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社會真實:2013 社會公義獎公布入圍名單
以前你如果要找導演,可以到電影節或影展,那裡有很多導演。現在呢,上街頭去找比較快。
--戴立忍,2013
電影是個人藉以經驗和瞭解世界的一套複雜再現系統,影像穿透了我們生活的各層面,包含了意識形態建構,甚至替代了經驗的本身,成為認識世界的中介。而影展及獎項作為專業競逐場域,不論是論述的產生或是典範的建立,都將影響未來影像的再生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由於公民意識抬頭,對於社會議題的參與及關注,已成為日常生活中普遍性的行動實踐。這樣的趨勢也延伸到影展場域,在今年臺北電影節頒獎典禮中,也有兩位導演作出了同樣的呼籲。「最佳導演獎」頒獎人戴立忍導演就表示,導演作為一個創作者,對於社會真實面向應有所關懷。而從戴導手中接過獎座的詹京霖導演則藉由強拆大埔民宅事件,呼籲大家要關注「比電影還要電影的社會現實」。
而由全國自主勞工聯盟等團體舉辦的「社會公義獎」也是多年以來不斷以電影推動公民意識以及社會參與的一項重要活動。社會公義獎一向以台北電影獎「會外賽」的形式,從歷屆台北電影獎各類入圍影片之中推選以及獎勵關注社會議題的優秀台灣電影,並在全台各地進行多元觀點的對話以及後續的放映推廣。
今年社會公義獎亦同樣秉持著「關注社會真實」的理念,評選出十一部入圍影片。其中劇情片入圍作品有三部,范揚仲執導的《權力過程》以社運人士死亡於都更預定地的老宅為故事開端,他的犧牲喚醒了女兒、妻子對他的情感、撼動了市長對都更、競選總統的態度,同時也向政壇及建商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外界常認為外勞的逃逸多是為了金錢,而新銳導演曾英庭的《椰仔》卻點出外勞逃跑的複雜原因,以及外勞對於家庭與親情的想像,挑戰了公領域中對於身份、工作的單一樣板認知。趙德胤的《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則訴說泰緬邊境上的華人為了追求身分證下的「美好生活」,卻人人都成為了犧牲者。當今社會主流價值將人口販賣以及人口走私視為非人道之行徑,然而邊境上卻有為數不少的家庭試圖藉此改善家庭生活,對這些家庭而言「正義」的標準可能必須重新思考。
本次入圍的紀錄片則多達七部,其中有兩篇作品的主題皆在探討教育議題,郭笑芸和優人神鼓合作拍攝的《少年鼓手》紀錄了「少年安途生行動學校」藉由習鼓及雲腳的訓練協助邊緣國中生重新看見個人價值與社會之聯結。這些學子或許資源匱乏或生長自不完整的家庭,然而苦行般的練鼓、打鼓確實讓邊緣經驗的孩子重新修拾個人與社會、家庭間的關係。優人神鼓藉著行動教室使這些邊緣孩子得以自我培力,實為社會實踐的一種典型。林英作的《流浪的狗》則是藉由流浪教師林錦賢點出了活文化與母語教學的實際狀況。然而專注於臺語保存、教學與傳承,卻讓他失去家人的支持、也失去了穩定的生活。他四處漂流尋找得以任教之機會,如同他戲謔地稱呼自己為「流浪的狗」。
除了教育議題,另有兩部入圍紀錄片探討的則是特殊的家庭關係,在沈可尚的《築巢人》片中,單親父親與他肯納症兒子立夫彷彿隔著層層的蜂巢,沒有辦法良好溝通理解彼此。服務於旅行社的父親雖然陪伴著兒子畫蜂、摘蜂巢、摺紙、撿貝殼,但是這些親子互動並未修繕兩人的親子關係,究竟何種照護才是兒子所需的,究竟父親該化解多少次的衝突才能夠建築出他們理想中的巢(家)。《失婚記》則是記錄著五位外籍配偶在臺灣失婚的狀況,令人驚豔的是影片內的敘事者「阮金紅」既為「紀錄者」同時又是「被記錄者」形成了一外籍新娘自我觀看自我的特殊記錄方式。敘事紀錄的場域穿越了臺灣以及越南、串起了多個家庭成員,也串起了這些外籍女子在臺灣的家暴與婚姻經驗。本部片不僅是導演生命經驗的紀錄,同時也是她和外籍姐妹們相互支持、長出力量的明證。
八八風災已經過了多年,但重建仍在進行,本次入圍影片中也有兩部作品將鏡頭對準了這些人與土地,黃信堯導演的《阿里88》藉由他在八八風災後進入阿里山重建之紀錄,點出山區重建的多重不思議,成為檢視個人記憶、吳鳳神話、國家機器的重要反身歷程。更指出經濟發展、觀光旅遊、環境開發對土地形成之衝擊,過度開發才是背後的真正元兇,而這些結構性的因素卻在一層層的神化下被掩蓋。陳若菲的《排灣人撒古流:15年後》則記載了撒古流和其族人對部落重建的奮鬥過程,他們自1993年即試圖以部落教室來維繫世代間的文化傳承,然而撒古流和族人民族自決的建屋及維生模式,卻成為了國家制度下所謂的「濫墾、濫採、及濫伐」。如何在現代化的衝擊下,維護傳統部落文化,成為本片的重要思考課題。
除了以上的議題之外,廖憶玲、朱柏穎的《山上的小女子舉重隊》則藉由描述原住民女子舉重隊的成員的生活困境,父母雙亡的家庭陰影、冠軍之後的受傷挫折、戀愛與舉重的兩難抉擇,思考如何做自己的成長過程。
在本次入圍名單中,詹京霖的《狀況排除》是唯一的短片作品,本片以農鄉缺水問題為背景,導演用黑白的高反差攝影手法,拍攝老農對於政府的抗議,前來排除抗議場面的卻是憲兵兒子。父親及兒子分別處於農業護水及國家機器兩造立場,形成了正義與家庭、公義與在地經驗的激辯與對話。
社會公義獎將於9月份舉行頒獎典禮,同時放映11部入圍影片,分別自議題、形式與參與等面向,闡揚正義的多元觀點,辨證思考分配正義以及分配程序的公共性等多項議題。帶領台灣社會大眾進行影像正義的思辨之旅。