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大道》Milk
“My name is Harvey Milk, and I want to recruit you.”這句話出現在《自由大道》的片頭,帶出哈維對群眾喊出招牌呼告語的畫面。其實在片中,此時的哈維已經走到政治生涯的盡頭,甚至也可以說,他已料到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哈維米克,70年代美國的一位同性戀者,假如他終其一生躲在異性戀的面具之後而活,也許還得以靜悄悄地安享晚年;但哈維之所以留名至今,就是因為他不甘於自欺欺人:他要同志們不再害怕人權遭踐踏、不須一輩子躲在衣櫃中、更要讓所有民眾了解,人的價值與憲法保障的權益並不因性向而有所不同──於是哈維選擇從政。
片頭的句子其實是一大誤譯:“recruit”和解放一點關係也沒有,哈維的意思應該是「我要召集你們。」他需要所有人──同性戀和異性戀的覺醒與力量。他知道,如果越來越多人在乎,越來越多人理解並團結合作,必能為弱勢族群的自由爭取一片天。
片頭哈維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即將結束而錄製遺言時,提到這段時間以來,他和朋友們努力換來的成果:“In San Francisco, we have broken a dam of major prejudice in this country.”(在舊金山,我們衝破了美國人偏見的藩籬。)這句字幕譯文讀起來雖然順暢,但其實,“dam”並沒有藩籬的意思。藩籬是一種隔閡,藩籬被突破,象徵著兩邊世界的融合;然而,若是「大壩」被擊破,後果肯定是轟轟烈烈。哈維的選字用詞是否暗示他們的行動只是一場人權革命的濫觴?如果這樣翻譯,可以把這一層意思也融入字幕中。雖然我們沒有聽過他親口證實,但顯然他和夥伴們以同志身分為出發點,敲開了人權革命之門。
的確,只有登高疾呼才會引起共鳴;何況若當選議員,他才能夠更為廣大的同志族群發聲:他們需要反污名化,他們需要爭取其他人的理解與自身的人權。然而,為爭取人權而競選議員,代表哈維得以和同競爭的異性戀候選人同台進行電視辯論,也必須面對嚴厲的道德批判。他必須帶領群眾遊行,抗議同志人權被忽視,卻同時得面對警察無情的武力鎮壓。
我們可以想見,在70年代的美國,一位同志想競選參議員,必定會引起社會大眾一陣嘩然,而有意見的人更是群起撻伐。參議員除了作為人民對政府的傳聲筒,更是社會大眾的榜樣。在那個視同性戀為一種疾病或是道德缺陷的社會環境中,同志擔任參議員,絕對是法理不容的。當哈維的競選聲勢越來越大,社會中許多同性戀也受到鼓舞而紛紛出櫃,其中不乏許多同樣有楷模作用的小學老師,這情況嚇壞了一大堆政治保守派與家長。有人傳言,同性戀者「招募」孩子,企圖「製造」更多同性戀者。此時保守派的布里格參議員(John Briggs)決定不再保持沉默“The time has come for us to root them out.”(我們現在該把他們趕出去了。)這裡的「他們」是指同性戀教師。
翻譯的時候必須注意說話者的處境,布里格參議員是在記者會上疾聲強調事情的嚴重性,他的目的是呼籲大眾一起打擊同性戀。對布里格而言,情況也許十萬火急,但這句話的翻譯如果直接把「現在」翻出來,反倒會使字幕看來不符合中文口語化的原則而失去強調的力道。另外,也考慮到英文中的“root out”是很嚴厲的用詞,它有「根除」的意思。但公眾人物在鏡頭前也不能口無遮攔,「根除」或許不是此句翻譯最好的選擇。因此,推敲一下,同樣的情況中,華人政治人物的表達方式應該會更簡短有力,例如:「我們要徹底掃蕩他們。」
在這一切過程之後,哈維總算當選了議員,但他也很清楚自己的成功必定引來守舊派的不悅。他們眼中的哈維,永遠是惟恐天下不亂的反社會份子。除此之外,哈維在私生活中也不能樣樣如意。雖然在競選過程中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用熱情與赤誠使競選事業蒸蒸日上,但這份執著卻無法幫哈維留住他一生的摯愛──史考特。
《自由大道》場景的安排十分特別,造成了強而有利的效果。片頭以哈維的遺言前半段帶觀眾回顧他參與選舉的始末;片尾則流暢地接著他的遺言後半段。此時哈維想著他和夥伴至今所做的努力,他說出了支持他們的動機“It’s not about personal gain, not about ego, power; it’s about uses out there.”(這不是為了個人得失,不是為了自我或權勢,而是為了所有的弱勢者。)這句話節錄自他的一路走來的心得。哈維曾表示過,他希望讓人權的覺醒擴及所有的弱勢者,最終更影響所有的人,哈維米克只是代表同志們起了頭。因此這句翻譯固然沒有重大失誤,但如果能配合此橋段的感性,在選擇字詞上多加入一點修辭技巧,應能加強語言張力及拉近和觀眾的距離,例如「…而是為了更多個『我們』。」
哈維留下遺言後,不久便被射殺身亡。但他為成千上萬的「我們」留下了訊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