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大的世界尋找創作資源: 側記北影X法國南特影展「國際提案1對1工作坊」

519
2015-08-06

台北電影節在影展落幕後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周邊活動,是和法國「南特三洲影展」(Film Festival of the 3 Continents)合作舉辦的「國際提案1對1工作坊」。這也是南特影展年度週邊活動的延伸。關注亞、非、南美三洲電影發展的南特影展從2000年起舉辦「Produire au Sud」(中文直譯為「南方製造」,簡稱PAS)專業工作坊,培養亞、非、南美洲各國的年輕製片人對於製片、籌資、國際行銷、提案等環節的專業能力。除此之外,該工作坊也和各國合作舉行海外工作坊,而這次與台北電影節合辦的提案工作坊就屬其中一站。

這次入選的企劃皆是台灣新銳導演的長片企劃,學員包括許肇任、陳宏一、廖克發、周逸民、鄒隆娜、劉家欣等六位電影創作者與其製作人。來自法、義、台等國的資深工作者擔任講師,為六個團隊個別深入分析企劃內容,並訓練團隊的提案技巧,帶他們瞭解如何透過提案為作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多合作機會。

南特影展總監傑宏巴弘(Jerome Baron)與工作坊統籌Guillaume Mainguet在工作坊最後一日特地抽空接受本報訪問。Mainguet表示,PAS每年在三大洲針對特定區域或是主辦各國製片團隊培訓,這樣的海外工作坊和南特影展不同之處在於:他們有機會深入瞭解特定區域的產業觀點與製片模式,並且針對單一企劃提供更深入的指導。

讓年輕創作團隊看見華語市場外的資源與機會

這是台灣近年第一個針對非華語市場的國際提案工作坊,可望在現今中台合拍當道、以本土票房為主要市場的產業想像與框架之下,帶獨立電影製作團隊看見更多取得創作資源的機會。Mainguet表示,台灣現在有很多機會和中國製片單位合作,但是難免會因為許多制度或考量而受限。這次工作坊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提供台灣年輕製片人另一個合製的選項,鼓勵新進、獨立電影工作者瞭解在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還有什麼可能的管道。

而他們所引介的合製方式也不僅適用於歐洲電影市場。Mainguet提到,PAS的海外工作坊扮演了橋接特定區域各國製片管道的角色,過去在其他國家舉辦的海外工作坊也讓來自同一區域、不同國家的製片人彼此串連,嘗試區域性合製的可能。未來,PAS也希望在日本、韓國等地舉辦工作坊,為東亞各國製片人搭起橋樑。

這次工作坊的重點在於,針對近年愈發普及的提案大會(pitching forum)形式來訓練製片與導演的提案簡報技巧。工作坊講師Stefano Tealdi解釋,此一形式最早出現於1990年代的紀錄片媒合平台,而在歐洲,以劇情片為主的提案大會也是相對新興的媒合模式。相較於以往和單一投資單位的一對一面談,提案大會公開簡報的形式可為投資方省下非常大量的時間,快速鎖定感興趣的企劃案。工作坊統籌Mainguet也說,提案對於電影製作是很有潛力的一環,因為透過提案,製片團隊不但有可能找到合作的資源,對於創作者,重新整理、濃縮長片的內容概要,他們也可以再次釐清作品的主題與訴求。

導演製片應各司其職,台灣年輕製片需拉高專業視野

這次工作坊要求六部入選企劃的導演不得兼任製片,導演與製片也需要一起參與課程。Mainguet解釋,「我們希望藉工作坊讓學員們知道,製片與導演是兩個非常不同、又相輔相成的專業領域。更重要的是,他們能藉此確實瞭解另一方在工作上的現實與責任,也讓他們瞭解導演與製片若能各司其職,所有的工作都可以更有效率。」他也補充,這個模式或許比較西式,也並非唯一可行的模式,但歐洲製片市場非常重視分工。透過這次的工作坊,他希望讓學員瞭解,當未來真的面對歐洲製片單位時,對方期望的工作模式是什麼?若台灣的製片團隊希望和歐洲製片單位合作,就必須符合這樣的分工模式。

這次的工作坊也讓南特影展藝術總監傑宏巴弘瞭解,目前台灣的年輕製片人有很好的美學素養,但對製片工作的瞭解多半在執行製片(executive producer)的領域。然而,製片人(producer)所需具備的跨國籌資、國際行銷等相關經驗,對他們而言「幾乎是個全新的世界」。

英語提案實彈演練,展現四天改造成果

在工作坊的最後一天,主辦單位安排了一場提案會做為最後的成果呈現。雖然這場提案會並非正式媒合活動,但現場除了講師之外,主辦單位還邀請多位國內外製片發行相關單位的人員出席,包括國內電影公司佳映娛樂、海鵬影業、原子映象皆有代表出席。

提案會以英文進行,提案的導演與製片需在七分鐘內以英文簡報企劃內容。導演負責講解劇情概要與創作概念,並搭配簡單的圖片讓大家能更具體想像故事內容與氛圍;製片則負責講解企劃開發目前進行階段、預算規模、以及他們所希望尋求的合作對象與模式,簡報結束後則由台下的與會者針對企劃提問。

入選工作坊的年輕導演普遍都有極佳的外語能力,鄒隆娜、廖克發兩人的提案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許肇任、陳宏一兩位前輩在外語能力上相對吃虧,根據主辦單位提供的新聞稿所述,許肇任在工作坊首日的試提案上還以中英夾雜的方式簡報。在正式提案時,許肇任克服語言障礙,全程努力以英文加上肢體語言講解自己的故事內容;陳宏一則由美籍製片代表發言,並在提問時擔任導演的翻譯,其實也是可行的辦法。

工作坊統籌Mainguet與講師Stefano Tealdi都大讚學員表現非常優秀,經過四天的密集討論與練習,大家的表現判若兩人。Mainguet說,經過四天密集討論,學員們學到很多重要的提案技巧,「包括他們提案的語調都有顯著不同。」首次來到台灣的法籍製片人Marie Legrand參與了劉家欣導演的長片製作,因此也參加了首日的試提案和最後的正式提案,見證了所有入選企劃的改變。她認為六個入選長片企劃提案技巧的轉變都非常大,首日的試提案聽下來,很難確實瞭解每位創作者的企劃內容,最後的正式提案大家都能夠很清楚的呈現自己的故事。

創作階段不是問題,展現自己是首要任務

有趣的是,提案會中每個長片企劃都在不同的籌備階段。有的團隊對於自己長片已經有很具體的想像,有的團隊則還處在比較初步的階段,雖然已經有故事的雛形,但未來還有很多改變的可能。工作坊講師Stefano Tealdi解釋,提案大會接受任何開發階段的長片企劃進行簡報,但提案者至少要完成第一稿的劇本,作為投資方重要的參考資料。同時,製片方並不介意看到企劃案還是在很雛形的階段。相反地,「製片人喜歡在很早的階段就開始參與製作,所以提案時誠實告訴大家你目前所處的階段,並且將簡報內容聚焦在你能確認的內容與方向,並在面對提問時,誠實回答提問者:你能確定什麼?什麼是還可以進一步探索的?」Tealdi以劉家欣導演的長片為例,本片仍在初期的劇本開發階段,但故事靈感來自於導演友人的成長經驗,因此他便建議劉家欣在簡報時以朋友的故事開場,這樣大家便更能瞭解她的創作動機與目標。

除此之外,提案會更重要的不在企劃本身,而是讓與會者認識創作者本人。Tealdi說,「我在這一行工作越久,越發現大家一起合作的原因多半是因為人,合作的工作內容其實是次要的原因。」所以,他和學員們討論時,都會提醒他們「首要的任務是展現自己,其次才是展現你的企劃。」或許企劃可能還不夠明確,但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簡報時展現你的熱情,讓大家知道這個企劃與你的關係、為什麼你要拍這部片。對我而言,這才是最重要的。」Tealdi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