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良善的本土喜劇:《寶島漫波》

317
2011-07-22

《寶島漫波》替台灣的市井小民喊出心中積鬱已久的怒吼;但既然是用「喊」的,內容難免就直白了一些。



先弄清楚,由王啟在導演的《寶島漫波》是一部關於高雄小市民苦悶心聲的劇情片,並不是2009年黃淑梅導演所拍攝,紀錄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的《寶島「曼」波》。曾擔任去年高雄電影節閉幕片的《寶島漫波》改編自九十三年度聯合報首獎小說,片中結合了近年台灣經歷的風雨和發生的社會問題,諸如金融風暴、企業裁員、失業率攀升、綁架、還有手法千奇百怪的詐騙案件……等等。透過本片男主角一家人和綁架妻子好友小孩的綁匪的遭遇,這部電影道出了小市民生活的辛酸與無奈。



綽號「黑面光」的阿光(屈中恆飾),是一名因裁員而失業的前金融業操盤手。一日,他太太朋友秀莉(黃婕菲飾)的獨子遭人綁票,歹徒向身為單親媽媽的秀莉開價300萬元贖回他的寶貝兒子。不料綁匪掛掉電話不久,秀莉又恰巧接到一通佯裝綁票的詐騙電話,騙徒察覺機會,向秀莉索價30萬元,而心急地秀莉不疑有他,馬上交付了贖金,到正牌歹徒來電催討,她才發現受騙上當。另一方面,苦無出路的阿光連擺攤也賠錢,又面對嚴父過高的期待,在多年未見的兒時玩伴Toro(陳以文飾)慫恿之下,加入了他們名為「電話行銷公司」的詐騙集團,在那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挑戰著阿光良知的界線。而秀莉為了兒子的安全還是報了警,警方追查綁架案的過程之中,卻意外順道破獲了Toro的老巢,而身為集團一份子的阿光竟然誤打誤撞地成為破案功臣,獲得高雄市長公開表揚。



《寶島漫波》值得嘉許之處在於本片的架構。自編自導的王啟在導演透過頗有巧思的手法,將阿光、綁匪、詐騙集團三條敘事主軸串起。並安排向同一人勒索卻互不相識的綁匪與騙徒無預警地碰面,又或是讓主角阿光加入詐騙自己好友的集團,都為本片增添了些許懸疑張力。演員方面,飾演綁匪頭兒「孔雀老大」的羅思琦與飾演副手「阿忠」的楊宗樺也有不錯的表現,尤其楊宗樺飾演為了重病的妻子鋌而走險的低收入中年男,自然而深刻地詮釋出草根小民的無奈,而出身劇場的他竟是全劇之中演技表現最有電影感的演員。



但可惜的是,儘管《寶島漫波》的故事架構有它的潛力,但劇本卻無法為這骨架填入密實而鮮活的血與肉。《寶島漫波》的確在故事中反映台灣近年經歷的風波與亂象,但是置入的手法過於淺白。例如,影片開場時阿光走在路上,內心獨白剛介紹自己是失業員工,馬上遇到一名男子跳樓,接著更是接了一段新聞插播向觀眾解釋男子的死因是長期失業加上家庭壓力而尋短。如此的手法在本片中甚為常見。此外,各個角色的性格普遍缺乏深度。儘管幾個主要角色──失業員工、綁匪、騙徒──都是立體角色(round character),但是他們的舉止與思維都似乎是從社會大眾對這些人物的刻板印象發展出來的。缺乏真正、有機的個人背景作為基礎。



除此之外,導演以荒謬的手法諷刺人們對於錢財的貪慾和生活的無奈,的確達到了效果。例如綁匪「孔雀老大」擄人的動機竟然是要錢支付和女網友的開銷,但孰料女網友的真面目竟是詐騙集團的駭客高手。又例如詐騙集團首腦Toro哥構思新手法的方式,竟然是參加佛寺舉辦的禪修。這些構想的確嘲弄了人心的貪婪和偽善,但是嘲諷的表現方式卻像本片角色性格的塑造一樣過於表象,缺乏更深層、來自角色性格的根基去支撐,因為本劇中角色的性格都過於平實,若是將關鍵角色的個性處裡的更鮮明、強烈,提顯他們對於金錢財富過度的執著,如此一來,《寶島漫波》針貶時事荒謬諷刺的力道想必應能更顯強勁,更像一部道地的黑色喜劇。



但是,回到這部電影的出發點,導演的立意是好的,他為許多終日窮忙讓錢進老闆口袋,到頭來荷包還要被這社會東刮西騙的苦命小平民出了一口氣。而許多人也為本片的淺白風格解釋,認為導演是為了要讓他的用意被更廣大的群眾了解。但是,身為一部自詡為《海角七號》後繼者的商業片,我認為,製作出一部雅俗共賞的電影應該是他應該追求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