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情》實錄
為什麼要看《偷情》?
早在去年便聽到這英文片名 Closer ,覺得特別。後來發現是茱莉亞蘿勃茲 Julia Roberts 及裘德洛 Jude Law 擔綱演出。蘿勃茲從《新娘不是我》之後 - 一個有情人終不成眷屬,但仍然能歡喜收場的難得作品 - 便沒什麼特別有意思的演出。這次配上那麼不來電的裘德洛,大概不會是一部浪漫喜劇片吧。看裘德,只喜歡過他在《天才雷普利》裡演公子哥兒的表現;對於這一位沒什麼雄性魅力的明星,不太想花錢看他的電影。
海報出來,看到片子還有娜塔莉波曼 Natalie Portman 及克萊夫歐文 Clive Owen 。娜塔莉波曼就是曾在《星際大戰》子集中出現、裝扮誇張的女孩/王;她也曾在王穎的《管到太平洋》 Anywhere But Here 演個成長的青少女。波曼年輕,但從來沒演過有趣的青少年片(像滑稽的《美國派》或俏皮的《獨領風騷》 Clueless )。波曼長得很美,從出道,只有十多歲,演盧貝松的《終極追殺令》 Leon/The Professional ,有人便提出片子有戀童的情愫;但是波曼美麗又童稚的特質好像總還沒有好好被發揮。
克萊夫歐文可能是大眾較為生疏的演員。我 2000 年夏天在紐約,下午隨意地選了一部片子,進影院消磨時間。發現這生疏的黑髮大眼英國男演員竟然能一人支撐住整部片子 - 那就是克萊夫歐文擔綱的《Croupier》。之後,不管是在《神鬼認證》 裡演個殺手,或在勞勃阿特曼 Robert Altman 的樓上樓下、英國階級劇《謎霧莊園》 Gosford Park 裡演個男僕,都讓人有印象。錯過了他主演的《亞瑟王》,倒是很想看看他在 Julia Roberts 及 Jude Law 之間會表現如何。換句話說,看《偷情》就是想再看看這位性感帥哥。
《偷情》一月在台北上演,我人得去紐約,原以為會錯過在大銀幕看《偷情》。到曼哈頓辦完事,走在路上寒風刺骨,完全沒法逛街,只好躲到戲院裡;眾多選擇中竟然也有《偷情》,當然便花個 10.50 美金來看看。
電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台詞。尤其是由克萊夫歐文嘴裡說出:“ Be my whore and in return I will pay you with your liberty 。”對於英國戲劇略知一二的我,這簡直像是詹姆士一世時期 Jacobean 戲劇出來的台詞。這是怎麼回事?電影結束,片尾資訊中果然顯現它是改編自舞台劇,劇作家是 Patrick Marber。當然,再花個 24.95 美金買了劇本來讀讀。
Patrick Marber 是個英國人,是九○年代末竄起的劇作家。九七年在倫敦搬演自己寫的 Closer 後(當時克萊夫歐文扮演了訃文編輯 Dan 的角色),電影公司便一直有興趣拍他的劇本;最後 Marber 選中由 Mike Nichols 導演他自己改編的電影劇本(Nichols 近年來較有名的作品當屬影射克林頓的《風起雲湧》)。選擇 Mike Nichols 也實在很恰當:Nichols 早年導過《畢業生》及電影版的《靈慾春宵》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這些片對男女情感中的刺激、殘酷都有相當赤裸的呈現。《偷情》可算是 Nichols 最溫和的一部了。
Nichols 選擇用非常乾淨的畫面配上大量的特寫,將目光集中在這四位男女的情感互動,也捕捉他們誘人的面孔。那麼乾淨的畫面讓人感覺不出紛雜的倫敦;那麼誘人的面孔會不會讓人忘了他們感情遊戲的殘酷自私呢?整部片的風格好像在與劇本的一段台詞對話;這台詞是由不時會去酒吧打工的 Alice 在攝影展時說出:
It's a lie. It's a bunch of strangers photographed beautifully and all the rich fuckers who appreciate art say it's beautiful because that's what they want to see. But the people in the photos are sad and alone but the pictures make the world seem beautiful. So, the exhibition is reassuring, which makes it a lie, and everyone loves a Big Fat Lie.
是個謊言。一群陌生人被拍的美美的,欣賞藝術的狗屁有錢人說那很美因為那就是他們想看的。其實照片裡的人物悲傷又寂寞,相片卻讓世界看來美美的。所以,展覽讓人放心 - 這不就是個謊言,而大家愛透了大謊言。
電影是個視覺的產品;我們進影院常常是欲求透過視覺獲得某種撫慰。《偷情》給了我們英國的俊男及美國的美女;中產的事物底下包藏著情感中的心動、狂熱、背叛、報復、殘局。電影的結尾, Marber 及 Nichols 給了我們 Larry 及 Anna 的重修舊好,而 Alice 離開 Dan、燙了卷髮、漫步紐約、吸聚男人目光。這結尾比戲劇版美多了。舞台劇裡,Anna 與 Larry 分開、孤零一人(有隻雜種狗相伴), Alice 在紐約被車撞死,警察連絡不到親人, Dan 還得去認屍。
雖說電影結尾看來美美的,它是不是個大謊言呢?當畫面出現 Anna 與 Larry 重修舊好,在床上互道晚安, Anna 將床頭燈扭熄,她暗暗、靜靜的特寫好似傳達著 - 不是舊好,而是失落。電影拍攝 Alice 漫步紐約街頭,其風格(慢動作加歌曲)如同片頭的 Alice 漫步倫敦,而我們都知道,漫步之後便是車禍。
今年已步入七十四歲的 Mike Nichols 處理男女情事不再兇猛,趨向溫和,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