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 DVD 精選影評】雙面瑪琳達

19
2005-08-11
  • 林文淇

繼《好萊塢式結局》(Hollywood Ending)與《說愛情,太甜美》(Anything Else)之後,伍迪艾倫 2004 年的作品《雙面瑪琳達》(Malinda and Malinda)在台灣還是沒有作院線放映,不過這次影迷們所幸可以透過剛上架的 DVD 看到這位影壇奇導演的新作。

從一九六六年的 What’s Up Tiger Lily(《莉莉虎,怎麼啦?》)起平均每年推出一部電影的伍迪艾倫,電影的質與量一樣驚人。提到當代「電影作者」,最佳的典範非他莫屬:他的名字與柏格曼一樣,都已經成為電影與表演風格的形容詞。他最經典的影片有像《拿了錢就跑》(Take the Money and Run)以及《所有關於性方面你一直想要知道但又不敢問的事》(An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But Were Afraid to Ask)那種橋段幽默至極的喜劇,由他飾演膽小、好色又無能的小人物,狀況百出。另外一種則是如《安妮霍爾》(Annie Hall)與《曼哈頓》(Manhattan),還是由自己飾演沒有自信又神經質的猶太知識份子,在紐約都會裡經歷男女之間相戀、分手、離婚、外遇等每日都在上演的人間戲劇。善於玩弄電影形式的他,經常大開電影與現實虛實難分的玩笑,於是《開羅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劇情裡的男主角會從銀幕上走出來安慰悲傷的女觀眾,或是《解構哈利》(Deconstructing Harry)裡的角色可以任意回到童年,甚至跟自己當時的家人鬥嘴。

《雙面瑪琳達》可以說是這些經典「伍迪艾倫」元素更進一步的發展與大融合,唯一缺少的就是伍迪艾倫自己的演出(他已經年近七十,除了《說愛情,太甜美》的老少戀外,他可以演的角色真是愈來愈少)。影片主要是雨夜的餐廳裡四位朋友一段茶餘飯後交談。影片開始其中二位劇作家辯論生命的本質,喜劇作家認為生命本質是悲劇,人們因此需要喜劇提供逃避;悲劇作家無法苟同,他認為生命本質是荒謬的,否則他更能與生命本質契合的悲劇一定會比喜劇受歡迎。另一位朋友此時提出一個發生在朋友身上的生活真實事件,要他們兩位評斷那算是喜劇還是悲劇。觀眾只能從他的口中聽到:在一個小小的派對上,突然來了一個女人...。接下來,影片透過二位作家的不同觀點來呈現同一個故事的二個版本。這二個版本的女主角都由蘿達‧米契爾(Radha Mitchell)一人分飾個性截然不同的同一個角色。影片在這二個不同的版本與餐廳的場景之間交互剪接,不斷提醒觀眾一切只是故事、只是電影。影片最後神來一筆讓沈浸在故事裡忘記餐廳裡的場景也只是電影故事的觀眾,會在天外飛來的錯愕中牢牢記住。

劇情的部份在此無須詳述,我可以先透露劇情主要是這位闖入派對的女孩跟主人夫婦之間衍生出來的男女感情關係。二個版本裡,除了女主角外,其餘的角色都由不同演員扮演身分類似的人物。電影情節就在相似但又明顯不同中,提供極大的觀影樂趣。當然伍迪艾倫幾乎句句珠璣的對白以及編劇的巧妙一點也沒有隨著他的年紀失色,他也找了威爾‧費洛(Will Ferrell)頗為中肯地扮演他正字標記角色的分身,讓人看了不覺莞爾。在喜劇版本裡,為情所困的有婦之夫,幾經波折竟然只在命運的一個轉折間就能夠有情人終成眷屬;在悲劇裡,為愛所苦的女人以為找到真命天子,最終還是一無所有。愛情不都是這樣?人生不就如此?全片最令人激賞的,莫過於伍迪艾倫能夠將這些老掉牙的愛情故事編成三個互相關連但又毫不相干的故事,宛若協奏曲般流暢地放在一部電影中鋪陳。

影片在片頭字幕的配樂從史特拉文斯基優美的弦樂突然轉換到輕快的爵士樂時,就已經暗示伍迪艾倫要玩的古典/現代、悲/喜、男/女、虛/實、電影/人生等等命題的對照遊戲。你明明知道一切只是戲,也知道導演故意要讓你知道,但是隨著電影鏡頭的進出與音樂起落,當人物出現在銀幕上為情所動,為愛所苦時,你還是情不自禁地跟著進入電影幻化的真實裡,這就是愛情亙古不變的魔力,就是電影驚人的魅力所在。

當《雙面瑪琳達》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候結束,此時電影畫面全黑,然後輕快的爵士樂響起,你突然從電影夢的空中掉回觀眾席的現實,這時你會忍不住在意猶未盡的愉快裡讚嘆一聲:「好個伍迪艾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