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仁/眾生相」導演專題回顧展──影展導讀
萬仁導演的新作《車拼》即將上映,這是一部「政治黑色喜劇」,遙遙回響了三十年前、作為台灣新電影起始標誌之一、萬仁的第一部劇情片《兒子的大玩偶》中的短篇〈蘋果的滋味〉。。
一、多重的形式風格與批判主題
《蘋果的滋味》(1983)
改編自黃春明知名短篇小說的《蘋果的滋味》(1983),延續了彼時鄉土文學運動中反帝反殖的相關母題:片首在台北街頭以黑頭轎車撞倒了底層台灣人阿發、輾斷了阿發雙腿的那位美國軍官肇事者,結尾卻在美國海軍醫院雪白病房中、在一聲聲咬嚼美國蘋果的清脆聲響中,諷刺的成了這個底層家庭的恩人與救星。同時,萬仁的電影改編,不但屬於台灣新電影運動的號角之作,它從威權電檢室所點燃、進而一路延燒的「削蘋果事件」,也具體反映了台灣新電影運動所內含的批判精神。
然而,以後見之明來看,萬仁卻成了台灣新電影之中備受忽略的異數──萬仁的電影風格,介於侯孝賢的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和楊德昌的高度現代主義(High-Modernism)之間,但也有異於同一時期王童和虞戡平所嫺熟的好萊塢古典主義(Classical Hollywood)。萬仁的言志傾向以及政治批判意識,引導他靈活的選擇各種切合主題和敘事的電影語言,這在《蘋果的滋味》已初露端倪:黑色電影氣息的美國大使館、寫實主義視角的台北貧民窟、表現主義風格的美軍醫院,市區違章貧民窟與郊區白宮式醫院之間的諷刺對比,黑色喜劇對白揉合了鄉土文學語言……。甚至,不只是語言的多樣與風格的切換,《蘋果的滋味》的許多次要主題,也已然預示了萬仁日後作品的諸多關注所在:「城鄉」(鄉下人進城)、「階級」(城市貧民窟、底層小人物、都會中產階級)、「性別」(尤其是台灣女性之磨難與現代女性之成長)、「政治」(台灣民主運動史及其挫敗)、「歷史」(讓喑啞噤默的禁忌歷史得以發聲、令城市空間裸露出它豐厚的歷史地層)。
圖:《蘋果的滋味》劇照。
|
二、城鄉、南北、省籍的政治批判
《超級市民》(1985)與《惜別海岸》(1987)
台灣八0年代的「城鄉」與「南北」議題,在萬仁的《超級市民》(1985)與《惜別海岸》(1987)中,有了殊為奇特的雙向運動與辯證。在《超級市民》中,南部的青年搭車北上,來到台北這座急速現代化的大都會,有如劉姥姥入大觀園,無頭蒼蠅一般,尋找他那更早北上工作卻無故失聯、甚至恐怕已經失身而失落的妹妹。這趟尋人之旅,讓南部青年見識了台北的高廈繁富與底層貧窮、光鮮亮麗的店面與黑暗陰濕的後街。有趣的是,此片的「鄉下人進城」敘事(Countryman Goes to City),一方面暗示了妹妹在萬惡城市中的墮落結果,另一方面同時卻又肯定了冰冷都會中真誠友誼和擬似親情的可能性──這在台灣新電影的主流城市論述(城市墮落敗德、鄉村純樸良善)之中,屬於異端。
相對於《超級市民》鄉下人進城、由南到北的敘事路徑,《惜別海岸》則規劃了一條相反的、逆向的運動:被黑幫老大所背棄栽贓的少年,偕同一位以阻街拉客維生的娼妓少女,亡命鴛鴦,駕車逃離了狡詐與剝榨的台北都會,自北向南、一路返回南方海濱的家鄉。除了延續《超級市民》的社會寫實基調,《惜別海岸》或許也可以視作台灣相當早期的一部「公路電影」──但它也是一條永遠無法抵達家門的返鄉之旅。公路電影此一類型的「追尋」、「成長」母題,在男女主角「擱淺」於廢墟之中最後「死亡」的結局所逆反了。有人認為,這隱喻了1987年的「新電影之死」──亦是《台灣新電影宣言》發表的同一年分。不過,這悲劇結局其實有層次繁複的強烈政治隱喻。少年出身海口,乃正港台灣人,卻被來自同鄉的大哥所背叛。少女的父親乃一外省老兵,被國民黨政府背棄,反攻復國無望、戰士授田證作廢;老兵無法返鄉探親,只能遊園驚夢「小人國」。本土台灣少年和外省第二代少女,兩人同樣淪落城市底層、邂逅相遇而成戀人,已有深意;其亡命旅程中所穿插的一首台語歌曲:「惜別海岸」,其實乃當年海外黑名單黨外人士「地下國歌」。此片高度複雜的政治意涵、以及它在1987年所傳遞的政治訊息,迄今尚未獲得應有的重視與解讀。
圖:《惜別海岸》宣傳印刷刊物。
|
三、女性生命史與台灣政經發展史
《油麻菜籽》(1983)與《胭脂》(1991)
萬仁所關注的女性主題,在《油麻菜籽》(1983)與《胭脂》(1991)有了充分的發揮。二部都採取了「家庭通俗劇」(Family Melodrama)此一好萊塢類型的基本語彙,但又刻意強化了它「女性電影」的進步面向;更特別的是,萬仁同時把這二部「女性電影」嵌入了台灣的政治經濟歷史脈絡之中,批判性驟然而生。《油麻菜籽》改編自廖輝英的小說,描述台灣傳統女性在父權社會中充滿磨難、「油麻菜籽」逆來順受的苦情命運:傳統家庭,相親婚姻;父親一死,丈夫就成了賭徒;好不容易丈夫安分了,她卻和女兒萌生的現代女性自覺意識有了摩擦和衝突;母女關係在重男輕女、母親儼然成為父權代理人的情境下,愈益惡化;女兒反抗母親、牴觸父權,並與「現代」斡旋。兩代女性的生命史軌跡,恰好疊合了台灣的經濟發展進程:從小鎮遷移至城市(都市化),蝸居城市鐵道旁的違章貧民窟(工業化),女兒進入職場辦公室(資本主義商業化),直到一家人終於安頓在包浩斯式國宅公寓的格子單位裡(現代化)。全片始於母親的相親婚姻、結束於女兒自由戀愛的婚禮前夕──「嫁豬隨豬、嫁狗隨狗」。片中的日式鄉紳父親和賭徒式無能丈夫,也似乎暗暗隱喻了台灣殖民政權的更迭。
若說《油麻菜籽》歷時性的講述了台灣本土女性/母女的故事,《胭脂》則轉而共時性地描繪了外省移民女性/母女的圖像。在《胭脂》裡,母親是來自上海的摩登女郎,女兒則是台北成長的現代女性。母親彷彿生活在白先勇《台北人》的封閉自足圈子裡,像是總也不老的尹雪艷,也像俐落周旋在男人之間的金大班。相較之下,作為新世代、屬於台北都會新女性的女兒,卻心繫工作職場、關注自我實現,在情感上卻顯得拘謹、踟躕、甚至保守──然而,她未婚卻已有了一個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女兒,一個深受「美式迪斯可」和「日式西門町」所影響的少女。上海摩登,現代台北,再加上美日次文化異托邦──三種「現代性」,由於三種城市空間所沉澱、所銘刻的歷史有所差異,以致三位都會中產階級女性,各有各的進步與保守、瓶頸與突圍。正如歐陸十九世紀有好幾部寫實主義長篇小說,以女性命名、呈現女主角在政經社會節點上的遭遇(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福樓拜《包法利夫人》、德萊塞《嘉莉妹妹》、左拉《娜娜》……),八○年代台灣新電影中亦有好幾部以女性為敘事主體的電影,有待進行更多的考掘研究與詮釋:平行於萬仁《油麻菜籽》與《胭脂》,楊德昌《海灘的一天》有結構繁複的台灣現代女性群像,張毅《我這樣過了一生》裡,眷村女性透過自我犧牲、承受並且哺育了台灣的政經發展史。
圖:《胭脂》電影宣傳刊物。
|
四、白色恐怖與藍綠批判
《超級大國民》(1994) 與《超級公民》(1998)
九0年代見證了萬仁兩部重量級扛鼎之作:《超級大國民》(1994) 與《超級公民》(1998)。二者皆捨棄了此前萬仁對於古典敘事和類型電影之嫻熟操作,轉入了「作者電影」或「現代主義電影」:非三幕劇線性敘事,長鏡頭,意識流與內心獨白,時間與記憶的交錯,地景的切割、重組、疊合和空間隱喻,超現實的夢境或幻覺場景……。更重要的是,之前作為寓言或隱喻的政治,在這兩部作品中浮出表面、成為針對性鮮明的主題──萬仁提出了直截的、正面迎擊式的政治批判。
《超級大國民》以迄今仍然沒有獲得充分認識、仍然充滿誤解或曲解的「白色恐怖」作為主題:為了尋訪當年因自己刑求招供而被判死槍決的老友之墳,向其鄭重致歉,一位老政治犯結束了多年的隱居自囚,重返現實、回到台北──此時,政治現實已然驟變,城市地景也已全然陌生;他在時間與空間、歷史與城市、記憶與現實之間,恍惚來回,魍魎迷津。萬仁針對了兩黨長久刻意忽略、迴避、或曲解的「白色恐怖」,以五○年代理想主義的政治犯、尖銳對比了九○年代選舉政治裡的黑金政客,政治批判的立意明顯。同時,萬仁也關照了政治犯的女性家屬(妻女)的心路歷程與現實處境,大膽質疑了對於男性政治受難者的父權式英雄化論述。此外,萬仁也透過了這位老靈魂漫遊者的「記憶之眼」,讓台北這座九○年代被視作平面化、無深度、無歷史的「後現代城市」,得以浮露出它的歷史地層、攤展出它歷史羊皮紙一般的疊加銘刻與重層複寫,以歷史沉澱豐厚的「後殖民城市」之貌現身。
到了《超級公民》,萬仁的政治批判更為尖銳辛辣:此片以一位哀樂中年、政治理想幻滅、生命意義頓失的「前黨外社運者」作為主角,如今他以計程車運匠為業,行尸走肉,鎮日游離在一座不再完整具體、只作為交通匯聚車潮交錯的「流動城市」裡,偶而反覆觀看八○年代社運紀實錄影帶、偶而冷眼遠觀選舉造勢的野台。這位閩南人偶遇一個原住民青年的鬼魂──幾百年來,台灣政權更迭,作為台灣真正主人的原住民,遭受壓迫、剝削、排除的弱勢厄運,始終沒變。萬仁藉由此片裡的一城市二遊魂,深刻地反省了、質問了「後解嚴年代」民主運動之侷限與墮落、族群認同的難題與暴力、以及歷史敘事的困境及其可能。
五、尋根與溯源,重返理想主義
兩千年政黨輪替,萬仁所完成的《魁儡天使》(又名《大選民》,2001)卻從未正式公開上映,束之高閣,轉入公共電視拍攝二部各二十集的連續劇《風中緋櫻》(2004)與《亂世豪門》(2007):前者以日治時代的「霧社事件」為主題 (早於魏德聖導演2013年的鉅片《賽德克‧巴萊》),追究台灣的殖民歷史與現代國家的暴力,後者則聚焦「乙未戰爭」(早於稍後洪智育導演2008的《一八九五》),描述日清甲午戰爭之後、台灣割予日本、日軍接收新殖民地、以迄日治初期的一連串歷史轉折節點上,台北大稻埕一個家族值此亂世的離散遭遇。似乎,歷經民主政治理想之破滅與失望,仍然堅持理想主義的萬仁,其對於未來的企盼與寄望,必須先行繞道,回溯、思索、理清台灣極其複雜的殖民史;甚至,最終的依歸與救贖,乃是台灣原住民那原初社會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圖:《車拼》是萬仁導演的最新作品,將在11月7日上映。
|
暌違十二年,萬仁2013年的電影新作《車拼》,再次直面迎擊了尖銳敏感的政治議題──原名《隔海跳探戈》,挑明了「兩岸關係」的主題。此外,此片「政治黑色喜劇」的基調,想必會讓紅、藍、綠三個政黨不知究竟應該「跳探戈」?還是應該要「車拼」?透過回顧,可以發現:台灣新電影的導演群像中,唯獨萬仁始終拍攝「政治電影」、而不只是「有政治隱喻的電影」。如果不願以單向度、以既有政治立場與框架,來看待這部即將上映的《車拼》,那麼,國家電影中心值此時刻所舉辦的「萬仁/眾生相」導演回顧展,將可以提供一個完整而多重的政治批判角度。
關於作者
陳平浩
桃園人,1980年生。台大外文系、中央大學英美文學所畢業。在電影院、電影社、以及電影研究室,度過了大半的青春。曾經擔任《放映週報》的專欄編輯和採訪記者。長年寫作一種介於「影評」和「論文」之間、篇幅漫長的電影文章。
關於影展
「萬仁/眾生相」導演專題回顧展
時 間:11月4日(四)至 11月15日(六)
11/6(四)
14:00《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dir. 狄西嘉|DVD
18:30《油麻菜籽》台語版/中英字幕|35mm
11/7(五)
14:00 《我這樣過了一生》|張毅|35mm
18:30 《胭脂》|35mm
11/8(六)
14:00 專題講座A: 萬仁電影中的女性與城市
主講者—黃儀冠,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暨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女性文學、電影文學、文學理論、現代小說,著有《台灣女性書寫與電影敘事之互文研究》、《從文字書寫到影像傳播:台灣「文學電影」之跨媒介改編》等專書。
延伸討論:《超級市民》
18:30 《超級大國民》紀州庵文學森林露天放映|35mm
11/11(二)
14:00 《街頭巷尾》數位修復版|李行|HDcam
18:30 萬仁導演早期短片 + 〈蘋果的滋味〉|16mm/35mm
11/12(三)
14:00 《台北神話》|虞戡平|35mm
18:30 《油麻菜籽》台語版,中英字幕|35mm
11/13(四)
14:00 延伸討論:《刀瘟》(葉鴻偉導演)
主持人—陳平浩,影評人。
18:30 《超級公民》|35mm
11/14(五)
14:00 延伸討論:《童黨萬歲》(余侑,即余為彥導演)
主持人—徐明瀚,《Fa電影欣賞》執行主編
18:30 《傀儡天使》(又名《大選民》)|DVD
11/15(六)
14:00 專題講座B 萬仁的政治電影:理想主義與現實批判
主講者—陳平浩
影評人,曾任《放映週報》專欄編輯與採訪記者。
延伸討論:《惜別海岸》
18:30 《超級大國民》|3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