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3:10》3:10 to Yuma

152
2015-03-04

早期好萊塢劇情片(feature films)有三種受歡迎的類型(genre):歌舞片(musical)、幫派電影(gangster films)與西部片(western films)。綜觀近幾年來的好萊塢電影,無論是重拍或新創劇本,都能在前兩者的傳統基礎上有所斬獲,甚能屢獲大獎肯定。2002年的「芝加哥」與前年的「夢幻女郎」,甚至是去年重拍B級大導John Waters的「髮膠明星夢」,聲光與唱作俱佳;歌舞片總令人耳目一新。幫派電影恐怕更是許多美國導演的私心著迷,去年翻拍「無間道」終獲影藝學院肯定的馬丁史柯西斯可非僥倖,他一生都奉獻給幫派電影,其他的更不用提IMDB上永遠的冠軍「教父」;就連(目前)只拍三部電影的金獎導演Sam Mendes都有一部黑色「非法正義」傳世。相較前兩者輝煌成就,近年的西部片又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仔細想想,似乎乏善可陳。令人頗生疑竇:難道西部金黃草漠,駿騎電馳的神槍想像早就逸出觀眾與導演的共同渴望了嗎?



還好有James Mangold翻拍1957年經典西部片的「決戰3:10」(3:10 to Yuma)。請注意,西部片雖常有史詩鉅作,動輒三四小時,真正故事大綱通常簡單俐落,三言兩語便可言述。因為西部片的重要元素不在可聽得見的言語(總是言簡意賅),而是透過導演風格化的視覺語言,逐漸鋪陳出故事軸線,愈到劇情高潮,愈是引人入勝。「決戰3:10」乍看之下,只是簡單不過一趟的押送之旅:Dan(克里斯丁貝爾)要確保亡命之徒Ben(羅素克洛)坐上3:10往尤瑪鎮監獄的火車。可是看似越簡單的事物,往往最為棘手:其他類型片,故事說爛了,還有億萬特效遮作掩飾,西部片則全無此特權。西部片故事要講的精采,一定得讓畫面來說。明顯地,本片刻意強調顏色的對比,目的要讓人物的輪廓凸出鮮明,因為在寬螢幕的綿延草漠背景下,可以更加彰顯人物的孤寂感,好像只是無足輕重的黑點。而在近景的拍攝下,人物輪廓的聚焦,卻又能帶出一種極寫實的強烈視覺印象,人物半句未出,觀眾即能感受到主角的真實血肉感,而非只是陌生的劇中主角,與我無關。這種遠景的孤寂與近景的親和感,能夠符合觀眾對傳統西部的想像,最終有助勾勒所謂草莽「英雄」的形象。



當然,成功的運用視覺語言來說故事,並不能取代劇本本身的首要性。雖然「決戰3:10」作為一部西部片,故事並不複雜,所要刻劃的人物情感卻是滿溢。除了傳統西部的男人患難之情,Dan與其長子William間的父子之情,從誤解到寬容到旅程末的相贖,在在令人動容。本篇擷選的電影原文,則是高潮決戰前,丹和兒子在旅館的對話。當所有人的離棄他們了,逃的逃,死的死,丹在毫無勝算(必死)的情況下,依然擇善固執,堅持送班到車站,確保他會坐上3點10分到尤瑪鎮的火車─雖千萬人吾往矣─。因此,克里斯丁貝爾與羅素克洛兩大男星的同台互飆,才會成為全片焦點。兩人之間的互動,我尤其覺得導演處理得相當細膩(他的成名作是2005年的「為你鍾情」):一個英雄,兩種角度詮釋,劇末兩者巧妙合一。好與壞,黑與白,一樣生存闖蕩天涯,一樣是草根,無足輕重,一樣矗立在大漠下的徬徨孤寂,一樣是文明(鐵路)轟聲降臨前的最終奮鬥,好似純然簡化的二分也不重要了?他們都是人性至高的表現,生與死,善與惡,在3點10分,一起搭上英雄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