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光奏鳴曲》、李翰祥作品盧卡諾影展登台

471
2014-08-12

《迴光》競逐最佳新銳 登權威期刊封面

第67屆盧卡諾影展於上周三(8月6日)開幕,影展為期十天,將持續至本周六劃下句點。對於關注台灣電影的影迷而言,今年的影展有兩個和國片十分相關的消息。在競賽單元中,錢翔導演的《迴光奏鳴曲》入圍了本屆影展的「當代電影工作者」(Concorso Cineasti del presente)競賽單元。本項競賽為盧卡諾專為各國電影新銳設立的競賽單元,只接受未發表超過兩部長片的創作者報名,形式類似台北電影節的「國際青年導演競賽」,本競賽下設首獎、評審團大獎、以及最佳新導演等三個獎項。

《迴光奏鳴曲》甫於七月中落幕的台北電影節獲得「最佳劇情片」大獎。這次將和各國新銳攝製的劇情、非劇情作品同台較勁,本片海報更登上國際權威電影期刊《銀幕》(Screen)國際版影展專刊封面。

盧卡諾推出李翰祥導演專題 回顧生涯重要轉折

在觀摩單元之中,盧卡諾影展更在「電影的歷史:今與昔」(Histoire(s) du cinema: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單元中,推出李翰祥導演專題,選映這位橫跨台港影壇導演創作生涯中,四部不同時期的作品。包括香港邵氏電影出品的《江山美人》(1956)、台灣國泰影業出品的《冬暖》(1969)、《喜怒哀樂》(1970)、以及後返港替邵氏拍攝的《風月奇譚》(1972)等片。

李翰祥是華語電影史的一大要角,多半以其古裝大戲以及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為後世津津樂道。今年是李翰祥初執導演筒的60週年,盧卡諾影展選映的影片,皆為李翰祥導演較少受到後世探討的作品,順著時間軸發展,似乎想帶大家看到這位大導演在事業發展上的幾個重要轉折,以及李翰祥在古裝片之外,較少被後世看見的另一面作者風情。

李翰祥生於中國遼寧,於北平、上海等地學習表演、電影相關科目,1954年於香港開始導演生涯,並加入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江山美人》算是在《貂蟬》之外,另一部為其在影壇奠定地位的作品,本片曾在亞洲影展拿下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1963年李翰祥除了完成《梁祝》的拍攝,更前往台灣設立「國聯影業」,一手捧紅「國聯五鳳」看板女星,五鳳之一的甄珍更成為一代巨星。國聯影業時期,李翰祥在當時港台兩大製片公司的支持下,投入大量心力與資金拍攝許多佳作,例如《西施》便為其耗費數年與鉅資所打造出的生涯代表作,但除此之外,也有諸如《冬暖》這類精緻細膩的寫實文藝愛情片。當時的李翰祥頗有企圖打造電影帝國之勢,無奈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電懋、台製負責人雙雙於飛機失事中喪生,使得國聯頓失主要資金支柱,陷入財政困境。結束國聯之後,李翰祥再度回到香港邵氏,拍攝重心轉為風月電影和喜劇片,諸如《風月奇譚》等片在票房上創下不少佳績。而在拍攝風月電影替邵氏搶攻票房之餘,李翰祥仍持續創作大型古裝片,推出《傾國傾城》、《瀛台泣血》等作品。至1980年代起李翰祥返回中國大陸,繼續拍攝電影與電視劇,1996年於工作時心臟病發卒世。

國家電影中心提供《喜怒哀樂》數位修復版 四大導演重登銀幕講鬼

而本專題中的《喜怒哀樂》由李翰祥、李行、胡金銓、白景瑞等四位大導演聯手執導的短片錦集。本片是李行、胡、白三人為紓解李翰祥的國聯影業面臨的財務危機所拍攝,當初導演、主演卡司分文不取,全力幫李翰祥度過難關。本片由四段古裝鄉野奇譚組合而成,白景瑞執導的〈喜〉敘述一位書生貪戀女鬼美色的故事;〈怒〉則由胡金銓導演拍攝,本段故事改編自京劇〈三岔口〉,敘述客棧中人為財死的俠義故事;李行導演的〈哀〉則取材自《聊齋》,處理的是凡人味仇恨蒙蔽善念的悲傷故事;〈樂〉則是李翰祥導演親自執導的段落,敘述同樣取自《聊齋》的鬼故事,講述一位老人和一位水鬼間的友誼,以及「為善最樂」的精神。

而更難得的是,本次《喜怒哀樂》放映的拷貝,是由國家電影中心(TFI)提供的全新數位修復版,該版本今年才由電影中心委託義大利波隆納數位修復實驗室完成修復作業。

本片也是電影中心繼其於電影資料館時期完成《龍門客棧》數位修復之後,又一部完成修復的華語經典大戲。電影中心執行長林文淇也出席了本片盧卡諾影展的放映。這次的放映於當地「Para Video」戲院舉行,小型放映廳內共有近百位觀眾參與放映。而力薦《龍門客棧》至坎城放映的法國影評人Pierre Rissient也特地身穿《龍門客棧》的紀念衫出席本場放映,在放映結束後,還有一位曾經在竹科工作的瑞士大學教授也表示十分喜歡〈樂〉最後老漁翁收到「為善最樂」巨幅字軸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