稜鏡色彩,景觀魔術——Technicolor特藝色彩成立100週年
美國南方的炙熱黃昏是哪一種餘紅?夜晚雨中的黃色塑膠衣是哪一種亮黃?早期電影中的顏色是如何產生的?今年第65屆柏林影展影業回顧單元(Retrospective)將慶祝Technicolor特藝色彩集團(Technicolor Motion Picture Corporation)成立100週年,放映30餘部1920至50年代的原始與修復經典影片如《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1939)、《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 1952),重現電影彩色攝影技術誕生初期的魔術神話。
電影(motion picture動態影像)發明之初,一秒16格的放映速度,光影利用視覺暫留形成統合感官,使人察覺不到黑與閃爍。1900年,魔術師梅里葉以模版印刷在菲林(film)上逐格上色,與蒙太奇一樣,顏色成為一種視覺把戲,形成更魔幻的世界。不過逐格上色太過費力,且每格的輪廓、顏色差異使得它在銀幕上效果不佳,也無法被廣泛應用。1908年,英國公司Kinemacolor以兩種原色的加色法,將紅、綠濾鏡調出的顏色投影在黑白膠卷上,從而創造出顏色,並帶起第一波商業應用。1916年, Technicolor誕生(後發展成為法國湯姆遜集團),藉由在攝影機透鏡後方加上稜鏡與分光鏡,並操作紅綠兩種原色濾鏡,使黑白負片能同時與顏色重疊,不過,這時的技術能重製出的光譜仍非常有限。再後來,1935年,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才開發了彩色的化學感光乳劑膠片kodakchrome,成為數十年不墜的彩色電影王國。
當時的觀眾對於這樣的色彩其實難以全面擁抱,因為色彩粗糙、輪廓毛躁,看來並不擬真,黑白影像反而更寫實、更能讓觀眾無礙地接收訊息,商業需求則迫使彩色攝影術必須不斷精進。1932年,三原色(紅、綠、藍)加色法提升技術與擬真度。不久《亂世佳人》問世,得到當年奧斯卡最佳彩色電影攝影與彩色運用特別成就獎(另有最佳攝影獎頒給黑白電影)。Technicolor以接近正原色的高飽和色調著名,因此常用於歌舞片、愛情片,甚至西部拓荒冒險題材,如華特迪士尼經典《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1937)、《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1939)中帶卡通般人造感、極度風格化的布景服裝。
1952年,包含印刷、後製等技術都已有突破性發展,MGM製作的《紳士愛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1953)中,瑪麗蓮夢露身穿亮粉桃紅洋裝在大紅布幕與一群西裝男士前大唱:「鑽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事實上也說明了,彩色電影是需要砸下大筆金錢的,美國以外的地方基本上都很晚才開始拍彩色電影(小津安二郎的第一部彩色電影《彼岸花》是1958年拍的)。直到1953年彩色負片普及後,Technicolor才轉型至相關娛樂內容的後製與特效研發、銷售、以及管理服務,載體遍及CD、DVD、與寬頻機上盒系統,持續翻新媒體科技與視覺幻效,展示統合感官極致,比現實更真實。
此柏林影展回顧單元與伊士曼柯達合作,並同步在紐約MoMA展出。一世紀的歷史,是不斷革新技術以追求更真實表達與商業利潤的歷史,也是不斷生產景觀的歷史,Technicolor至今有近兩萬名專業人士、4萬多項專利技術,分公司遍布全球。藉由重探早期電影如何科學地研究運用光與顏色,及其物質基礎,亦可反思日常生活中視覺符號表象的主宰中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