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年輕觀點凸顯亞洲電影前線:聞天祥談台北金馬影展的「亞洲電影觀察團」
圖:在金馬影展的節目手冊中,凡是入圍「奈派克獎」的作品,都會在影片介紹文字的右上方印上奈派克的LOGO。
|
奈派克(NETPAC)獎是由「亞洲電影促進聯盟」(Network for Promotion of Asia Cinema)為鼓勵亞洲新銳導演而在超過40個影展中設立的獎項。2007年起,台北金馬影展也成為其中一員。
這個常設的「會外獎」,一如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通常由三位評審(由聯盟指派及影展推薦的代表所組成)在看完所有入選作品後,開會討論選出得主,並頒發證書(獎狀)。
就一個綜合性影展而言,「亞洲」加上「新銳」,除了特殊興趣的影迷會青睞,很容易就淪為片單中的「弱勢團體」。然而作為一個立足亞洲的影展,金馬除了引進影迷翹首以盼的傳統強片(例如大型國際影展的得獎與競賽片、大師及話題新作、甚至近年愈受矚目的金馬獎入圍未映作品)之外,挖掘及引介傑出亞洲電影,尤其是新銳新片,責無旁貸。一方面可藉他山之石作為借鏡,讓本地觀眾及影人切磋見識鄰近發展,畢竟台灣院線片量雖然蓬勃,唯獨亞洲各國被引進的電影型態卻單乏到近乎刻板,影展可補齊不足;另方面邀請所有入圍奈派克獎的影人出席影展,也是促進電影交流的親和模式(近年奈派克獎刻意選在「金馬電影學院」結業作品放映前公佈,就是希望這些「新」力能有所互動)。
至於成立「亞洲電影觀察團」,從課程、觀影、寫作,到最後選出他們的最佳名單,是希望除了既有的評審機制外,還可以增加更在地、更年輕的觀點;是「對照」,而非「對抗」。藉由金馬的資源,成員在影展開始前就能在金馬試片室將所有入選影片先睹為快,而每位成員被要求至少交出三篇文章,影展期間,則會安排他們與這些影片的導演面對面交流。無論對創作者與觀影者而言,這都是很特別的體驗。我們除了凝聚這些願意付出相對時間的「影迷中的影迷」,他們的文字,也是另一個吸引其他影迷關注亞洲新銳電影的方式。一舉數得。
我不認為我應該跟他們「上課」。因為這些意願強烈且經過篩選與面談才得以錄取的成員,都已具備相當程度,有的甚至在教電影、有的從事相關工作、也有不少固定寫作及發表電影文字,但這不是我們側重的唯一條件。也有一些從事完全無關的工作,但提出的電影觀點與文字,讓我們感到熱情、甚至耳目一新的。我希望混合他們,彼此激發。我比較像在跟他們「聊天」,內容除了自身策展及寫作的第一手經驗,更多時候講的反而跟成員問的有關。有趣的是往往活動時間結束了,大家還是聊個不停,這是我喜歡的方式。不同切入角度、不同觀點,才能造就影評的寫作性格。雖然很難一蹴可幾,卻可能在片後討論中,找出辨識度。希望用這樣輕鬆的模式,刺激成員的電影思考與寫作方法。
(本文主圖為今年金馬影展「奈派克獎」入圍作品,中國電影《路邊野餐》。)
2015金馬影展「奈派克獎」入圍作品
|
青田街一號The Laundryman
李中|台灣|2015 |
|
路邊野餐Kaili Blues
畢贛|中國|2015 |
|
告別A Simple Goodbye
德格娜 Degena YUN|中國|2015 |
|
同班同學Lazy Hazy Crazy
陸以心|香港|2015 |
|
三天四夜五點鐘Chigasaki Story
三澤拓哉 MISAWA Takuya|日本、泰國|2014 |
|
勤勞的愛麗絲Alice in Earnestland
安國珍 AHN Gooc-jin|韓國|2015 |
|
晚五朝九Five to Nine
杜海、鄭彌彬、宮崎大祐、 拉錫奎蘇卡恩Rasiguet SOOKKARN 中國、新加坡、日本、泰國|2015 |
|
噬魂末日Violator
多多達尤 Dodo DAYAO|菲律賓|2014 |
|
逆光少女Blanka
長谷井宏紀 HASEI Kohki|義大利、日本、菲律賓|2015 |
|
披薩的滋味The Crow
M. 曼尼坎丹 M. MANIKANDAN|印度|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