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哥哥是獨生子》-關於兄弟,更關於義大利
《我的哥哥是獨生子》(My Brother is the Only Child)是義大利籍導演丹尼歐里路查提(Daniele Luchetti)的作品,同時也是編劇薩多皮查哥利亞(Sandro Petraglia)和史蒂芬諾盧利(Stefano Rulli)繼《燦爛時光》(The Best of Youth, 2003)之後,另一部同樣以兄弟為主題的作品。
皮查哥利亞與盧利的前一作品《燦爛時光》,將近七小時的片長和橫跨將近半個世紀的故事線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兩位編劇對於角色個性細膩的刻劃、以風趣又平易近人的口吻道出深刻的人生體驗的敘事風格,更是令觀眾回味再三的原因。皮查哥利亞和盧利在《燦爛時光》中不疾不徐地敘述兄弟間的深厚情誼和他們各自的故事,也慢慢帶著觀眾看見角色們從學生時期到壯年之間,生命中大大小小的事件和心路歷程。《燦爛時光》雖然有著小品般恬淡的風格,但它同時也是一部關於人生的史詩。在同樣敘述一對兄弟間故事的《我的哥哥是獨生子》中,我們將會發現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原來也可以是一個時代下國家社會的縮影。
弟弟阿西奧自小就是個充滿熱情又憤世嫉俗(cynical)的人,身為工人之子,自小立志要為社會弱勢族群奮鬥,但因家人對他人生方向的多方限制及不滿,相較於對哥哥馬利歌的信賴,更加深他憤慨的心情。阿西奧覺得哥哥就像是獨生子一般受寵,這種不滿使他處處與哥哥做對,並更激進地尋找改變社會的方法。但是這個社會所能提供的希望—法西斯黨、共產社會主義—雙雙都讓他失望了。經過了一番闖蕩,他最終還是找到了自己的方法,不僅為家人、鄉親要回了屬於他們的那份政府未兌現的承諾,也守住了自己童年的理想。
就政治議題來講,「救贖的力量」是本片所探討的核心:到底哪一種方法,才真正能為義大利人民生活帶來救贖?路查提的電影最廣為人知之處,是對於義大利政治的各種批評與諷刺。《我的哥哥是獨生子》也運用劇情、攝影、與剪接等多種呈現方式,嘲諷六0年代之下的社會勢力,包括教會、政黨、尤其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等,這些以解救同胞為己任的組織,如何因拘泥於理念與現實的衝突、陳腐的體制、和彼此不斷的攻訐對立等困境,而與民眾漸行漸遠,對解決人民當下困境反而顯得無能為力;隨著阿西奧的摸索,我們發現:最後只有最單純、最原始的那股強烈的行俠仗義熱誠,才是最強而有力的救贖力量。
然而,透過影片刻畫生活風趣的風格,則淡化了劇中嚴肅的政治議題,並將觀眾對本片的焦點從政治轉移到一個年輕男子的心境成長,以及當時義大利的生活光景。阿西奧與愛慕對象間純情而曖昧的互動、和兄弟間的爭吵打鬧,讓男性觀眾似乎看到自己青澀歲月時的影子。此外,影片也帶著觀眾走過六0年代義大利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從小鎮到大城,完整地呈現當時各地的生活風情,和種種居家生活細節,讓人如有走進時光隧道之感。同時,透過樸實的服裝與場景,加上義國觀眾對六0年代社會的共同回憶,路查提與編劇皮查哥利亞和盧利,塑造出了一部屬於義大利人民的電影。
對於導演丹尼歐路查提的一貫的題材風格而言,《我的哥哥是獨生子》是他作品中政治意涵較薄弱的電影;但對喜愛兩位編劇皮查哥利亞和盧利以及《燦爛時光》的觀眾而言,《我》片相較之下,則是讓觀眾看到編劇對於義大利六0年代政治社會情勢含蓄的批判。而本片不變的,是他們作品一貫風趣又貼近人心的寫實風格,和他們塑造角色個性精準而細膩的功力;但其關注的焦點,則由個人生命旅程擴大到社會與人群的生活經歷,也因此我們看到皮查哥利亞和盧利兩人在本片中對於關注人道議題所展現出的高度熱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