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棒球強壯的臂膀:《球來就打》

371
2012-08-17

近期即將上映的兩部國片《球來就打》、《BBS:鄉民的正義》我都十分喜歡,因為這兩部電影的劇本都抓住了近年最發人省思、卻又不落俗套的社會議題。而且,這兩個議題恰好都可以在商業娛樂的目的與社會實踐的理想兩者之間取得不錯的平衡,這是台灣電影近幾年來所難得一見的。但今天我們就先談談月底即將上映的《球來就打》吧。



《球來就打》是編劇涂芳祥的原創劇本,並曾以此在2009年獲得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的優等獎。在這邊必須補充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在當年優良劇本獎公布之前,台灣職棒正在次陷入假球風暴之中,2005、2007兩次球員涉賭放水事件重挫職棒好不容易重建的信用和票房,沒想到2008年竟又爆出米迪亞暴龍球團直接涉入簽賭放水事件,使當年成為台灣職棒史有史以來最難堪的一年。台灣國球成為國人心頭最大的痛,而也使得2009年的優等獎五篇作品之中就有兩篇作品以假球風暴作為題材(除了《球來就打》之外,還有王瑋、陳佳鍵以打假球事件共同創作的《再見全壘打》。)涂芳祥的劇本則是該屆得獎作品中首先獲得青睞,由徐立功擔任監製,資深電影導演尹祺執導,合力將本劇搬上大銀幕。



本片講述一個因假球風波逐出球壇的國手「烏米」黃清海(黃少祺飾)在前輩博仔(宏都拉斯)引介下,來到一隻剛成軍、素質參差不齊的高中球隊擔任教練。但背後的問題過不久便一一浮現:校長(鄧安寧飾)無心經營球隊,只想藉球隊之名四處申請經費;而角頭Bada老大(楊烈飾)則覬覦這支球隊,希望讓它成為一支可以在賭盤上操控自如的棋子,因此不斷督促烏米將球隊打造成球壇黑馬,等著在總決賽上操控比賽。烏米不想讓小球員的未來毀在自己的手上,本想虛應過去,不料一個自美國返台的熱血球迷Nancy(周采詩飾)介入,使他的態度大大轉變,決定放手一搏,為小球員圓夢,也為過去贖罪。



如果你以為《球來就打》只是一部幫台灣職棒找溫暖的熱血勵志片,那你就錯了。雖然影片中有不少幽默的橋段,但《球來就打》儼然就是兩代台灣人對國球「愛之深,責之切」的心聲,本片由一支新成軍的青棒球隊來切入議題,帶出的不只是假球背後黑手的貪婪跟心狠手辣,更揭露簽賭、假球是一個嚴重的結構性問題──黑道簽賭集團、執政當局、球員前後輩的人情壓力,全都一環扣著一環,不論是否出於自願,在這樣的共犯結構運作下,片中有幾幕劇情看來甚至讓人心情沉痛。而電影當然也沒有一廂情願地讓烏米用滿腔熱血就克服這些問題,現實的問題不斷將烏米的熱情澆熄,黑道老大Bada心狠手辣又多變的手段每每在觀眾以為事情出現轉圜的時候朝我們臉上賞了一個火辣辣的巴掌,直到最後烏米為這個球壇共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轉圜的希望仍然渺茫。



就是這樣的創作態度,讓我覺得這部電影十分值得喜愛棒球、受過職棒簽賭傷害的台灣球迷一看。



本片的卡司頗有分量,男主、配角黃少祺、洪都拉斯都是現任的「台灣之星棒球隊」成員,黃少祺首次在電影中擔綱男主角,相較電視劇的誇張演法,電影需要更多的細膩表演技巧來支撐角色,黃少祺在銀幕上看來表現有些許拘謹,而洪都拉斯在本片中的表現相較之下則較具說服力。飾演Bada老大的楊烈雖然在結尾的部分表現太誇張,讓人不禁脫離劇情,但是在其他時候他也有不錯的表現。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飾演Bada貼身手下「River哥」的張翰,這個熱愛棒球的黑道大哥角色關鍵但戲分不多,他卻靠著細膩的演技在電影的最後一幕留下令人驚豔的表演。



我也很喜歡本片的美術設計,相較於有些寫實國片過度裝飾了片中的場景,呈現出精美卻缺乏說服力的空間,在本片美術指導王閔可的電影場景中,不論是球場、角色家中,他使用大量的常見物件,以細節堆砌出了寫實的生活感,同時仍兼顧了視覺的美感,在Bada老大富麗堂皇的家裡,他的設計或許稍微誇張了一些,卻滿足了戲劇效果與觀眾對於角頭生活的想像。本片置入行銷的部分也是近年國片中做得頗為成功的作品,《球來就打》全片於台中拍攝,也在不少台中觀光景點取景,將之在電影中毫不突兀地呈現,如此一來應該可以對一心想要透過電影行銷城市的台中市政府官員、議員有個很好的交代(想想李安),而於合作廠商的品牌至入行銷上,本片的安插手法也都能讓我欣然買單,是滿成功的合作。



但本片也還是有其美中不足的地方。電影在一開始很認真地經營了鄧安寧飾演的貪心校長這個角色,但後來很可惜地沒有任何收尾;而電影在片頭還小小批評了台灣的兩岸棒球交流政策,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在整體劇情上沒有明顯的關聯和影響,在取捨上顯得貪心了一點;而在電影後段,劇情於球隊與Bada兩邊切換時,節奏掌握也有進步的空間,但不至於影響太大;而飾演自美國返台球迷的周采詩雖然喜歡「烙」英文,但是她的口音卻十分缺乏說服力,我們……就當她只出國一下下好了。



儘管《球來就打》有些地方不盡人意,但我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也喜歡它傳達的訊息。儘管黃清海在片中不斷澄清自己沒有打假球,但是導演和編劇並沒有為他的說詞背書或是下定論,因為他們在意的不是還給球員清白,因為公道自在人心,他們著眼的是未來──他們不但邀請包括西苑高中在內的眾多青棒球隊參與影片拍攝,肯定這些小球員的努力;當他們讓這些未來國球生力軍的身影在大銀幕上展現的同時,我可以感受的到,參與製作這部電影的人更在深切的思考:我們怎麼阻止這樣的事情在下一代的球員身上再度發生?如何才能讓棒球回到純粹的比賽?我們該有什麼態度,什麼覺悟,什麼作為?



這,才是《球來就打》最熱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