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旅程,不變的吉普賽靈魂《尋愛之路》

94
2007-02-01

相信看過「北非行路遙」(Exils)的朋友,對於Tony Gatlif這位導演一定不陌生,其強烈的個人風格讓人過目難忘,而當年也憑著此片拿下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並受到了世界影壇的注目。即便如此,他的作品卻從未正式在台灣上映過(之前都只在影展中出現),故這次將他的作品「尋愛之路」(TranSylvania)搬上院線實屬難得,相對也引起影迷的注意,讓人好奇這次導演將呈現給我們一場怎樣的旅程。



或許是導演本身對於吉普賽文化相當迷戀,尋找彷彿變成是Tony Gatlif電影中不變的命題:半自傳式的「北非行路遙」中,主角所找尋的是回憶,是對於國家、種族的自我認同(尋根);而這次的「尋愛之路」中,主角所尋找的則是愛情(不禁覺得片名翻的有點太白了…)。



故事描述一位懷有身孕的法國女子Zingarina,為了尋找被遣返的音樂家愛人Milan,而來到了德蘭斯瓦尼亞(TranSylvania)展開旅程,就當我自認為這將是旅程的最終目標(女子找尋愛人)時,導演便讓Zingarina找到了Milan,並得到了殘酷的答案,瞬間我對於故事的邏輯架構也如同Zingarina的心一同被打碎,迷失的我於是隨著失心瘋的Zingarina開始一同流浪。



其實如此隨性無章法的敘事手法,正是Tony Gatlif讓人驚豔(也迷人)的地方,其實在「北非行路遙」中便可窺知一二,只是在這次「尋愛之路」表現的更為強烈:在故事中段Zingarina重遇Tchangalo之後,兩人開始漫無目的流浪直到片尾,抽離具體的主線劇情,搭配鬆散的零星事件,看似空洞反而卻讓影像更能聚焦在兩個不同生命的呈現:一個感性、渴望愛情卻被愛刺傷的女人,一個理性、輕蔑愛情卻又內感空虛的男人。



愛情何須刻意尋找,愛情已在兩人間悄然而生。



除了自成一格的敘事手法外,流暢的攝影技巧也是他明顯的個人印記。「北非行路遙」中利用精確的取景佐以鮮明的色彩﹙北非、夏﹚,遼闊的景色加上大量的人物臉部特寫,呈現出異國獨特的民族風;「尋愛之路」中,則著重於自然光的捕捉,搭配暗冷的色調,將德蘭斯瓦尼亞(TranSylvania)營造出如世界盡頭的荒涼感,如此的「冷」﹙東歐、冬﹚恰巧與「北非行路遙」的「暖」﹙北非、夏﹚相反,但也因為這樣的「冷」,讓愛情的「暖」更被突顯,愛情成為Zingarina與Tchangalo在這荒涼境地的溫暖源頭,也因為如此強烈的對比,兩人間的愛情顯的格外濃烈。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音樂。在Tony Gatlif的電影中總少不了各式民族的音樂,而且都是他親自操刀製作,但音樂對於Tony Gatlif並非單純的背景氣氛營造,音樂更是其電影中的主體。「北非行路遙」中從人物設定﹙音樂家﹚、故鄉的連結象徵物﹙小提琴﹚、主角的隨身配備﹙隨身聽﹚,一直到最後回到故鄉留下的象徵物﹙耳機﹚,都與音樂有關;「尋愛之路」中Zingarina迷戀的Milan是個音樂家,Zingarina本身也是個迷戀音樂的人﹙或許該說Zingarina是愛上Milan的音樂?﹚。除此之外,音樂在電影中有時更像是某種救贖的儀式。從「北非行路遙」片尾長約十分鐘接近發狂音樂儀式,到「尋愛之路」片尾Tchangalo在雪地中的音樂儀式,Tony Gatlif的角色彷彿最終都須從透過音樂來洗滌心靈。而更讓人驚訝的,「尋愛之路」的全部音樂是在電影拍攝前就先完成的,若說這是部由音樂而生的電影也不為過,即便走出戲院後,迷人的節拍仍在血液中跳動。



你準備好了嗎?不妨暫時拋開無謂的劇情框架,隨著音樂體驗一段獨特的旅程吧!



註:對此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至周星星的部落格:blog.yam.com/jostar2 看一下Tony Gatlif的專訪﹙作者很熱心的將原文翻成中文﹚,相信對於導演的創作理念能有更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