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的真實人生:《珍奧斯汀的獨白》
英國女作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從來不曾被遺忘。除了小說作品屢次被翻拍之外,讀者們也不難在其他電影裡發現她筆下幾個經典的角色,如1995年《獨領風騷》(Clueless)裡的「現代版艾瑪」──雪兒、2001年《BJ單身日記》裡的達西先生,甚至在《珍奧斯汀的戀愛教室》(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2007)裡,每個人都能在她的作品裡看見自己的經歷,奧斯汀儼然已成為探討女性愛情和婚姻的共同語言。而對於這位洞悉愛情的女作家,讀者們當然也好奇她個人的感情故事,比較有名的是2007年的《珍愛來臨》(Becoming Jane),講述奧斯汀的初戀,而2008年BBC製作的《珍奧斯汀的獨白》(Miss Austen Regrets)結合了奧斯汀的生平故事、書信和作品的情節,揣摩最貼近奧斯汀文字的對白,更加寫實的描繪出未婚奧斯汀晚年的景況。
故事一開始,珍奧斯汀受到姪女芬妮的邀請前往「鑑定」芬妮心目中的Mr. Right。當時奧斯汀已是頗富盛名的作家,芬妮理所當然地找這位「愛情專家」姑姑來諮詢。在小說的完美結局之外,我們和芬妮一樣總想在現實生活中確定對方是不是自己的真命天子〈the one〉,萬一不是該怎麼辦?萬一還有更好的人,而我卻錯過了呢?當芬妮提起這樣的疑問,奧斯汀反問:「那如果你真的遇到他了,而他卻是個窮光蛋呢?」奧斯汀的小說裡的愛情,若到了論及婚姻的地步,總不免得和對方家族的財產放在一起考量,那是當時非常真實的狀況。而她的小說中,所謂最後真愛的結合,對愛德華〈奧斯汀的哥哥〉而言,不可能完全和經濟因素脫節。奧斯汀家晚年經濟狀況愈趨窘迫,奧斯汀的母親、甚至於奧斯汀本人對於自己的未婚有些無法釋懷,財產不免終究成為最現實的考量。〈有看過《珍愛來臨》的讀者應該也記得,奧斯汀最後和男主角Tom Lefory分開也是因為雙方都太過窮困,私奔的後果不但破壞自己的名譽,也會拖垮整個家族。〉
奧斯汀與Tom Lefory的初戀,在《珍奧斯汀的獨白》裡也有提到。但是奧斯汀告訴芬妮:「我告訴你這件事是因為我只為他難過了五分鐘,然後就過了。」反而是片中碰觸到的兩段「差點成了」的婚事:Harris Bigg〈奧斯汀曾答應他的求婚,但隔天即反悔〉和Edward Bridges〈奧斯汀拒絕了他的求婚〉成為奧斯汀母親念念不忘的遺憾──奧斯汀終究無法嫁給她不愛的人。但當奧斯汀晚年貧病交迫,又無法靠寫小說給母親和姊姊一個舒適的生活,或許在某些時刻,這也成為她唯一的遺憾。
奧斯汀還有一段沒有緣分的感情,是與哥哥亨利的外科醫生Haden,就像奧斯汀母親所說的:「說到珍,你可別告訴我她對男人不感興趣了(But Jane, you’re not going to tell me she’s not interested in gentlemen.)。」即使年近四十,她還是情感豐沛,但是她已不再年輕,多少壓抑著期待。第二段對話裡頭,Bigeon夫人察覺到奧斯汀的失落,她以一個讀者的身分提醒奧斯汀,為什麼大家都愛讀你的小說,特別是女人?在愛情的選擇當中,誰不曾為此煩惱?誰又不曾留下遺憾?但是在奧斯汀的小說裡,讀者們得以從現實生活中脫困,雖然過程中同樣為了選擇而苦,但這一次,愛情和所有外在的社會、經濟狀況得以取得平衡,讓人重新燃起熱情和希望。
十幾年過後,曾經向奧斯汀求婚的Bridges先生已有了家室,這次重遇奧斯汀還是忍不住提起曾經可能的婚姻。但是奧斯汀的作品如前段所說,雖讓人再次充滿了熱情,但熱情只屬於年輕情懷,存在於那些婚前的愛情故事,因此沒有一部奧斯汀的小說是有關婚後生活。如果奧斯汀當時選擇了任何一個好的歸宿,她還能寫出這些作品嗎?只是她終究忍不住感嘆,原本想靠寫作讓自己生活獨立想法沒能發揮作用,她完美的達西先生到頭來也沒有幫助到她。奧斯汀生病那幾年,知道到自己來日不多,拚命將腦海裡的人物和故事都付諸文字,是她最後的不甘心。
芬妮一開始向奧斯汀「諮詢」,希望以姑姑的眼光來挑選丈夫。但是就如同奧斯汀形容自己:「像不會煮菜的人在寫食譜(Like someone who can’t cook writing a recipe book.)」,一個沒有結婚的姑姑怎麼能提供好的意見呢?芬妮得知Plumptre先生和別人訂婚之後,轉而責怪奧斯汀:「你只會在你的生命中虛張聲勢…我怎麼會以為你懂得愛的真諦(And at your time of life, making a spectacle out of yourself…How could I ever have thought you knew the first thing about real love?)?」
但是如果奧斯汀真的不懂,至今讀者不會仍然在她的作品中找到與自己情感相符的投射。經濟和健康狀況不斷走下坡的那幾年,奧斯汀終究不願意與「沒能結婚的遺憾」妥協,結尾那封給芬妮的信,也給兩百年後的讀者:「當我望向窗外,看見深夜如許,我覺得這世上似乎再也沒有邪惡與悲傷,你是我生命中的歡樂泉源,芬妮,現在聽聽自己的內心的聲音吧(When I look out on such a night as this, I feel as if there could be neither wickedness nor sorrow in the world. You are the delight of my life, Fanny, listen to your own heart now.)。」奧斯汀的小說裡,總是在最後讓我們「突破萬難」,剔除掉一切不完美和不快樂的結局,但小說是小說,與現實不同,她自己也知道。奧斯汀的讀者啊!闔上小說的那一刻,她並不要你應用在生活當中,她想告訴你的是,雖然不免會有遺憾,但是在面臨選擇的時刻,還是要記得傾聽自己的聲音,跟隨自己真實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