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藝術家.簡單心靈——林強談電影音樂創作
週日午後,在一間日光充足的咖啡店裡準備採訪林強。彼時台北電影節正在進行,林強剛結束展前活動「電影正發生」的工作,他受影展之邀,與《川流之島》導演詹京霖合作,在影展現場為詹應影展之邀創作的短片配樂,讓觀眾直擊配樂創作的現場。
檢視著電腦螢幕上的訪問大綱,謹記著林強告訴影展主辦單位的要求:提問必須專注在林強參與台北電影節「電影正發生」的配樂創作經驗,但仍不免分心——不只是因為「林強」這個名字對於經歷過九十年代青春記憶的人來說,有太多意義,同時對曾在賈樟柯導演口中聽到的「強哥」感到好奇。相信對許多人來說,面對林強這樣一位出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手,跨越到當代亞洲電影配樂創作奇才,想要知道的當然不止於此。記憶中,電視上有個酷酷穿著牛仔褲白T-shirt的男生在台北車站唱起〈向前走〉,掀起九〇年代台語搖滾風潮。當年中分的「林強頭」可是風靡一時,還有他的〈查某人〉也是九〇年代男孩子在KTV必點的歌。
看著記憶裡的這號人物走進咖啡店,眼前的林強,一身質樸。採訪開始前,他認真地問我們的名字,不忘介紹同行的助理,還帶來了見面小禮物,看著手中寫著「知福幸福」的中式小吊飾,關於林強的青春記憶,恍如隔世,像是一場夢,還是根本沒發生過。
「創作不是特別崇高的工作」
——配樂過程不只解密,更要共享
大家坐定後,林強侃侃而談此次參與「電影正發生」的心情。起初,台北電影節總監沈可尚邀請林強出馬,他答應的目的,是想呈現電影配樂的過程,藉此讓有心投入電影工作的人能認識幕後製作,不同部門的創作如攝影、美術指導等合作與溝通的模式。林強覺得很高興有人重視配樂工作,但沒預期自己扮演這麼重要的角色,不只成為影展的主題人物,展出自己歷年配樂作品,還成為「電影正發生」策展專題的重心,在中山堂開放觀眾參觀他的創作過程,林強坦白說:「其實剛開始蠻尷尬的。」因為他的創作大多發生在家裡,笑說要是想不出來還可以先吃點水果。他覺得創作實在不是特別崇高的工作,或是「受到靈光觸發」的神秘經驗,還說:「展示創作過程並不是要歌功頌德一個做配樂的人。」因此林強堅持的初衷,希望「電影正發生」能將配樂工作的過程在網路公開平台用紀錄片的方式呈現並免費分享,提供給任何想要了解這份工作的人參考。對受到前人的智慧啓發,秉持感恩的心,是林強的哲學。因此向來不吝將創作回饋大眾,大方與人分享交流音樂作品的林強,也曾參與推動「台灣創用CC計劃」(Creative Commons Taiwan),要將獨立音樂創作能更廣泛流通,與他人共享。
對於想學習配樂的人,林強認為不須刻意帶領他們,因為每個人的觀察角度不同,可以從各自的價值觀與生命經驗裡找到相應的感受。身為他人眼中的「配樂大師」,不只為賈樟柯與侯孝賢的電影開創配樂新風格,獨具慧眼的他,持續將音樂創作能量注入新銳導演趙德胤、畢贛與黃熙的作品。受到侯孝賢導演的影響,林強對於提攜後輩不遺餘力,特別是對於創作有企圖心、具有獨特想像力的年輕導演。不論是對當年默默無聞的賈樟柯,或是幾年前還沒人認識的畢贛,林強也都在極為缺乏預算與資源的情況下,絲毫不為利益考量,努力幫助他們完成電影理想。
在聲響中探索氣味,捕捉記憶
不過,林強也有自己創作的堅持,他承認自己較少接觸全然為取悅觀眾的電影,也沒有商業類型片的訓練,但這也正好讓他可以不受框架限制,嘗試多元的電影配樂方法,並且超越既定認知、抽象狀態的音樂表現。
林強並認為配樂並不一定要直接幫助敘事,或是使用音樂準確地鋪陳劇情,而是透過聲響捕捉電影的氣氛,賦予觀者更多想像。因此對於聲音設計有想法的導演,思考的不只是電影的視覺,而也重視聽覺感受,就會找林強一起來創作。例如,賈樟柯《三峽好人》裡豐富的聲響世界,用聽覺記錄了現實環境氛圍,又同時表現超越現實的想像。像是輪船行駛江面的碰撞的環境音,也是感受人海浮沈的聲音。因而,林強的配樂經常透過聲音表現環境氣氛、抽象的記憶,像是混合人聲、生活裡的各種聲響構成的結構,不但能營造空間感,也可符合視覺傳達的訊息,達到導演創作的想法與目的。
林強認為配樂是聲音的創作,倒不是音樂性的表現,因此他不去選擇以旋律為主,渲染情緒的鋼琴或弦樂,而是表現聲響本身的電子樂。林強獨特的美學眼光,反映在他的音樂類型偏好,他很清楚自己的喜好無法成為主流,因此這條創作之路多少有點孤獨,但他還是想走自己擅長且感興趣的方向,期許能為電影帶來更多元精彩的聲響詮釋。
從單調平凡的日常進入「無我」境地
關於與不同導演合作的模式,林強認為需要和導演充分溝通,盡可能揣摩導演想要的情境。但創作過程中並非如此理性邏輯,能將聲音素材以一比一的方式對照導演的各種要求。對林強來說有時創作並不受理性控制,無法預先設想計劃,只能憑著工作經驗與習慣帶來的直覺,驅使你全神貫注,投入創作,甚至達到「無我」的狀態。但這並非創作者才能獨享的經驗,就算是一般人在日常裡,也會因為很喜歡做一件事,全神貫注而達到的狀態,這是一個人在極度認真之後得到的回饋,也是林強認為最好創作高度。各行各業,只要能夠做得自在開心,並能認真去感受、探索自我,也一樣能達到的高度。「有時是職業選擇你,做這件事時會特別地開心,甚至成為你生命的一部份。」換句話說,當你發現即便很辛苦、報酬又少,甚至不被理解也無法停止去做一份工作的時候,就應該是聽見了某種使命感的呼喚吧。
雖說,藝術一部份的功能就是在現實的無奈裡,給人想法上的啓發,獲得現實生活裡缺乏的內在感受,但不代表只有透過藝術創作才能得到靈性的啓發,才能體會宇宙生命的奧妙。林強的「藝術」之道,不在於崇高的思維,而是再平凡單調不過的反覆練習。林強說:「其實有很多我們覺得他是大藝術家的人,有時候也只是回到生活的日常,並沒有什麼魔法,或是創作的揮灑自如,而都是要一步一腳印的去做一些重複的工作,蠻像生活的狀態。」因此,林強認為越是受限制與阻礙重重的工作環境,有時反而是一種助力,問題不在於工作本身的重複單調,而是工作帶給你的感受與體悟,讓我們想想自己或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他說:「任何事都不是目的,工作讓你去體會為什麼要來這個世界上、要做這件事,自己又是什麼?如果認為來走一遭只是無奈混口飯吃,就真的只是這樣了。」
打開自己的耳朵,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不同與精彩
對林強來說,配樂創作是一個媒介,讓他能與更多人溝通,學習接受不同的思維,也是讓自己打開耳朵聆聽各種聲音,認識世界的方法。在他眼中,每個藝術感受都很重要,要尊重其展現出個體生命的特質與精彩。「這就是我的價值觀,獨立出去生活工作,不必要跟誰一樣。一樣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怎麼看,每個人都有潛力。」林強覺得創作的人終究會找到自己的方式,不要受他人影響,還有很重要的是,必須維持最簡單的內心狀態,他創作時只考慮能否幫助這部電影,不必追求成功,沒有目的性,也不需要掌握太多,只要保持開放自由的心,好的結果就會自然發生。
採訪結束,走出咖啡店,又拿起林強送我們的見面小禮,仔細看有一小行字寫著:「開一扇佛法的智慧之窗,照見生命的好風光。」
此刻,開始聆聽,那看不見,卻無所不在,隱藏在日常生活裡美麗聲響,正是照亮電影生命的好風景。
關於作者
王念英
就讀於國立師範大學英文系博士班,畢業論文以各種媒體中的聲音為主題,擔任《放映週報》特約撰稿多年。
|
▍延伸閱讀
603期【電影特寫】
600期【影迷私房貨】
598期【影迷私房貨】
|
596期【放映頭條】
|
587期【電影特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