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帶給你一個金魚缸或是一片池塘 —— 專訪《漫遊》導演祝新
若要檢視一個產業或時代的活絡程度,或許可以從產業對創作者資歷與門檻的寬容度看得出來,今年同爭金馬最佳影片的胡波和畢贛導演,兩人完成作品時皆不滿三十歲,放眼整個中國影壇除了大師健將依然活躍,也不可忽視有越來越多「九零後」導演迸現,後起之秀注入活力與新意,讓浪潮繼續不斷翻騰。出生杭州的祝新讓年齡再下修,年僅二十二歲的他,首部長片作品《漫遊》(Vanishing Days)獲選今年釜山影展「新浪潮」競賽單元,本片從他大二開始自力著手拍攝,最初預算不過人民幣兩萬(約合新台幣九萬),就這樣橫空出現在國際影壇上。
《漫遊》釜山首映場的映後座談上,導演祝新在台上說起話來難掩緊張,卻也充分表達了電影世界的自己。女主角姜酈在電影拍攝時也不過十四歲,整個劇組都和祝新差不多年紀,大家不斷在台上向觀眾道謝,連說了幾次「我們做到了!」。本次特別在釜山影展期間訪問到導演祝新,請他和我們聊聊關於一個來自杭州的青年導演,如何用電影感知世界和捕捉杭州的獨特氣味與地景。
庫柏力克啟發的電影夢
大學前從未接觸過電影,主修的是廣告,大一觀賞庫柏力克《亂世兒女》(Barry Lyndon)啟發了祝新的電影夢,他覺得電影「像一個箱子,《亂世兒女》裡頭承載的是個人史,電影拷貝DCP被運到上海,在電影院裡面被打開,最後又被一個黑幕壓垮,(電影結束後)片中的人事物都已經不再了,一切像是輕輕拂過一般。」電影媒材的生命與戲劇性,如此深深撼動了他,「我記得片尾那個重低音出現,大銀幕上出現很大的Stanley Kubrick,從來沒有一種藝術令我如此震撼,後來就下定決心自己也應該要拍一部電影。」
後來再看到蔡明亮《河流》深受感動,他說《河流》片頭新光三越前的自動電扶梯那一幕,很巧妙地呈現了人世間的久別重逢,是影響自己最深的作品之一,蔡明亮用電影記錄下演員們的生命歷程,讓他覺得也可以用電影講述屬於自己的生命經驗故事。
重回童年記憶的白日夢漫遊
《漫遊》啟程於尋找父親,名為「森林」的小女孩一日內穿越杭州市區、山區、湖邊與室內外各種地景,最後回到家裡,像是一場靈魂出竅的精神晃遊,像是許多記憶錯置疊合的多重曝光顯影。祝新說,小時候的自己喜歡胡思亂想,上課不專心時常分神,《漫遊》源於童年對自己身世的猜疑:「某一天我爸出門,我媽下樓買菜,突然有一個阿姨睡在房間裡,那個阿姨說他很喜歡我。那時候的我開始懷疑,是否這位阿姨其實是自己的親生母親?是否父母親雙雙離開是為了製造兩人重逢的機會?我也開始懷疑父母親對我的教育是不是帶有某些欺騙性,會不會當時的情境是一個重逢的片刻?因為身為小孩子是沒有辦法證實的,這件事情在《漫遊》裡就變成了那位秋秋阿姨,這樣的懷疑其實帶有某種電影畫面感。」
他補充說,自己或許希望是用電影將童年片段拼湊回來,小時候的胡思亂想不完全是苦痛的,懷疑或許是美妙的,想像可以是浪漫的,希望透過電影回到那樣的狀態,他希望《漫遊》不是撕心裂肺、生離死別,而像是電影中森林的作文,巨大而溫柔綿延開來。所以他覺得「拍這部電影是迫切的,因為人會遺忘,如果因為時間而忘了當時的感覺是非常可惜的。我在大二時開始著手拍攝,沒有太多成熟的電影工業知識,沒有熟練的技巧,眼前的攝影機對我們來說像是龐大的機器,不過也許回到一種小孩拍電影的感覺,用強大的自信和熱切去完成這部作品。」
他曾在女主角姜酈就讀的國中試映本片,他說黑暗裡看見每個孩子的眼睛都在發亮,很專注地看著,映後熱烈地鼓掌,並且提出許多意見,甚至還有小孩當晚振筆寫下感受回應他;相較之下,學校的老師可能是睡著或是中途就離席。他有感而發說道:「或許我們在電影院都應該帶有一種好奇,像是小孩一樣,或許有些部分沒有看得太懂,卻能給出這樣的交流,保持天真浪漫,就能有被打動的那一刻。」
水系、氣味和洞穴:一抹中國的新南方色彩
《漫遊》的電影世界,滲出一種可能會令台灣影迷覺得熟悉的亞熱帶氣味,有那麼一陣雷,有那麼一場雨,甚至彷彿聞得到下雨前的潮濕味。祝新表示:「創作像是生命的一部分,那些事情都是真切的。我也真的經歷過一個閃電的傍晚,我在湖上,真的很想把船趕快停到岸邊,那樣害怕的情緒都是真的。」
而水系是建構杭州人生活樣貌的重要空間,對祝新來說是無限延伸沒有侷限,當年自己的母親也是順著水系遷徙到杭州工作。他說自己小時候曾意外掉進水池中,那樣充滿戲劇性的經歷,讓他平凡無奇的童年在那一瞬間像是被按下暫停鍵。
小時候的暑假,祝新都在爺爺奶奶家度過,印象中的夏天是早上七點不到,就被奶奶帶去爬山,一個早上可以從一個山頭步行到另一個,行經湖泊和山上的洞穴,杭州豐富的地景都在《漫遊》中出現。生平第一次走進山上的洞穴,他形容有像是掉進水池裡的那種「被按下暫停鍵」的奇妙感受,如同許多片段在黑暗中重合。對他來說,洞穴像是隱藏秘密的地方,又是孕育生命的地方,他在《漫遊》除了呈現記憶中洞穴神秘的狀態,其中一段暗黃色影子在家裡牆上的片段,也是他試圖在當代社會空間內重返洞穴狀態的嘗試。
中國藝術電影新推手與泰國後製團隊的強力加持
透過朋友的引介,祝新認識了製作暨國際銷售公司「視幻文化」,這間由中國電影媒體「深焦」成立的新公司加入催生本片,後製時期再獲曾操刀《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華麗之墓》(Cemetery of Splendour)的泰國知名後製公司「White Light Post」青睞,也找到阿比查邦御用聲音總監負責聲音後期,讓本片質感與完成度大幅提升。聊起在泰國的後製經驗,祝新表示White Light Post是一間會挑選作品的公司,他們看過《漫遊》初剪才決定合作,覺得《漫遊》中的杭州「有一種熟悉的味道」,建立在雙方理解的基礎上,合作起來完全不陌生。
祝新說從沒想過《漫遊》可以離開中國,還獲選在釜山影展首映,因此這場漫遊對他來說已經足夠,現在與視幻文化著手進行下一部片的籌備,他透露會是一部關於中國畫家的傳記電影。他說自己在影展中與許多人見面,交換名片,然而真正看過電影的人,才像是有了一種奇妙的生命連結。他說:「就像我和你之間可能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透過電影橫跨了很長的距離,我們透過這部電影有了一個共同行走的姿態。我們可以握手見面交換名片,但是真正看過《漫遊》,我帶給你的可能是一個金魚缸,或是帶了一片池塘,這是我希望觀眾得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