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首步曲》:夢想的條件與代價
第一位置(first position)是芭蕾舞中的基本站姿,這個腹肌緊收,胸骨平放,肩膊放鬆,頭頸垂直的姿勢是學習的起點,也是這部芭蕾紀錄片的片名。如何站穩第一位置開啟芭蕾舞者生涯?本片試圖在YAGP(美國青少年舞蹈大賽)的小選手們的身上尋找答案。YAGP是芭蕾舞界的重要競賽,來自歐美的芭蕾學院、舞團會在此挑選優秀的舞者,給予獎學金或聘書。勝王敗寇,芭蕾的本質似乎就是競爭。
相較於殘酷的舞台,芭蕾舞者出身的導演貝絲‧卡門(Bess Kargman)的柔軟初衷是希望打破大眾對芭蕾舞界的刻板印象:「並非所有芭蕾舞者都很有錢,都是白人,或女舞者都有厭食症,男舞者都是同志,星媽都是神經病。」於是,貝絲揀選了不同種族與階級的小舞者,記錄他們參加YAGP的始末。拍攝對象的差異決定了影片的豐富性,這五組未滿20歲的舞者來自各方:無法在家鄉跳舞而去美國圓夢的哥倫比亞男孩,背負著家人在經濟與成就上的期待;極富天份也將童年埋葬在練舞時光的美國男孩艾倫與以色列女孩蓋亞;典型的美國金髮女高中生,儘管外型姣好、舞技不凡,卻因職業舞者的需求緊縮,難以在職業舞壇立足;虎媽隨時在側的日美小混血兒,如何在母親與教練的緊迫盯人下,從容自在地練舞、參賽;來自西非獅子山的戰火遺孤,在養父母的庇護下,以其對芭蕾的熱愛與意志克服膚色與階級的社會限制。
五組人馬接力搬演出夢想的條件與代價。導演成功展現了「成為」芭蕾舞者前,先天(經濟)條件的現實與後天訓練的艱苦,此外,聚焦於小舞者的家庭生活也逼近了這個專業所以困難的核心--這些孩子小小年紀便得面對與承擔人生的選擇,及背後的期待與責任。片中隱隱提問,作一個芭蕾舞者對11歲的孩子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興趣的重量有多重?小小的肩膀能扛下多少期待?所謂夢想不僅來自自我期許,更是這些未成年的孩子與父母的拔河角力。在記錄日美混血兒米可一段,觀眾能輕易感受到虎媽聰子強行介入下所散發的壓迫感,她將自己對於芭蕾舞的嚮往嫁接於兒女身上,成為母職動力的重心。當小兒子表明對芭蕾其實無興趣,也不願再練習時,她激動落淚的情緒其實讓人心驚也疑惑,是什麼樣龐大的投射造成龐大的落失?的確,聰子乍看是個神經病星媽,但導演其實碰觸了背後的情緒與張力,雖然沒有深入探究,至少讓這位媽媽不只是一個戲劇化的平板角色。
紀錄片隨著大賽公佈名次進入尾聲,孩子們各自獲獎、贏得獎學金或工作機會,正向地停在美國夢的完成,也滿足了觀眾在螢幕外陪伴他們跌倒、落淚後的小小期待。這部從競賽出發的紀錄片所關注的並不是機制與權威的問題,鏡頭始終對著場上翩翩起舞的人和一旁的教練們,積極向前、目標一致。也許,讓人意猶未盡的是,是否可能將刻板印象劈得更深?YAGP是否為進入芭蕾世界的唯一門票?這種扭曲著人體與意志的高級藝術是否容許叛逆的空間?闖過YAGP或許只意謂著在漫長的芭蕾生涯中站穩了第一位置,也許,進入學院和舞團後還有更多夢想破碎,競爭險惡的故事,繼續說下去,芭蕾舞者的生命故事才能更為立體與動人。
(《芭蕾首部曲》九月於府中15新北市紀錄片放映院之場次,請見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