一切,打算漂亮掌控全盤的中情局也被事情的發展弄得一頭霧水,最後乾脆花錢消災,付給琳達它所索取的「情報費」好讓它可以完成她巨額的整型手術。
許多相關的評論文章都提到,柯恩兄弟在《即刻毀滅》中運用的核心元素就是希區考克式的「麥考芬」(MacGuffin),這種是運用故事中某個事物來當作情節進行動力的手法。在《即刻毀滅》中,這個物件想當然爾就是那張光碟,儘管影片的主軸隱約透露出了一種「偽間諜片」的味道,但這光碟為觀眾帶來的不是一部緊張懸疑的偵探片或是間諜動作片,而是一場荒謬的鬧劇──片中沒有智勇雙全的英雄,我們看到的只有酗酒又暴躁的情報分析員、神經質的花心「好男人」、執著於當個整型美女的健身房員工、跟又痞又天兵的健身教練。而這些人在片中也沒有真正成就什麼可歌可泣的事蹟或是浪漫愛情故事──查德跟琳達的「情報」完全不值錢;而一肚子怒氣與威士忌的奧斯朋並沒有奪回任何財產與尊嚴,他的不滿反而使得他最後命喪街頭;一心想當個萬人迷的哈利最後也是敗給了自己缺乏安全感的神經質與罪惡感,流亡海外;而中情局並沒有英勇地擺平任何國安危機,更平白無故送一筆錢給琳達整形。而所有的瞎忙都是為了一張離婚官司用的光碟,角色的行動跟物件本身重要性之間存在的巨大的落差,使得這故事變得十分荒謬。
然而,柯恩兄弟在畫面上的設計更是呼應並強調了《即刻毀滅》想要傳達給觀眾的荒謬,本片運用了大量景深極淺的拍攝畫面,以及許多特寫來拍攝角色的動作或是面部表情,例如奧斯朋在影片開場時得知自己被解雇時的反應、還有查德與奧斯朋通電話時的神情、或是哈利與女人約會遇到敏感話題時眼神閃爍的表情等等。如此一來角色們不論是無知、神經質的情緒、甚至所有細微的表情和動作,在鏡頭下都變成了全場視線的焦點。而鏡頭對於角色荒謬的一舉一動賦予如此全心全意的凝視,更強調了影片想要呈現的荒謬性。除此之外,全劇畫面的景深在中情局長官詢問案情發展的幾場戲裡,更是感覺縮短到了極限,除了官員的五官是在鏡頭的焦距之內,其他的身體部位以及前景、背景皆是一片模糊,似乎是在隱喻自許無所不知的中情局其實看得到的其實十分有限。
柯恩兄弟除了在畫面呈現上諷刺了中情局的能力,在電影敘事的結構上,他們也把玩所謂的全知的概念,在電影語言之中,能將地面上景物一覽眼底的鳥瞰鏡頭通常暗示著敘事者全知全能的切入角度,而在《即刻毀滅》之中,電影以人造衛星的視角和衛星空照圖開場與做結,更是強調了鏡頭的第三人稱全知敘事者的身分。而在這敘事之下的觀眾,當也是全知的旁觀者,因此真正知道所有來龍去脈的觀眾對照之下,那自許無所不知的中情局更是顯得無知。
最後,回到電影的片名,柯恩兄弟的片名本身也是一個「麥考芬」,他們命名的「Burn After Reading」使它聽起來像是另一部《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因此為觀眾對內容的想像塑造出一個動作片般的氛圍,直到觀眾走進戲院以後,這氛圍就功成身退了。而中文的譯名,除了貼近原味地翻成「即刻毀滅」之外,還用了「布萊德彼特」的名號加持,變成冗長的《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雖然明顯的看的出是商業考量,但是換個方式想想,這樣的組合其實也保留了英文片名那種麥考芬的功效──只不過這回,觀眾懷抱的期待不只是看到一部動作片,還要加上布萊德彼特以往帥氣的銀幕形象,我想,其之間的落差其實更呼應了柯恩兄弟在全片中所傳達的荒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