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亂日誌》:性愛神話還是人生啟發?

290
2010-12-30

每當看到像《慾亂日誌》這樣露骨的片名時,對於那一部電影的心情往往既期待又怕受傷。期待的是,像這樣探索道德禁區毫不扭捏的電影,通常有著強烈的導演個人風格,散發著傲視塵世的狂放,使得觀眾在觀影臉紅心跳時,也不免佩服他們面對人性最裸露的慾望時的坦然;又或者,導演會帶著人類學家般的口吻,或以哲學的高度,用異常客觀的冷漠態度剖析情慾的極限或荒謬,使得觀眾對於人性有一層新的體會。而害怕的當然是看到一部低俗的情色片,沒有深入的人性刻劃或是劇情發展,只有膚淺的聲光刺激,就跟看到一部只會噴血灑肉醬的次級驚悚片一樣。幸好,演員貝蓮法布拉(Belén Fabra)以這部片獲得巴塞隆納影展高第獎最佳女主角提名,讓我們知道《慾亂日誌》至少不是一部庸俗的電影,但是,它又能不能滿足觀眾更高的期待呢?這就可能見仁見智了。



但至少,本片挑選的題材潛力十足,《慾亂日誌》改編自法國作家瓦拉莉塔所(Valerie Tasso)2003年出版的爭議之作《性癮日誌》(英文版譯作Insatiable: The Erotic Adventures Of A French Girl In Spain)。在這本半自傳的小說中,作者開誠佈公地和讀者討論自己的性經驗與她對於性關係的觀察。但在電影之中,主角對於自身和性愛中人際關係的觀察占的篇幅變少了,主要的焦點都放在這個「傳奇女子」的人生經歷上。因此,電影便以流暢而通俗淺白的敘事來描繪瓦拉莉的不凡經歷,有時候甚至有點流於矯情。



而為了讓劇本更商業通俗,也為了讓瓦拉莉的角色更充滿傳奇色彩,編劇因而選擇性地忽略原著的某些細節,好讓劇本可以用更浪漫的角度詮釋她的性愛冒險。例如,電影讓觀眾看到的是瓦拉莉跟一位又一位身材壯碩又貌美的男子纏綿,而沒有提到原著中她曾在某趟商務旅程中決定和一位又胖又其貌不揚的男子上床;又或者是電影裡當瓦拉莉決定當一位應召女郎時,電影告訴觀眾的是因為她決定要展開一場肉慾的冒險,但是它卻沒提到,實際而殘酷的原因是瓦拉莉在與前男友分手當時,她已為了支付他的生活開銷而傾盡自己的存款,更為他揹了一大筆債。在這樣的「去蕪存菁」之下,在鏡頭前,瓦拉莉就成了一位英勇的冒險家,全心地探索自己身體的慾望。其實這樣也不是完全不好,編劇的取捨讓電影的故事得以專注在描述瓦拉莉對於性與愛的三個不同階段的體認。從他沉溺於肉體歡愉、到為了彌補內心空洞而尋求愛情、到最後結束當應召女的生活之後得到最後的醒悟,這樣的安排讓整個劇本不會過於複雜。但可惜的是,相較原著而言,瓦拉莉對性愛之中人生百態的觀察就顯得輕描淡寫,使電影少了許多層次,也使得這部電影雖然有著時尚的場景設計、通俗流行的配樂、挑戰道德禁忌的話題的勇氣,但整體看起來卻像是一部尺度不設限、看起來更有文學氣息一點的《慾望城市》。



在影像上,導演克里斯提安莫里納喜歡在不同的場景之中把玩鏡子與鏡中的倒影。在瓦拉莉與友人哈珊做愛的這一幕,與另一場瓦拉莉拒絕嫖客求婚的戲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但鏡子在本片之中之所以佔有一席之地,我想是因為它暗示了瓦拉莉在這場性愛冒險最後的體悟。除了運用鏡子之外,導演在場面調度上也有不錯的表現,他善於運用光線細微的變化和場景道具的色調來襯托角色心境,也善於利用不同焦段的鏡頭所造成的視覺效果,來凸顯鏡頭下角色間的關係。而在攝影機前方,飾演瓦拉莉的西班牙演員貝蓮法布拉出色的表現則是有目共睹,她面對鏡頭落落大方,絲毫不扭捏造作,令人對她挑戰演出此一角色的過人的膽識十分折服,尤其在電影的前半部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她詮釋瓦拉莉在快感與高潮之中歡愉卻又迷惘的心境時展現出來的細膩演技。



從迷惘到醒悟,《慾亂日誌》讓觀眾看到了瓦拉莉追求幸福與眾不同的方式,但儘管演員的表現亮眼,而電影更是以一句富含哲理的台詞畫下漂亮的句點,但是在影片缺乏更深入探討的企圖心之下,瓦拉莉的故事究竟能帶給觀眾多少啟發?或是,這又是另一則有著性感外表的都會性愛神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