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計」大戰:《諜影行動》
時值1970年代,冷戰中的英俄兩國維持著恐怖平衡,爾虞我詐的諜報戰在和平的表面下,如火如荼地蔓延著。此時英國祕密情報局(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又稱「圓頂」)負責人「長官」(Control)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策劃一次間諜任務──他需要確認一項情報。蘇聯情報局安排的雙面諜已滲透到圓頂高層,而這個「地鼠」正是他的五位愛將之一!然而,隨著布達佩斯任務的失敗,長官引咎辭職也連帶令資深探員史邁利(Smiley)被迫退休。這一切只不過是個開端,野地探員瑞基(Ricki)帶著重大情資突然到訪,並請求史邁利協助調查地鼠的真實身份。雙面諜、探員間不為人知的祕密、史邁利的過往……,種種謎團隨著調查的過程一一揭開。
進入本片之前,或許有些人會先注意到片名“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它並無法立即傳達出諜報題材的意象;相反地,讀起來竟有種歌謠的味道。事實上,的確如此。本片翻拍自七〇年代的同名小說,片名其實來自一首英美童謠,目前最廣為人知的版本為:“Tinker, Tailor, Soldier, Sailor, Rich Man, Poor Man, Beggar Man, Thief.”通常是兒童在遊戲中數數或用以決定誰當鬼時所吟唱。
相信大家印象中的間諜電影,總是充斥著一堆代號,目的往往是為了掩人耳目。本片中「長官」以Tinker(波西)、Tailor(比爾)、Soldier(布蘭德)、Poor Man(托比)和Beggar Man(史邁利)來代指愛將,為了想揪出雙面諜卻不願打草驚蛇。偏偏這些資深情報員都不是省油的燈,於是劇情在步步為營的諜對諜中走向高潮。
中英文之間常見一種現象:透過不同的辭彙表達同一件事物或概念。電影開頭,布達佩斯行動失敗後,長官和同事通電話時表示“There’s a rotten apple, Jim.”其中的美式常用語“rotten apple”一直以來被翻為「爛蘋果」,早就為人們所熟悉,因此這裡即使直譯也不突兀。但就是如此熟悉,讓人幾乎忽略另一個同樣耳熟能詳,卻來自道地東方文化的辭彙──「老鼠屎」,正是本片翻譯的選擇。比起引人共鳴的「爛蘋果」,「老鼠屎」更能立即引發東方觀眾對「老鼠屎」和「一鍋粥」的熟悉感。
布達佩斯行動以失敗告終,「長官」最後一次和愛將們同桌開會。此時波西為自己不能幫上忙而感到低落,「長官」卻顯得淡定:“Well, a man should know when to leave the party.”這是一句美式常用語,它帶有「見好就收」的意味;凡事得意固然好,適可而止才是真正的學問。但就本喬段的字幕翻譯而言,若直接用上述成語帶過,反而稍嫌語意不明。切記觀眾只有幾秒鐘消化眼前的字幕;而越簡短的字句,不一定越容易理解。本段的譯句選擇以口語的方式呈現這個概念「該走的時候就要識相一點。」其發揮的效能反而超越簡短許多的「見好就收」。
間諜的基本訓練就是謹慎沉著,而某些任務更是不允許曝光或濫用情報。冷戰時期啟動的「巫術行動」是處理蘇俄情報的重要任務,然而只有「圓頂」的核心幹員掌握任務的關鍵情資,情報局官員Oliver Lacon為此對波西的保守態度十分感冒。布達佩斯任務後,Lacon有意委任史邁利調查地鼠的身分,在他與波西、部長的短暫會晤中,還是不忘虧一下這位資深幹員:“Percy has always resisted any proposal of a wider exploitation of Witchcraft’s intelligence.(波西面對巫術行動的情資,向來都拒絕更廣泛的利用。)”
但眼前的局勢亟需具建設性的討論,於是部長迅速拉回正題“Drop the bloody jargon, Lacon.”。前段譯文選擇直翻原文的關鍵用詞,將“wider exploitation”對應為「更廣泛的利用」。雖然乍看並不難理解,但可增加一點中文口語的流暢性。而本句又考量劇情需要,Lacon的話語本來就該流露暗諷的感覺,因此可往精簡但更有效率的翻譯方向做調整,如「波西向來吝於多利用巫術行動的情資。」而接下來部長的回應則需相對切要、明確:「少拐彎抹角了,雷肯。」於是本橋段兩個句子就在語氣上巧妙地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英文用語中,常有同字義異的情形;此時翻譯的拿捏要看前後文而定,但有時也會遭遇對話情境本身不易定奪的狀況。史邁利甫受命著手調查地鼠,他先拜訪圓頂的前探員Connie,希望從陳年往事中發掘一些有用的線索。當Connie拿出一疊泛黃的照片,思緒不免隨之進入久遠的年代──她懷念那褪色的人事物“It was a good time, George.”。
史邁利身為後進,他從沒經歷過Connie心中那段美好的時光,因此只能用不帶情緒的口吻回應道「當時在打仗」。這句話猛然將Connie拉回了現實,然而她對今昔兩個時代的對比自有定見:“A real war, English men could be proud then.( 真正的戰爭,那英國人可以驕傲了)。”對“then”這個字用法的誤判,令Connie和史邁利的對話產生了語意上的斷層。原句的“then”是指「當時」──在那輝煌年代的英國人可以自豪於他們的強盛國力。而這段字幕卻誤譯為「那麼」,如此一來,句意完全不同,連帶影響劇情的流暢性。因此,應順著對話做調整:「那可是真正的戰爭,當時的英國人才值得自豪。」
翻譯的過程其實涉及很多層面;包含句意的理解、文字的轉換、譯文和上下文的銜接以及和角色設定的吻合度。對母語非英文的觀眾而言,字幕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流暢則有加分效果,反之則會令電影的精采度大打折扣。
劇照引用自【開眼電影網】:
http://gallery.photowant.com/b/gallery.cfm?action=STILL&filmid=ften8134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