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拋擲到世上的人──《4月3週又2天》
散場的時候聽見鄰人議論:「也沒什麼,就是講一個女人墮胎的事情。」她說得很對,這可能是電影裡所發生最重要的一件事。雖然我很想說這不是一部關於墮胎的電影因為它真的不是,但這種說法有嘩眾取寵之嫌。
《4月3週又2天》(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屢獲國際大獎的氣勢使導演克里斯汀穆基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如果你恰好在這之前剛看過這位導演的前作,帶著黑色喜劇風格的《幸福在西方》,因而帶著微笑走進放映本片的戲院的話,接下來的兩個小時勢必如坐針氈。我想任何人都不會覺得這是一部可以坐在沙發上翹著二郎腿舒舒服服看完的電影。
即使是對1987年羅馬尼亞的政治局勢與社會氛圍一無所知如我者,亦能從這部電影中深切體會到那股令人透不過氣的壓迫感。兩個小時的電影其實講的不過是一位羅馬尼亞女大學生生命中的一天,在極精簡的時空中營造巨大的張力,觸角多元,剖析深入,其高度壓縮的技法能使觀眾屏息,令創作者羨艷。但這又是一部毫不賣弄形式的電影,老老實實地跟拍,沒有煽情音樂也沒有炫爛影像。好的寫實電影往往會令人忘記自己在看一部電影,也因此女主角一整天輪番上演的艱難處境,也就更加赤裸無情地逼現到觀眾面前。
短短一天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輪廓的勾勒(物資取得之困難、蠻橫官僚的飯店人員、墮胎禁令……),女性身體如何被迫成為交易的籌碼,社會環境以及種種以道德或正義為名的禁令如何將尋常百姓逼入絕境,現實如何令人失去尊嚴,權力如何使人變成罪犯(那個醫生!),女性之間矛盾的友誼,情侶間難以啟齒的秘密及其所衍生的隔閡與信任問題……等等。這是一部既針砭社會亦剖析人性的電影,端看從哪個角度切入,好的電影可以極單純亦可以極複雜,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用來窮究一個觀念到萬劫不復的地步,也可羅織一個萬象紛呈的世界,讓不同面向的問題同台浮現。《4月3週又2天》可謂兩者的優點兼而有之。
不過,這部電影中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其實是,女主角所身處的,是一個不折不扣,危機四伏的世界。在電影裡的年代與社會中此點尤為明顯,然而即使時至今日,人仍舊未能脫離險境。影片中一個極細瑣的段落令我印象深刻,女主角提著裝有嬰孩的袋子在暗夜中尋找棄置地點,既要擔心嬰孩被發現,又要考慮自身安危,精神高度緊繃,這時一個男性身影從她側後方逼近,我清楚聽見現場不少觀眾的驚呼,女主角慌忙之中搭話問了路匆匆就走,而那人不過是正常回答而已。這一幕戲裡戲外的感受彷彿是人在世上註定要面對未知的恐懼這一事態的縮影。
全片的進行基本上以女主角的觀點單線順序推展,觀眾不比女主角知道得多(我們甚至比女主角知道得還少,在女主角和密醫進飯店之前,我們甚至連他們今天打算做什麼都不知道)。其實女主角的這一天即是一連串出岔的過程,生活本身是無秩序的,不分種族、地域、時代,人永遠在混亂中面對意外。女主角對她的男友說:「我不會遲到,如果沒有意外。」首先訂好的房間沒了,然後是朋友一連串謊言使她們陷入最不堪的處境(女主角對這些謊言事先毫不知情),而懷孕這件事其實本身就是一種意外。接下來是全劇極精彩的部分:失聯的電話。女主角到男友家後我們和她一樣從此無法得知飯店裡的情形,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朋友可能會死,她們可能被抓,一來一往而無人接聽的電話刺激觀眾無窮想像,然而我們只能知道此地、此時的事情,這就是現實,連下一秒都不可能預測,更不用說遙遠的未來。她的處境逼她去想,於是她開始害怕自己將來會不會陷入相同處境,屆時男友會如何待她。後來她到暗巷裡丟棄嬰孩,風吹草動都可能致命,車聲、狗吠、人語都是警訊,警察和罪犯對她來說一樣危險,彷彿在夾縫中匍匐前進,遍體鱗傷。即使到了片尾她還要面對一次恐懼:她回去,而她的朋友不在房間。
誰都有這樣的經驗,接連不斷地受挫,情緒變得敏感,精神越趨痛苦,現實卻還緊咬著你不放,世界從來不會同情你的危機,人的存在何其脆弱。這部電影為我們溫習了存在主義永遠的習題:人被拋擲到這世界上是無依無靠的,因為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