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也有市場展––2014 亞洲陽光紀錄片大會
在我們一般的認識中,「影展」兩字代表的是一場嘉年華,我們仔細的聆聽策展人在選片指南講的推薦片單,在行事曆上小心地排出觀影行程,一個影廳跑過一個影廳,再換到下一個影城,見證大師風采,追逐燦爛星光。這是一個影癡每年痴痴盼望天堂降臨人間的時光(當在,現在天堂每年降臨人世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了)。
但除了國內常見的觀摩影展之外,電影做為一種產業,也會像各種產業一樣,在適合的場地舉行商業展覽,例如香港電影節、柏林影展等各國際影展的市場展,這種展覽主要是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個展示、交流、尋求合作機會的重要場合。因而,在電影市場展中,參與的成員除了電影創作者以外,還有許多來自各國製片公司、電影發行商、電視頻道商、銀行投資代表等業界人士。只是,這樣的電影市場活動在台灣屬於比較少見,且近年才逐漸小規模出現的活動,例如金馬影展的創投會議,知名度也遠小於一般的觀摩影展。
而在上周「電影特寫」專欄的「紀錄之眼」單元中,放映週報為讀者訪問了台灣首位和半島電視台合作的紀錄片導演陳志漢,他也曾在訪問中提到,這樣的市場展以及創投會議對於紀錄片工作者而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能讓原本攝製資源就不多的紀錄片工作者,可以找到更多資源完成拍攝。例如他這一次便經由推薦到中國成都參加了「亞洲陽光紀錄片大會」(Asian Side of the Doc,ASD)舉辦的創投會議,見識到來自世界各地頂尖紀錄片創作者的製作水準。
而到底世界級的水準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本期放映週報特別邀請國家電影資料館的殷鳳娟、李培培擔任特派記者,前往中國成都為我們帶來第一手觀察報導。
圖:亞洲陽光紀錄片展今年在中國四川省成都市舉辦。
|
「亞洲陽光紀錄片大會」(Asian Side of the Doc),是由有 24 年歷史的法國紀錄片市場展「陽光紀錄片大會」(Sunny Side of the Doc,下稱SSD)在亞洲舉辦地附屬展覽。SSD每年六月在法國舉辦,致力向世界推廣紀錄片的國際合製、開拓紀錄片的交易市場、紀錄片工作者的交流與討論,除了在歐洲舉辦活動外,大會也將觸角伸及拉丁美洲,每年舉辦「拉丁美洲紀錄片大會」Latin Side of the Doc(簡稱LSD),促進南美洲的紀錄片與世界對話、交流的機會。而亞洲的影展活動,則是在2010年,於香港舉行首屆影展。
今年亞洲陽光紀錄片大會邁入第五屆,於2014年3月17日至21日舉行,ASD自2010年以來,分別在亞洲的香港、韓國首爾、日本東京、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今年影展首度進入中國內陸,在四川成都舉辦。成都是中國的第二線城市,有便捷的成都雙流機場,外國賓客來往方便。
亞洲陽光紀錄片大會主要邀請與會的來賓為各大電視台決策者、製片人、投資人、創作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單位,此次總共吸引來自全球超過50多個國家,包括200位決策者在內的600多名嘉賓,陽光紀錄片大會是製造紀錄片媒合、引薦、交流的場域,同時帶起亞洲紀錄片與世界的合作與交流,也促進亞洲紀錄片市場自身的改善和提升。
在這個市場展裡,主要進行的活動項目為提案預售會、研討會、工作坊;其餘還有紀錄片放映、一對一私人會面、交流派對、獨立展台等活動。除此之外,在開幕前一天,主辦單位還舉辦兩場大師班,利用不同的內容活動設計,協助與會者能尋求合作對象、資金挹注、平台播放,達到業界交流、商業交易的目的。
圖:展場現場就像一般商展一樣,來自各國的電視台與製片公司都在現場設攤。
|
提案會:為創作者媒介可能的資源
提案會(Pitch Session)是本會的重要核心單元之一,是紀錄片融資、尋找播放平台的重要環節,本屆總共舉辦了4場提案會,每場進行4到6個提案,總共有30個來自中國、韓、法、澳洲、台灣等地的案子。所有的案子共同角逐「最佳國際提案獎」、「最佳亞洲提案獎」、「最佳中國提案獎」、「關注成都獎」等現金大獎。
提案會在前期徵及創作企畫案的流程,是先向各國徵案,經過審案初選後,入選案件將派出製片或導演,在大會的提案預售會上進行6分鐘的簡報,向現場電視台或投資者簡報自己的構想、企畫案、製作計畫、預算等,接著接受各方提問與建議,藉由公開提案的場合,讓自己的案子能夠脫穎而出,同時擁有向更多平台介紹的機會,大大提升交易的可能性。
今年台灣有兩部紀錄片參加提案大會,ㄧ部是台灣公共電視與法國合製的《The Island of 1000 Violins》,ㄧ部是導演陳志漢的作品《在那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前者是從奇美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許文龍收藏大量小提琴開始講起,帶出台灣的古典音樂發展與教育;後者是講述關於遺體捐贈給學生解剖的大體老師與學生,學生與死者親人三者的關係。
研討會:產業趨勢與製作技術前哨站
除了重要的提案預售會之外,每天還有1到2場的紀錄片研討會,此次研討會主要針對當下的紀錄片聯合製作計劃、新媒體的變革、紀錄片製作技術層面等方向進行討論。
研討會中,業者提出在面對跨國合製的實際操作層面上,第一個要注意的是語言,當面對兩個以上不同的合製國家,語言溝通、工作文化是首要解決的磨合問題,第二個是彼此的關係要建立在互信上,而互信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合作、溝通、認識才能建立。另外,在製作層面上,合製過程中需汲取不同合製國家的優勢與擁有的資源,作出適當分工,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最後,為因應產出後的全球發行,在影片拍攝時就必須考量全球語言、在地文化等地域性因素,從不同角度蒐集資料、拍攝素材,以便剪輯出適合不同區域國家播出的版本。
接著,在新媒體竄起、數位匯流的時代下,紀錄片要如何做調整,是此次研討會的另一個主題。網路視頻與傳統的電視、電影平台有極大的不同,在訊息碎片化的現代,如何在龐大的視頻內容中,吸引使用者目光,並且如何留住目光,成為創作者需要考慮的環節。會中,相關業者提出3個要素:好的人物故事、互聯網(網際網路)的剪輯模式(在30秒內點出重點,長度最好不要超過15分鐘等)、完整的推廣模式。例如,在正片上線前,從原始拍攝素材中剪輯2~3分鐘的影片來宣傳正片,不同的宣傳時程釋出不同內容,製造話題並培養觀眾對於正片的興趣。由此可知,網路平台端從製作便開始參與,如此才能生產出較適合網路語言的紀錄片作品。
科技的演變也不斷影響著紀錄片的生態,本次以「規模、廣度、深度-探討紀錄片製作的科技以及4K技術」為題,探討紀錄片在大銀幕上的發展,還有科技如何改變紀錄片的營利模式。中國現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科技的轉變使得紀錄片有了新的樣貌,越來越大的螢/銀幕、3D的視覺效果、越來越精細的4K拍攝技術,讓紀錄片有了新的樣貌與商機。同時,龐大的資金投入卻也成了難題,現場業者分享籌資的方式,以法國來說,75% 的資金可以尋求政府協助,其餘的 25% 可以透過預售、贊助商等方式籌措,但大部分的國家政府並未有完善的輔助制度來協助此類紀錄片的發展。
左圖:提案會現場。 |
|
工作坊:各產業環節人才的充電站
工作坊不同於研討會的形式,偏向於小班教學的方式,本次規劃了3堂工作坊,介紹紀錄片產業鏈上游(企劃、籌資)與下游(發行、銷售)2個部分,第一堂 「如何發展一個有國際潛力的紀錄片項目」,請來紀錄片製片人Björn Jensen講授發展國際提案的10大步驟;第二堂「與發行商和銷售代理商合作」,請到美國PBS的發行部副總、中國製片公司「大陸橋」的董事長,講授發行商如何與製片、導演合作,創作者如何找到對的發行商;第三堂「紀錄片的籌資」介紹新的籌資模式-「眾籌」(crowd funding/crowd sourcing),也就是近似於台灣社會近日討論度越來越高的「群眾集資」。此一模式由製片人向大眾籌資,之外,更進一步邀請民眾提供題材故事,並且開放參與拍攝和製作,突破傳統封閉的紀錄片製作模式,為紀錄片帶來新的契機。
在白天排滿研討會、工作坊、提案預售會後,晚上則是放映紀錄片,本次總共放映了6部亞洲紀錄片,包括講述中國議題的《世界聽我》、《饕餮自然》、《進藏》、《他們自己的課堂》,韓國議題的《郵差老喬》、《分離的朝鮮半島》。
在大會安排的活動中,除了有正式的提案會、研討會外,現場還有設置廠商攤位區、一對一私人會面區,讓與會者可以在空檔時到攤位進行交流,或是邀約適合的合作廠商會面商談,另外也有大會舉辦的社交活動,如「中法之夜」、「決策者晚宴」,為不同身份的與會者創造媒合機會。
上圖:紀錄片製片人 Björn Jensen 正在工作坊講授發展國際提案的10大步驟。
下圖:參與影展的提案人正接受一對一諮詢。 |
國際紀錄片提案大會提供創作者募集資金的管道,進而能任創作者更大刀闊斧的挑戰更宏大的議題,或是更精良的製作品質,也因此,在本次提案會上多個提案的預算都比台灣紀錄片普遍高上許多,或許嘗試在國際影展的提案會中募集資金,會為台灣的紀錄片創作者開拓更多的可能性,獲得今年「ASD亞洲提案大會特別推薦獎」,由舊視界文化藝術製作的台灣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就是一成功案例。
但同時,要踏上國際舞台,我們也需認識不同文化背景觀眾之間的認知差異,國際觀眾較難理解台灣紀錄片的原因,並不在於拍攝內容,而在於敘事方式。例如「原住民」對台灣人來說是淺顯易懂的代名詞,但對國際觀眾來說,這是一個必要佔去紀錄片內的五分鐘,用新聞片段、文字、圖表甚至是動畫來解釋的專有名詞。因此,創作者若想要踏上舞台,也需考慮在不破壞創作的原意之下,在和其他國家製作方合作時,嘗試著製作「再製」(re-version) 國際版,讓不同國家的觀眾更能、也更願意了解台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